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扑火 非死不止

2017-01-16 15:22
时尚北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冯雪峰丁玲沈从文

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一生两度入狱、几番沉浮的坎坷经历令人扼腕唏嘘。除了写作,伴随和交织丁玲一生的则是带给她欢欣与愁苦、幸福与磨难的四次婚恋情感。瞿秋白曾评价丁玲:“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这句话,既概括了丁玲的过去,也预示了丁玲的一生。

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在湖南临澧农村的一个姓蒋的大户人家。1908年,丁玲父亲病逝,家道败落,年仅4岁的她与母亲相依为命。1922年,丁玲为解除家中早已包办与表兄的婚姻关系,逃婚和好友王剑虹来到上海,在平民女子学校就读。不久经瞿秋白介绍,丁玲在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旁听。1924年,与瞿秋白结婚不到一年的王剑虹病逝,此后丁玲告别上海,独闯北京。

“那时我们真太小,我们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爱情做游戏”

来到北京,丁玲原本想上大学,学习文学,但一时进不了,她便进了一所私立的美术学校学习,准备报考美术院校。其间,丁玲偶尔也去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经友人介绍,丁玲住进了辟才胡同的一所小公寓。在这期间,丁玲遇见了胡也频,也认识了同为湘西老乡的沈从文。

辟才胡同位于太平桥大街东侧,改造后的胡同早已没了当年的旧影,更不用说丁玲当年居住过的小公寓了。沈从文在他的文章中曾经描述过,他与胡也频第一次到丁玲住所时看到的情况,“看见那房子里的一切都同我们住处差不多,床是硬木板子的床,地是湿湿的发霉发臭的地,墙上有许多破破烂烂的报纸,窗纸上画了许多人头,便很觉得稀奇,以为一个女子住到这样房子里,不害病,不头痛,还能很从容地坐在一个小小的条桌旁边写字看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也许就是丁玲身上这种从容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胡也频,胡也频开始追求丁玲。

此时丁玲学业毫无着落,生活迷茫而又窘迫,所以并没有理会胡也频的追求。丁玲眼看北京的生活毫无希望,于是返回了湖南老家。胡也频闻讯后,向朋友借钱追了过去,风尘仆仆地敲开丁玲的家门。

据丁玲自己说,“我是一个要自由的人。但那时为环境所拘,只得和胡也频作伴回北平。本拟到北平后即分手,但却遭到友人误解和异议。我一生气,就说同居就同居吧。”那一年丁玲21岁。于是1925年秋,丁玲和胡也频在香山脚下一个小村落同居了。关于这段感情,丁玲自己的评说是:“我不否认,我是爱他的,不过我们开始,那时我们真太小,我们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爱情做游戏,我们造做出一些苦恼,我们非常高兴的就玩在一起了。”

“在我整个一生中,这是我第一次爱过的男人。”

入冬后他们搬回到城里,之后,又搬到了沙滩汉花园,这是一栋“与北大红楼隔河、并排、极不相称的小楼”。汉花园这个地名现在已经没有了,查询资料显示,汉花园位于原北京大学的南侧。

这段时期丁玲看了一部电影《空谷兰》后,萌生了做电影明星的想法,但终因性格与电影圈潜规则的现实格格不入而未果。于是她含愤写出了处女作《梦珂》,这是关于一个敏感和幼稚的年轻女孩成为一名电影明星受腐败的社会欺骗的故事。1927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同年冬天,丁玲又创作了《莎菲女士的日记》,深刻地表现了五四运动后觉醒的知识青年的痛苦与追求。报刊上惊呼“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汉花园的公寓丁玲结识了冯雪峰。当时年轻的丁玲和胡也频、沈从文都想赴日留学,为了学习日语,找了个老师,这位老师就是当时在北大自修日语的冯雪峰。后来,丁玲在与美国作家斯诺夫人一次谈话中,她深情地说:“一个朋友的朋友开始来到我们家里,他也是一个诗人。他长得很丑,甚至比胡也频还穷。但是在我们的许多朋友当中,我认为这个人在文学方面特别有才能。我们在一起谈了很多。在我整个一生中,这是我第一次爱过的男人。”

1928年,冯雪峰离开北京到上海,丁玲不顾一切追到上海,紧跟着胡也频也追到了上海。面对两个男人,丁玲大胆地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于是三人直奔杭州,真的在西湖边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结果胡也频坚持不住,返回上海,找到了好友沈从文。沈从文劝他不要轻易放弃心中所爱,胡也频隔日重返杭州,他的坚定终于挽回了丁玲飘摇的心。最终,冯雪峰理智地选择了离开。丁玲心如刀绞地看着冯雪峰离去,这段惊世骇俗的三人行爱情告一段落。

“最后悔的一段感情是冯达。”

1931年2月7日,年仅29岁的胡也频被枪决。凄厉的枪声震撼了中国,也击碎了丁玲最初的爱情。胡也频牺牲后,史沫特莱采访丁玲,需要一个翻译,这个翻译就是26岁的冯达。冯达常去看望丁玲,陪伴身心疲惫的丁玲度过难熬的日子,1931年11月,他们同居了。晚年丁玲回忆说,她最纪念的人是胡也频,最怀念的人是冯雪峰,最后悔的一段感情是冯达。

1932年3月,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丁玲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14日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对于丁玲来说,这次被捕是一段复杂而痛苦的回忆,她一口咬定是丈夫冯达出卖了自己。当时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营救会”。左联负责人冯雪峰,还把他和丁玲之间的一些信件和丁玲的“遗稿”编辑为《不算情书》发表在杂志上,既是纪念,也是为营救丁玲而造声势。1936年9月,在地下党的营救下,丁玲终于逃出南京,冯雪峰派人将丁玲送往延安。从此以后,丁玲决然地离开冯达,从此再未见面。

“如果没有他,

我是不可能活到今天的。”

1936年11月,丁玲经西安到达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毛泽东作词《临江仙》赠予丁玲,词中赞丁玲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1937年6月,延安文艺界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文艺晚会,台上一个年轻小伙子引起了她的注意。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人们的嘲讽和挖苦声中正式结婚。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也没有请客吃饭。面对铺天盖地的闲言碎语,她对陈明说:“随他们说去,让他们说上几年,还能说几十年?”

1949年6月,丁玲再次来到北京。起先是住在东单东总布胡同22号(新门牌53号),这是一个大宅院,当时既是中国文联和中国文协的机关办公地,也兼作一些作家和领导同志的宿舍。22号最里面一进是楼房,丁玲一家住楼上西南面的两间。

1949年冬,丁玲将与她分别多年的母亲接到北京。1951年春,组织上给丁玲在多福巷16号分配了一个小四合院居住。多福巷在王府井大街北段路东。1957年夏,丁玲与胡也频的儿子,在苏联留学的蒋祖林回国度假。蒋祖林曾详细描写过这所房子,“多福巷16号是一所典型的方方正正的住家四合院,是公家的房子。北屋西边的一间是妈妈的书房,另两间打通成一大间是客厅。西厢是卧室。东厢的三间中,有两间打通为一大间是餐厅,房内放了一套沙发,也可以作会客用,另一小间空着。南屋的几间中,夏更起(勤务员)与王姐(女工)各住一间。北屋西边的耳房用作厨房和暖气锅炉房,东边的耳房我住,我出国前就住在这里,这次回来仍住在这里。”

住在多福巷16号的那段时光,可能是丁玲与陈明生活中最安宁、快乐的时期。1952年,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苏联政府授予的斯大林文艺奖,她成为了国际知名作家。然而1955年,丁玲却被错误地打成右派。1958年,丁玲被下放到东北与陈明一起劳动改造。

1979年丁玲获得平反,回到北京。最初丁玲住在文化部和平里招待所,后来又搬入了友谊宾馆东北区一套普通的客房里。丁玲在北京的最后居所是复兴门外大街22号楼,这是一栋高级公寓,丁玲戏称他们家在“九重天”上。

之后,丁玲又陆续写出了《魍魉世界》等100万字的作品。对于陈明,丁玲晚年曾说:“如果没有他,我是不可能活到今天的;如果没有他,我即使能活到今天,也是不可能继续写出作品来的。”1984年,丁玲彻底平反。1986年,82岁的丁玲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猜你喜欢
冯雪峰丁玲沈从文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大秦岭·国宝朱鹮
西安年 · 最中国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