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染性贫血的防控与调查

2017-01-17 12:23陈莹芳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5期
关键词:亚急性疫区传染性

王 萌 陈莹芳 许 新

(广州市从化区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管理中心,广东广州 510925)

马传染性贫血的防控与调查

王 萌 陈莹芳 许 新

(广州市从化区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管理中心,广东广州 510925)

马传染性贫血为马、骡、驴等常见多发的病毒性传染病,此病多数地方性流行,流行季节不明显,吸血昆虫多见的夏秋季节,此病流行最为严重。马匹管理不善、舍内潮湿、卫生条件差、过度劳累、寄生虫病感染等等,都是导致此病高发的重要诱因。结合多年来此病诊断的实践经验,文章详细阐述此病的流行、症状及剖检病理,针对性提出对应的综合防控措施,以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贫血 防控 流行

1 前言

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为马、螺、驴常见多发的病毒性传染病,此病典型症状:贫血、黄疸、心力衰竭、严重消瘦、机体浮肿等等。此病在国内多有发生,随着禽畜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这些年此病的流行有呈现新的特点,给临床防治带来不小的困难。

2 流行特点

引起马传贫的病毒为马传贫病毒,致病病毒更多存在病畜的肝、脾、肾、淋巴等处,尤以肝、脾等处含量最高。致病病毒外界存活能力极强,附着在干草上,个别能存活达3个月之久。但是,对高温、日光照射等耐受力不强。日光照射1~4h 即可死亡,血清中的病毒煮沸立即死亡,56℃ 1h完全灭活。2%~4% 的氢氧化钠、3% 的漂白粉、20% 的草木灰等,在20min内可以将其杀死。

就此病而言,马易感性最大,其次为骡、驴。主要传染源为病马和带毒马,尤其是病马在发热期,排毒量大污染面积广,精液、乳液、粪尿等都含大量病毒,污染周边环境。没有发热症状,临床呈隐性或慢性经过,这样的病畜同样有长期带毒传染的可能。此病传染途径,可经蚊虫叮咬或经过污染饲草、饮水等,经配种和消化道感染。期间,通过有共用被污染医疗器械而传播感染的报道。

目前,此病多数为地方性流行,流行季节不明显,吸血昆虫多见的夏秋季节,此病流行最为严重。老疫区为慢性经过,死亡率普遍低。新疫区为急性经过,死亡率较高。马匹管理不善、舍内潮湿、卫生条件差、过度劳累、寄生虫病感染等等,都能加剧此病的发生。

3 临床症状

此病潜伏期长短不宜,最长可达3个月,最短可达1周。根据病程长短,临床症状表现,此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之分。

3.1 急性型

多发生在新疫区的流行初期,体温突然升高到40℃~41℃以上,一般稽留8~15d,有的病例体温升高1-2d后,暂时降温后又急剧升高到40℃~41℃以上,稽留至死亡。发热期间症状和血液学变化明显,病程短的3~5d,最长的不会超过一个月。

3.2 亚急性型

常见于流行中期,体温升高到40℃左右,持续3~10d后骤降到常温,然后呈反复发作的间歇热。临床症状和血液学变化在发热期明显,不发热的时候减轻或者消失。心脏功能不正常,病程一般为2个月。

3.3 慢性型

常见于老疫区,病马呈现反复发作的间歇热,但发热程度不高,发热时间短,一般为2~3d,无热期长,可以持续数周、数月。发热期症状也比亚急性的轻微,无热期症状更不明显。

3.4 隐性型

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但是体内长期带毒。

4 病理变化

急性型的败血性变化明显;亚急性和慢性型,败血性变化较轻,主要呈现贫血和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性炎症变化。

5 鉴别诊断

经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血液学检查、剖检病理等综合判断,基本可确诊此病。个别条件较允许的,可结合血清学、病毒学和生物学诊断而确诊。临床诊断期间,应注意与营养性贫血、血孢子虫病相鉴别。

营养性贫血无传染性,多数因管理不善,不合理奴役所致。经改善管理,合理膳食,适度休息,病马多数能康复。

血孢子虫病,此病经蜱虫传播,流行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病情易反复,病势发展较快,典型症状:黄疸、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尿血等等。经血检明显可见红细胞内有虫体,为区别此病的关键。

6 防控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培育健康种群,禁止自疫区购进病马。平常搞好饲喂管理,改善圈舍环境卫生,注意清灭舍内吸血昆虫,避免叮咬传播感染此病。

(2)做好此病检疫工作,结合临诊、血检、肝活组织检查等等,务必能在第一时间确诊此病。此病流行解除封锁区的老疫区,应作为重点检疫对象,发现病畜及早处理。一旦确诊为此病,应对所有马属动物普遍检疫一遍。

(3)所有检疫出来的病马、可疑马匹,务必隔离远离健康马群,避免此病的扩散蔓延。

(4)已经确定的疫点,封锁期内禁止马匹流动和交换。直到疫点隔离区最后一匹马康复或死淘,之后一年检疫再无疫病后,方可彻底解除封锁。

(5)注意疫点的卫生,病马及可疑病例待过的场地,务必进行彻底消毒。可用消毒药剂,2%~4%氢氧化钠溶液、3%来苏水等等,场地内粪便集中堆积,至少发酵处理3个月以上。

(6)此病康复难度大,现有治疗措施,康复效果不佳。一旦发现病情,建议及早处理,予以捕杀,避免病情的扩散和蔓延。早期接种疫苗,为控制此病的关键。用马传贫弱毒疫苗,预防性注射,剂量每次2毫升,皮下注射,或者,皮内注射,每次0.5ml,接种后有效免疫期达3个月之久,能很好降低此病的易感性。

[1] 周道荣,吕国飞,容斌. 昭通市马传染性贫血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当代畜牧,2015,(6):12-13.

[2] 苏朝,王晓钧.马传染性贫血病[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10):8-10.

[3] 瓦特汗·马尔哈巴,达列力. 新疆马传染性贫血病及其防治[J].新疆畜牧业,2011,(1):32-33.

猜你喜欢
亚急性疫区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陈如泉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用药规律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