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中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2017-01-16 19:30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1期
关键词:传染病畜牧抗生素

冯 霞

(重庆市江津区畜牧兽医局,重庆 402260)

生猪养殖中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冯 霞

(重庆市江津区畜牧兽医局,重庆 402260)

生猪养殖业为国内畜牧业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仅是生猪养殖大国,同样为猪肉消费大国。由此,生猪养殖业在国内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这些年来,猪病的种类日趋复杂,而且典型病例减少,更多以混合感染的态势出现,给诊治带来极大的难度。而随居民绿色生态消费意识的增强,为市场提供健康的肉制品迫在眉睫。文章以“生猪养殖中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题,重点阐述消毒和防疫两大常规防控技术,同时,就一些常见多发传染病的治疗技术,做要点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猪病 流行 防治

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壮大,更多的传染性疾病出现。这些疾病不再以典型症状再现,给猪病的诊断和预控带来极大的难度。而对出现的这些病害,盲目的用抗生素治疗,随耐药性的加重,往往导致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那么怎么更好地防控传染病,笔者结合多年来的防控经验,做要点性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1 健全完善消毒制度

消毒的目的,在于清灭致病菌源。由此,健全完善消毒制度,应自进购仔猪前后即可开始,要对猪场进行彻底消毒。个别养猪户认为:猪场环境的消毒管理,难以自根本上消灭致病菌,多数对消毒管理管理工作不是很重视。实际上,猪场环境的消毒,虽然不能彻底清灭致病菌源,但是,能很好降低病原菌数量和活力,大大降低传染性疾病感染的概率。消毒管理过程中,务必参照使用说明,科学配置药剂,准备有效喷施。禁止根据主观意愿随意调配,确保消毒药剂用药的高效性。

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接种防疫疫苗,增强猪体体质,能降低传染病感染概率。合理的免疫程序,应根据免疫状态、传染病流行情况而定。在此,接种程序的制定,建议配合生猪疾病的定期监测。开展疫病监测,了解疫病流行,针对性制定免疫程序,提升猪群免疫力。由此,建议在生猪交易频繁地,设立疫病监测点。要注意在养殖场、养殖户、屠宰场和生猪交易市场等地方设定有效的监测。跨县运输的生猪,更要进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疫病监测的基础上,注意皮下或肌肉注射疫苗,增强猪群抗病体质。接种疫苗应视猪只生长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仔猪35日龄时,体内母源抗体水平降低最低,不能有效保护仔猪,建议首次接种防疫疫苗。仔猪65日龄时,进行二次接种防疫,增强机体免疫效力。接种防疫疫苗,同样需注意的是,能够根据地方传染病发生情况,结合生猪不同生长阶段特点,制定合理适宜的接种程序。此外,接种用疫苗,应确保质量,禁止用不正规疫苗,影响接种效力。

3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治疗

3.1 高致病性蓝耳病

3.1.1 症状

主要侵袭猪的繁殖和呼吸系统。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状。多在夏秋高温季节发生和流行。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5℃。皮肤发红,呼吸困难,打喷嚏,咳嗽。

3.1.2 治疗

早期接种防疫疫苗,能增强体质降低感染概率。尝试用抗生素,注射或口服,预控细菌继发感染。对腹泻较严重的,用新霉素或口服补液盐。怀孕母猪感染,用多西环素、阿司匹林,组合用药,施治效果较好。

3.2 猪瘟

3.2.1 症状

小血管壁变性。内脏器官多发性出血、坏死和梗死。病原是猪瘟病毒。

3.2.2 治疗

早期,用猪瘟单苗免疫,防疫效果较好。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及早隔离诊治。及时封锁疫点,严格消毒管理,尝试广谱抗生素治疗。饲料中,加土霉素、环丙沙星等抗生素,或利巴韦林、吗啉胍等抗病毒药物,治愈效果显著。

3.3 猪嗜血杆菌病

3.3.1 症状

由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病猪发热,体温升高至40℃~41℃,咳嗽,有神经症状,跛行,关节肿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

3.3.2 治疗

经药敏实验,青霉素、头孢菌素、庆大霉素、大观霉素等等,在临床此病施治中效果显著。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及早上述药物大剂量施治,预控效果较好。个别尝试肌肉注射,群体治疗,经药物拌料、混水饮服,效果更好些。

3.4 猪圆环病毒病

3.4.1 症状

仅见于5~16周龄的猪。病猪呈现慢性消耗性病变,皮肤灰白色,淋巴结肿大,出现黄疸,生长缓慢。

3.4.2 治疗

在此病治疗中,支原净疗效显著。单独用药12.3mg/kg,肌肉注射,2次/d,连续用3~4d,效果更好。组合用药,支原净,每次125g;多西环素,每次125g;阿莫西林,每次125g,取1000kg饲料混拌均匀后喂服,治愈效果较好。

3.5 仔猪黄白痢

3.5.1 症状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以仔猪腹泻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仔猪黄痢多发生于1周龄以内仔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黄色水样稀粪腥臭,并混有气息含凝乳小块,脱水、死亡。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排白色或灰白色的糊状粪便,有腥臭味,易脱水死亡。

3.5.2 治疗

初期治疗,用抗菌类药物,肌肉或皮下注射,2次/d,连续用3~5d,效果较好。

中期治疗,注射抗生素,配口服补液盐,治愈效果不错;或取胃导管,加口服补液盐的基础上,配适量抗生素,加适量葡萄糖和维生素等壮补药物,治愈效果更好些。

病情较严重的病例,注意静脉输液,配用适量抗生素,地塞米松,每次2ml;10%维生素C1,联合用药效果好。

[1]毕亚楠.畜牧管理实践作用于猪传染病的过程研究[J].湖北畜牧兽医,2016,(2):13-14.

[2]周康生.生猪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7):73.

[3]罗尔街.如何做好猪传染病的防控工作[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12):55-56.

猜你喜欢
传染病畜牧抗生素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抗生素的故事
抗生素的使用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