音乐表演思维在歌唱中的运用

2017-01-15 12:40唐文斐
赢未来 2017年16期

唐文斐

摘 要:音乐表演思维,是歌唱演员在演唱作品时所构造出的设想,它可以丰富作品的内容、增强音乐的感染力、激发演员的表演欲。在实际歌唱活动中,音乐表演思维包含多种思维模式,有时以某种模式为主,有时则综合运用多种模式。音乐表演其实是一种声像的艺术,更是一种时间、情绪与运动的艺术,对于综合的艺术,歌唱演员要学会对音乐表演思维进行筛选和恰当的运用。

关键词:音乐表演思维;歌唱演员;多种思维模式

在歌唱演员的认知观念里,音乐表演思维的创设是一首作品演唱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什么在舞台上同一首作品给观众呈现出来的听觉效果会迥异,主要原因是运用不同的音乐表演思维所造成的影响。著名指挥家严良堃说过,“没有控制就没有艺术”,这里大师所说的“控制”,其实就是对艺术微观变化的而作适时的调整。同样地,掌控和平衡了音乐表演思维,歌唱演员才会真正意义上走进音乐作品,走进观众内心。具体来说,音乐表演思维在歌唱中的运用有四个方面。

第一、抽象思维在歌唱中的运用

抽象思维,是人们对外界事物客观认识地反映。在音乐表演学习过程中,没有抽象思维就无从谈起声乐艺术,歌唱演员也就不能对所演唱的作品进行准确的诠释。抽象思维在歌唱中运用诸多,特别是在演唱中国或者外国艺术作品时,它能让作品的旋律线条更流畅、内容情感更饱满、人物形象更生动传神,而且能带动歌唱演员的情绪,给观众留下舒适感和真实感。

在歌唱的过程中,“歌唱中的情感表达往往是以想象为先导的”1。想象作为情感表达的先导,容易创造出虚拟的画面感,这一画面感可以指引歌唱演员走进“画面”内,用歌声把“画面”里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等等一切事物都真切的表达出来;其实,抽象思维留给歌唱演员更多挖掘作品里潜在要素的空间,目的是要他们进行二度创作,并从中激发声乐灵感来演绎新的视听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

中国艺术歌曲《桥》就是这样一首作品,虽然韵律短小、词意直白,但如果没有很好地抽象思维能力,就很难在声音上驾驭它;它考验的不仅仅是歌唱演员很好的思维想象能力,而且更考验他们能否在思维想象空间里构造出一个江南水乡的场景,这种抽象思维的场景在脑海的预设,会给歌唱带来很多的方便之处。其中,整个抽象思维场景即是一首作品的轮廓,作品中的句子、词汇就是一个个意像。《桥》这首艺术歌曲中的意像有小桥、藤萝、石板、水港、碧波、挑藕的姑娘、送粮的老汉,这些意像贯穿于整首作品中,歌唱演员只需在表现作品情感的时候把它们呈现出来,观众自然而然也就会跟着进入场景中,对桥的精美和人民的淳朴流连忘返。

第二、形象思维在歌唱中的运用

形象思维,是人们运用头脑里的想象、幻想对客观事物进行重现的思维活动。在歌唱艺术的范围内,形象思维所代表的是一个表演者的直观思维和固态思维,它是音乐作品创作的支体,缺少了形象思维,一首作品就没有了骨架、演唱就没有了活力、观众也就没有了直观体验。传统工艺美术绘画中所说的“形神兼备”也是同样的道理,艺术家通过形象思维把生活中的物品变成为一件件“形”与“神”交融的艺术品,显然是形象思维缔造了这一艺术表现形式。

音乐表演学习过程中的形象思维是歌唱演员对音乐形象、意境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的主动表达。形象思维不仅是形象活动的再现,而且是具体形象上升为艺术形象的必由之路;要上升到艺术形象,就必须对形象思维的内容进行挑选、深化。歌唱活动里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气息”运用问题,自从有了生动形象的“气沉丹田”这一科学的声乐技术后,存在的问题就立马迎刃而解。当然,形象思维的表达也并不容易,需要歌唱演员对作品的背景、词曲、风格进行深刻地挖掘,调动一切思维想象,才能表达出真挚的情感感染观众。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们能感受到听觉之外的音乐变化,就是因为“联觉”的关系。歌曲中节奏长短、力度对比、音色变化等都需要“联觉”来统筹,这样才会唤起与所唱作品相关的感知、情节、场面和气氛。例如,演唱外国艺术歌曲《游移地月亮》时,一个成功的歌唱演员就会抓住月亮这一形象,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案头准备。首先,对舞台灯光效果的调合以及舞台背景的设置,从视觉中给观众传达出一种深夜幽邃的感觉,仿佛他们自己就置身在朦胧的月光下。其次,除了对作品内容的情绪处理外,可以在原有钢琴伴奏的基础上,加入小提琴的音色,这样从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受中,很容易把“月亮”这个主题带给人的凄美、孤独直面地传达给观众,让观众体验到朦朦胧胧的艺术美感,并唤起他们对所爱姑娘的思念和对远方家乡的眷恋。

第三、灵感思维在歌唱中的运用

灵感思维,是人们对以往潜意识的信息进行间接提取的一种思维活动。音乐表演学习过程中,灵感思维的应运而生,其实这就像尼采所说的,“他倾听,而不是追究從何而来;他接受,而不问系谁所赐”。歌唱演员舞台表演中灵感思维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歌唱演员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且要随着所演唱作品的不同,应情应景的随时变化不同的灵感,以便符合舞台表演和观众欣赏的需要。

在歌唱的过程中,灵感思维往往是歌唱演员灵感迸发的产物,音乐表演效果具有独特的风格、无限的魅力,它产生的情绪感染力与表演者迸入灵感思维状态密切相关,灵感思维迸入越是密切,歌声表达的内涵越是灵动饱满。当然,在音乐表演中灵感思维不需要刻意准备,它会自然地随着伴奏把歌唱演员带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而且贴近准确的艺术表演。著名歌唱家张建一在一次讲座中也指出灵感思维对于一名歌唱演员的重要性,他说:“对于歌唱演员来说,灵感思维能很好地帮助演员迅速进入角色当中,使角色充满精气神儿。”

当灵感出现在歌唱活动中时,歌唱演员就会进入艺术创造的最佳状态,想象力会变得丰富、情感会变得充沛、思路也会愈加活跃,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许多音乐表演者都有类似的经历,尤其在歌剧的表演中,只要演员们穿上服装,在配合道具、灯光、交响乐队,歌唱演员几乎处于一种剧内遗忘的状态,他们不必注意特定的音符、特定的行为动作,并且不再受技术和规则的限制。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所创作的歌剧《魔笛》,该剧带有迷人色彩的神话、圣洁的宗教内容以及世俗大众的生活场景,这些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除了音乐十分细腻外,歌唱演员的灵感思维在角色里会展现的惟妙惟肖,甚至当进入歌剧中的人物角色时,演员们几乎会把注意力转向自我角色,并与音乐完全融为一体,感觉忘记了是在歌唱表演,仿佛整个舞台只剩下角色的存在。

第四、动作思维在歌唱中的运用

动作思维,是人们在歌唱中根据作品的情感而做出的一些肢体表达。动作思维时常伴随某种情绪的变化并受情绪的支配和调节,正如古人所说,“形于外而至于内,秀于外而慧于中”。实际上,舞台艺术表演过程中的动作肢体,通常来源于现实生活,它们经过艺术手法的加工和处理后变成艺术化的肢体动作,这些肢体动作直接可以用于实际的舞台艺术表演之中,而每一个动作思维的变化与调试都是一次经验的获得和艺术表演的升华。

在音乐表演学习过程中,肢体思维是动作思维的核心,“由于剧情变化,舞台调度及表达情感的需要,身体状态常常会发生变化,使形体姿势与面部表情、眼神相配合与协调,以增强声乐表演的说服力”。1我国国粹京剧以“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法作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其中“身”是身段动作,它与歌唱活动里的动作思维一样,即使台上的戏曲演员有时只做身段动作而不开口演唱,但台下的观众也能通过他们的身段动作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由此可见,不同的艺术领域各自肢体表达方式也不同。

在歌唱活动中,动作思维常用与塑造人物的形象和描述人物的内心情感,歌唱演员如果带着动作思维去演唱一首作品,他们的歌唱状态就比较容易达到声乐作品所要的标准。例如,我国的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缺少了动作思维,这首歌的意境就会损失掉一大半。如果提前设计好作品里起承转合的动作思维,歌唱演员的情绪会始终保持在一个恒温的状态,这种状态无疑会把他们带入作品的氛围中,通过一抬手一投足,“我”与“姑娘”两种人物形象相互出现,那种对心上人的追求和爱情的渴望也会涌上角色心头,这正好是这首作品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由此可见,动作思维不需要歌唱演员主动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观众自己会随着歌唱演员的身形体态而身临其境。

总之,在演唱中,四种音乐表演思维的综合使用,才符合一部作品的演唱需要。歌唱演员在表演时会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让声音突破音乐作品本身,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另外,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与进步,各种声响资源大量出现,整体的歌唱思维才是今后歌唱演员所追寻的路径;并且在观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的同时,他们所要听到的歌唱音色也绝对不会是单一的、传声筒似的声音,而是富于变化、绚丽多彩的万花筒似的声音。

参考文献:

[1]王曉霞.声乐艺术及其审美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24.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34.

[3]傅国庆.歌唱活动中的思维方法[J].音乐探索学报,2006(4):103—104.

[4]郑茂平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9.

[5]韩德森.声乐教学法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5.

1韩勋国、韩晓彤.歌唱的技法与风格.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36.

2肖英群.声乐表演及其发展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