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新媒体语境下的数据、叙事与设计研究

2017-01-16 02:04吴思淼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数据可视化叙事艺术设计

吴思淼

摘要:文章着重讨论新媒体语境下的数据可视化叙事与艺术设计,从基于数据驱动的叙事传播、数据可视化艺术设计以及数据可视化美学三方面。着重研究当代数据可视化设计的意义、影响以及可视化艺术设计所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数据可视化;叙事;艺术设计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国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085-03

数据新闻、科学可视化、可视艺术——越来越多的领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数据分析与设计密切相关,基于数据驱动的设计产生出大量的数据可视化艺术设计作品,以数据为中心的设计模式无处不在。新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势必推进对新的艺术设计形态与视觉语言的探索,也必然会形成新的美学观。数据可视化艺术设计是将采集或模拟的数据经过有效编辑转换为可识别的图形符号、图像、视频或者动画,通过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并以此实现对受众最有价值的信息传达。其中“有效编辑”主要表现为可视化设计的两种应用类别——解释型与发掘型:前者运用可视化艺术设计进行叙事帮助用户辨别信息及其关系,运用视觉表现形式创建相应的数据解释或信息传达以及情感交流,后者则通过将可视化作为设计工具进行实现受众自身决策后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可视化艺术设计不仅渐渐成为数据新闻、信息可视化和科学可视化等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其传播内容、设计形式和技术实现的特征与流程规范也日趋明显。本文旨在从基于数据驱动的叙事传播、数据可视化艺术设计以及数据可视化美学三方面,着重研究当代数据可视化设计的意义、影响以及可视化艺术设计所面临的新挑战。

一、可视化的数据叙事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提高与发展,不同领域、区域、文化之间对数据应用的设计越发普及,可视化设计研究作为可以跨越语言界限的形式在传播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尽管现在可视化设计普遍关注如何运用数据去发现与分析潜在的有效信息,但从早期的设计事例中可以看出,这种形式的设计其目的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展示与说明而并非用于分析。1858年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用数据图表(图1)的方式为英国政府绘制了用于展示克里米亚半岛战争中那些可预防的疾病所导致的惊人死亡数字。其目的并非用于分析战争导致疾病爆发致死的原因,而是用于向政府直观的展现出战时医疗问题的重要性。另一个著名的可视化设计案例是1850年约翰斯诺(John Snow)著名的“伦敦霍乱地图”。这张地图并非用于发现导致霍乱传播的水泵,而是提出关于水源致病的证据。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可以使用于揭示信息的数据可视化更加有效与直观,就如同观众观看电影一般。斯坦福大学教授珍妮弗阿科尔(JenniferAaker)指出,有意义的故事是令人难忘的,有影响力及与个体有关的。她同时指出当数据与故事一起运用时,它会从智力与情感两个层面与观众产生共鸣。运用数据可视化叙事的方式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语言叙事形式,它超越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并实现了对于信息数量上的突破。

美国科学家瓦伦韦弗(Warren Weaver)将现代科学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从20世界中期延续至今为“有序复杂问题”阶段。韦弗认为现代世界存在着拥有丰富变量的复杂系统,而这些变量之间高度相关,相互依赖,这都需要我们运用一套新的思维、分析方法以及全新的探索工具。现代网络可视化通过图像的呈现以及互动式的分析,揭示人类无法感知的复杂结构,网络可视化描绘的是“不可视事物”,描绘人眼看不到或无法感知到的无形结构。数据化使现实世界“分散、重组与合成”成为可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视觉艺术教授列夫曼诺维奇(LevManovich)指出:数据库是计算机时代的一种新的象征性形式,并提供了一种新的组织结构来构建人们自身对自我与世界的体验。新媒体艺术通过数据结构的“基因重组”产生出可交互的“媒介艺术”,并借助媒体数据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和智能终端的可扩展性,从而实现了一种观众与作品间的沟通和审美。近年来,随着宽带网络、无线网络、云计算和微软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发展,不断涌现出的新媒体互动艺术作品已经证明了上述的论断。以数据库为支撑的新媒体交互作品正在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列夫曼诺维奇在其可视化项目《自拍之城:社会媒体中摄影与自我塑造的探索》(图2)中,通过对来自全球五大城市的3200幅Instagram中自拍照进行搜集,运用可视化与交互的应用程序实现了社交网络跨媒体数据的可视化分析设计。对新兴的自拍摄影流派,社交网络中的群体行为模式以及数字视觉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可视化艺术设计正作为新的叙事语言以及视觉沟通方式开辟着全新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叙事与分析途径。

二、数据驱动下的艺术设计

在研究、教学和开发领域,可视化艺术设计是一个极为活跃而又关键的学科方向,可视化艺术设计是对于数据的重新编码,运用不同的视觉设计形式的信息呈现与诠释,并“帮助我们完成某些智力任务,这使其有别于精细艺术。艺术家将图作为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信息图表或可视化则更专注于客观、准确、实用和美观,简而言之:功能限制形式”。从艺术的视角来看优秀的可视化设计作品其特征主要体现为:首先,作品通过视觉表现的形式有效的传递了实用的信息并将可视化作为表达有趣范式的方法:其次,作品所有视觉元素经过精心的设计排版,充满设计感:第三,体现了主客观得统一,真实与美的充分结合。罗德岛设计学院校长前田约翰(John Maeda)教授认为设计是有意识的发明或者改善的过程,并且是以主观(直觉)和日益增进的客观(数据)为基础的。大卫麦克德里斯(David McCandless)认为好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包含必要的四个元素:信息、功能、视觉形式以及故事(图3)。可视化设计作品也应该是交叉的平衡,如果作品只包含其中的两个要素,得到的就是原型图或者是草图,其效果会令人觉得缺乏趣味。数据是可视化设计的核心和基本元素,既能通过有创造性的视觉形式表现又包含相应的数据信息,即运用恰当的叙事又兼具功能的作品才能称为优秀的可视化设计。

(一)复杂性描述的视觉表现

大数据时代由于信息数据已经无处不在,如同人脑神经网络对复杂性的描述一样,无论是对基于数据的社交网络或万维网的视觉信息呈现还是科学可视化中海量数据的视觉表述,可视化设计都是对复杂数据视觉参考的创建。现代认知学的研究认为,视觉感知不仅是人类感知的主要方式,同时,视觉分析的速度也远远高于其他感官系统。英国的科林威尔教授认为有效的数据表达设计是通过对视觉认知与接收的研究而来。耶鲁大学大统计学教授、信息设计先驱爱德华塔夫特(EdwardTufte)认为设计就是选择,运用设计对信息的展现需要的是对复杂的描述,并非对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是设计师对于细小及困难问题的视觉处理方法,从而最终实现对复杂内容的揭示⑨。他还指出数据是复杂、优美与繁重的集合,而设计则等同于简单、直接与多类的方法。

(二)动画、交互与开放

数据可视化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同寻常的大众娱乐形式,动画、交互与开放是可视化设计实践发展的三个关键方向。公共健康教授汉斯罗斯林(Hans Rosling)第一次在TED2006演讲中展示其著名“各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状态趋势图”的动态可视化案例,通过每个泡状数据点代表国家所在年份的数据,随着时间变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了具有类似运动的趋势的点类聚,运用最为直观的、生动的方式展示了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个人收入与生活期望值之间的关系。然而,是否采取动画可视化的方式应根据是运用数据进行展现或探索的目的区别对待,探索类型的动态可视化设计对于信息的传递效率与准确率都很低,反而增大了复杂性。

交互式的可视化设计通过精心的设计吸引和激励人们可视化,帮助人们自行揭示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含义并自我向导与分析,这样就在观众和数据之间创建了极密切的关联,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参与,鼓励信息共享,和令人信服的行为。以信息交互为代表,大数据技术对于设计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大范围、低成本、增量累积的方式获取设计驱动与约束的相关数据成为可能,如市场需求、消费者行为、使用情境信息等;另Yz~,以开源(open source)、众筹(kick-start)、社会化(social)的组织形式实现设计构想成为可能。开放是可视化设计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创建基于大数据的不同用户数据不同的设计模式,根据源数据的调整与用户的偏好将可视化设计进行调整,创建用户中心的个性化视觉系统,从而展现出可视化设计作品以用户为主导的设计本质。

(三)批判性

可视化设计原本是数据图表与计算机图形学结合的产物,面对爆炸式增长的数据本身,复杂的可视化设计尽管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带给人以美感,如果缺乏合适的参照系与解释却可能会迷惑或误导读者。我们可以在很多设计作品中看到这些基于数据驱动的抽象化设计将人类日常的沟通与生活以精致的表格或交互式系统的形式予以呈现,然而与其它设计门类不同的是,可视化设计的基础是数据,对于数据获取来源的真实性,数据的公开使用和处理权限,对可视化设计中时间维度的处理等都是值得探讨的内容。著名设计评论学家彼得霍恩(Peter Hall)认为:“总的来说,艺术可视化设计的批判功能就是对可视化中嵌入在笛卡儿语言类型中数据的透明度、确定性和客观性等方面要求的质疑”。

三、数据可视化情境下蕴含的“隐喻美”

可视化艺术设计其创作最终目的不仅仅为了揭示信息和数据本身的规律或结构,还包括利用可视化技术创造出具有审美趣味的艺术作品。美丽的可视化可以反映出所描述数据的品质,显式的揭示源数据中内在和隐式的属性和关系,视觉暗示是可视化艺术设计的核心美学特征之一。

关于可视化美学的研究在艺术家与理论界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对这个新的领域的研究从一开始就重点关注数据的象征主义,即对可视化数据整体意义的视觉表达。韩国中央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将可视化美学与艺术史美学进行类比,提出从“视点”“解释”与“另类感”三方面进行分析,“视点”与文艺复兴运动有关,是关于艺术家个人独特风格的自我信赖与诠释。“解释”是与现代艺术革命有关,公众接收艺术作品且图像学开始盛行。“另类感”则与当代艺术有关,特别是媒介艺术,以媒介作为艺术创作元素及灵感的来源。在数据可视化语境中讨论美,应该采取一个区别于传统美学的方法,即将讨论重点从关注数据转向意义,从美的形式转向审美理解,从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协调关系转向研究面向数据的实用分析与设计,从而最终实现对美与意义的揭示。

结束语

新媒体语境下的数据可视化艺术设计不仅仅简单是将数据作为新的创作媒介对其进行可视化编辑,而是将解释与叙事,分析与寻找,功能与形式,复杂与抽象,开放与共享,真实与隐喻,艺术与技术等汇聚在一起的设计。数据可视化艺术设计需要多个跨学科领域的协同合作,将可视化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扭曲数据本身客观性的前提下,从设计师的叙述角度用有鲜明的个性观点阐释数据,利用可视化技术创造出具有审美趣味的作品,最终让数据变得更加实用与美丽。

猜你喜欢
数据可视化叙事艺术设计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本科教学质量动态监控系统的构建
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
基于R语言的大数据审计方法研究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