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学术思想渊源探讨

2017-01-16 08:36尹玉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金元学术思想理学

彭 新, 尹玉芳, 于 峥,杜 松△

(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16;2.第二炮兵司令部门诊部,北京 100085;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朱丹溪学术思想渊源探讨

彭 新1, 尹玉芳2, 于 峥3,杜 松3△

(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16;2.第二炮兵司令部门诊部,北京 100085;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其医德医风高尚,学术精湛,学养丰富。先从师名儒许谦学习理学,后师从河间之二传弟子罗知悌尽得真传。其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力纠局方之弊;倡导辨证论治,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与此同时,偏重“滋阴降火”,开辟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新途径,后世尊其为“滋阴派”创始人。同时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者,从其师从许谦、理学渊源。故研读经典、融会贯通、集金元诸家之长三个方面探讨朱丹溪学术思想的渊源和形成,以期对医家学术思想研究有所启示。

学术思想;朱丹溪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人。生于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11月28日,卒于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6月24日。其代表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等,后世将其与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并称“金元四大家”。

朱丹溪医德医风高尚,学术精湛,学养丰富,先从师名儒许谦学习理学,后师从河间之二传弟子罗知悌,尽得真传。其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力纠局方之弊;倡导辨证论治,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与此同时,偏重“滋阴降火”,开辟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新途径,后世尊其为“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者,其好友戴九灵在《丹溪翁传》对其评论说:“乃以三家(刘、李、张)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朱丹溪学术思想渊源的研究对我们今天传承和创新医家学术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和启示作用。

1 师从许谦,理学渊源

朱丹溪为元代著名医家,《元史》方技传无专载,附见于许谦传《宋元学案》,列朱丹溪于“北山四先生学案”,亦附载于许谦门人传中,反映了他与许派传人的密切关系。朱丹溪36岁时从师许谦学习理学。许谦承朱熹四传之学,为当时的名儒大家之一。许谦及其上三代宗师何基、王柏、金履样,在金华地区递相授受朱熹理学。理学始创于北宋,发展于南宋、金元直至明清,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理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确立了其在思想界的主导地位。朱熹为宋儒理学之集大成者,提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即理与气是同时存在的,且是密切结合而不可分的。理学对中医学尤其是金元时期的中医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其通过对中医学的渗透,促进了中医学术思想的活跃和学派间的争鸣,使其有了新的发展。而毋庸置疑的是,朱丹溪改儒学医,是将理学引入医学的第一人。理学思想对朱丹溪医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其学说的形成,所以说他的学术思想中有浓厚的儒家理学色彩,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医理并通的医学巨匠”。

在朱丹溪的著作中,不但渗透了理学家的观点和哲理,而且多处直引其文。如《格致余论》“相火论”[1]云:“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朱子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等。朱丹溪还将程颢的“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尝暂息,阳常盈,阴常亏”的哲学思想引入医学领域,成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指导思想。此外,《格致余论》之书名,亦取自理学家所言“格物致知”,书中理论观点也多以理学思想为中心。《丹溪心法》之“心法”,也是《大学》“诚意正心”之义。由此可见,朱丹溪医学思想的形成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

朱丹溪接受了理学家“气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观,认为天地为万物之母,人之有形,也是由“气”聚而成,“天地以一元之气化生万物……万物同此一气”,所以人体之动也是绝对的、主要的。同时,朱丹溪宇宙动静观的思想基础来自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即“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理学家主张“慎动”,这种动静观对朱丹溪“相火论”的形成也颇有影响。朱丹溪认为“动”在人体就是“相火”,“其所以恒动,皆相火之为也”。相火有常、异之分,相火之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而“相火妄动”则为贼邪,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在精神修养方面,理学家认为“人欲”是万恶之源,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如朱熹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丹溪也认为“男女之欲所关甚大,饮食之欲于身尤切。”指出“徇情纵欲”之祸害。由此可见,朱丹溪把“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修养论引入医学,强调用“道心”控制“人欲”,以理智调控人的情志状态。

总之,朱丹溪深厚的哲学素养决定了其理论学说的独特之处。朱丹溪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正是基于其理学思想的创造性成果。理学家用“阳常盈阴常亏”来说明天地阴阳之运,朱丹溪则用“阳有余阴不足”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疾病状态;理学家用人欲去说明人性善恶,朱丹溪则用饮食色欲去说明病因病机,进而提出饮食养生和节欲的方法;理学家认为天下人欲横流,所以灾难层出不穷,朱丹溪则认为人之情欲无涯,所以阴易乏阳易亢。因此朱丹溪以理学为宗,认识问题的角度及学习方法都以理学为出发点,其“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及其病因病机学说,均是以理学逻辑为基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可以说,理学的思想贯穿于朱丹溪的学术体系之中。

2 研读经典,融会贯通

朱丹溪中年学医,其有关医学思想渊源于经典,可以在《格致余论》自序中得到印证:“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格致余论》)。[1]”其云:“震亨三十岁时……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至四十岁复取而读之,顾以质钝,遂朝夕钻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知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立方”。特别强调《素问》是载道之书,但其“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不认真钻研或非有学问之人难以领会,只能望洋兴叹。对于当时医者崇尚盛行的《和剂局方》而忽视研究医理,他认为“有方无论,无以识病”。他穷研《素问》《难经》诸书,提倡医学理论,欲救时弊而立治学之风。经典医籍如《内经》《伤寒论》等在朱丹溪学医道路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诸多医学观点都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如他倡导的相火论,其本源也来自于《内经》中的“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观点;再如《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中有关诊法的论述,也是在《内经》诊法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再如朱丹溪在养生理论中强调顾护阴精为核心,探索养生的方法宜忌,注重调和饮食,反对滥用辛燥之剂,主张节制色欲,这些思想的学术渊源都源自《内经》。《局方发挥》31条中,就引证《素问》23段、《难经》5段原文,引经据典以正其误。他晚年深有体会地说:“《素问》载道之书也。”

除《内经》以外,朱丹溪对于《伤寒论》和本草学方面也有深入的研读。《慎斋遗书·吴序》说金元四家“各得仲景之一体”。朱丹溪为金元四家中最晚出的医家,对张仲景之学十分重视。《局方发挥》曰:“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又说:“天之气化无穷,人身之病亦无穷,仲景之书,载道者也,医之良者,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应用。”他对张仲景的学说精究深研,多有发挥,崇论并非弃方,临证常取则“仲景之方”,而融会张仲景之理与法。

在本草学方面,朱丹溪根据历代本草著作的理解和研读,对宋·朱寇宗奭《本草衍义》进行了修补和发挥,著成《本草衍义补遗》,将本草理论和临床实践密切结合,是对本草学的一大贡献。

总之,朱丹溪之所以能成为金元大家中杰出的一家,并在学术上获得辉煌的成就,这与他熟读经典是分不开的。他遥承岐黄、发挥仲景、精研本草,使之在理论、临床、药物等方面都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3 集金元诸家之长

根据朱丹溪的学习经历和主要的学术思想,可以说他既属于河间学派也属于易水学派,同时又是丹溪学派的创始人。宋濂说:“刘元素授之荆山浮屠师(俗称和尚),师来江南,始传太无罗知悌于杭。”罗知悌为江南高僧荆山浮屠的学生,得刘完素之再传,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学。罗知悌医术很高,且医德高尚富有革新精神,敢于吸取众长。据记载:“能词章、善挥翰,贫病无告,予之药,无不愈者,仍赡以调理之资。”朱丹溪是罗氏高足,尽得其悉心指导。刘完素之学再传罗知悌。朱丹溪得知悌为师,深领河间学派之奥旨,并能集诸家之大成。在朱丹溪的著作里,也可看出罗知悌曾“口授用某药治某病,以某药监某药,某药为引经”等教导。因此朱丹溪之学是从河间来的,而从生存年代来看,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的一家,得以汲取金元各家之长,熔诸家于一炉,集其他三家之大成。“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虽谆谆然见于《素问》,而诸老尤未表章”,故尤为深刻地阐发了“阴不足而阳有余”的理论。朱丹溪能集其他三家之长而纠其偏颇。如朱丹溪解释张子和的攻击论时说:“攻击之法必其人充实,禀质本壮,乃可行也,否则邪去而正气伤”,提出了“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的见解(《格致余论·张子和攻击注论》)[1]。

综上所述,我们说朱丹溪学术思想的主要来源是研读经典、近承河间,旁通子和、东垣三家,加上其理学背景而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

[1] 朱丹溪.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彭 新(1971-),男,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药病毒性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杜 松(1978-),女,副研究员,医学博士,从事中医诊法理论及各家学术思想研究,E-mail:dusong965@126.com。

R222.19

A

1006-3250(2017)03-0299-02

2016-09-09

猜你喜欢
金元学术思想理学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宋代书院的理学图书出版与理学思想传播
“避短扬长”思路开展科研攻关创新实践——许其凤院士学术思想侧记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梅樊璟 金元奕 陈傲宇
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暨樊祖荫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金元饺
以周口店石英制品和丁村尖状器为例 裴文中学术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