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选题策略

2017-01-17 15:35任璐蝶
东方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深度报道传统媒体新媒体

任璐蝶

摘要:全媒体时代,面对“两微一端”的紧俏走势,随着读者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形成,深度报道一度是传统媒体“法宝”,但在新媒体时代却遭遇了尴尬的下坡路事实。反思传统媒体的优与劣,综合新媒体时代的情形,本文主要讨论深度报道如何做好选题策略以应对困境和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现状;深度报道;选题策略

对于一个热点新闻事件,一个整版的特稿,传统媒体记者前后奔波劳累、历经千辛万苦去调查采访,通过较长的周期写出一篇稿子,却发现曾经谈论热火朝天的话题已经变得无人问津;不管其写作的手法是否细腻精良,揭露的内幕是否令人震撼,在这个极其烦躁的社会,人们很少有耐心去品读事件的原本始末,其巨大的体量已让人望而却步。

一、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现状

2015年纸媒遭遇了一波停刊潮。2015年1月,《杂文报》停刊,掀起了2015年纸媒停刊的风潮。《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北京青年报》深度部、《京华时报》深度部先后合并或撤销,《南方都市报》 深度周刊改为深度报道版。[1]

随着传统纸媒的停刊潮、改版潮,甚至裁员辞职潮,有很多纸质媒体迎风倒下,但也有很多正在迎难而上,通过新形势创造新条件,以新面目呈现在受众面前。

这些年来,传统媒体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深度报道已不是其独家专属,更不是用来抗衡新媒体的利器。传统媒体的坚持并不意味着守旧不变,而是传承创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新媒体的不断挖掘开拓,使深度报道的平台更加宽泛,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但是在深度新闻欣欣向荣、铺天盖地的表象下,不乏一批低质量的伪深度报道。

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在新媒体时代步履维艰。在这样的情形下,传统媒体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所在,不可否认,新媒体也有其相应的弊端。

由于媒介形态的落后和技术的缺失,纸媒虽然势衰,但不少纸媒的改革者认为,“内容深度”往往还是被放在优势选项里。由此看出,纸媒的内容生产力依然是稀缺性资源。

一方面,传统媒体有一系列规范化运作的流程和惯例,严肃性、严谨性要求它不仅具有严格的审稿制度,而且在承担着重要的“把关人”角色。同时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采编队伍,使得生产出的稿件具有较高的质量,这是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保证;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生产机制决定了他们可以对一个新闻事件付出更多,通过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深入调查,也就是所谓的“慢工出细活”,从而来满足受众对新闻背景、细节展示、前景预测、后期进展、各方态度等深层次的需求。

二、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选题策略要“深、近、新”

(一)深度报道选题要“深”

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在自己的领地兢兢业业坚守的底线。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受众好不容易花费大量时间把一些所谓的“深度报道”看完,却发现只是材料的随意叠加、观点的简单复制、模式的生搬硬套,最后让人觉得一头雾水、一无所获。这些打着“深度”旗号的伪深度报道,只有量的广度而没有质的高度,不仅没有给受众提供有价值、有深度、思考性的信息,同时也削弱了报纸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寻根问底、探幽索微,深度报道要供给有“深”意的稿子,需要专业人才的摸爬滚打和艰辛付出。培养一批有素质、有经验、有思想的记者,聚集一批品德高尚、忧国忧民、探索生活真谛的编采人员。他们需要有顾及全局的集体观念、整合信息的统括能力以及条理流畅的逻辑思维,提取事件的关键信息,解读信息,并能够从宏观上提示受众认识信息背后的含义。[2]

在快节奏、浅阅读的时代,纵使很多人都追求表面化、速度化,接触信息只是走马观花,但不能否认,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愿意慢慢静下心来,并细细研读这些深度报道。他们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也不满足于简单的信息披露,他们更希望由此及彼地联系相关项,通过一些突出的事件或人物信息,去把脉社会万象,捕捉时代动态,察知未来趋势。[3]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深度报道仍然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二)深度报道选题要“近”

“近”是指选题要贴近民众、贴近时事。新闻说到底只要有受众去关注,真正做到“闻”其所言之事,才是新闻。[4]深度报道并不应该因为其异于一般新闻,就要不走寻常路,曲高和寡。相反,深度报道的宗旨要义是让人们透过文字了解事情的方方面面,因此,选题要从群众中来,报道要到群众中去。

深度报道记者的“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地指“挑刺找毛病”,而是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去、沉下去、融进去。[5]不仅要利用敏锐的眼光去洞察民生问题,客观报道民生事实,更要追根溯源,深入了解民生问题存在的复杂原因;陈述问题现状固然重要,更要让老百姓清楚解决这一问题面临的艰难选择;不仅要探索成功经验,更要预知所要面临的重重困难和所需要的各方支持。

比如,关于大家都十分关注的话题“退休职工该不该缴医保”的问题,《南方周末》也做了详细的调查。在2016年1月18日发表文章《让退休职工缴医保?首先这是违法的》,在关键时刻引导舆论风向。同样的还有《一定要延迟退休吗》、《你被“劳务派遣”了吗》等等,本着做与民众切实利益相关的新闻,着实做老百姓身边实用的新闻,传达民众真实的声音。

(三)深度报道选题要“新”

“新”指的是深度报道要想脱颖而出,选题要能够体现出新角度、新观念、新视野、新见解。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四通八达,可以说已经没有“新”闻可言,有些已经广为人知的社会事件,经过反复传播,逐渐形成舆论基调,为避免同质化,就必须从事件中解读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观点,继续挖掘其新的价值。大千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渴望了解周围的新新事物。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并不是把内容做得越全越好,这一点比不上新媒体。若要以内容为王,独家无疑是制胜法宝。当然,独家新闻不仅意味着抢到第一发布时间,更多意味着“三个度”,即独家的角度、高度和深度。更何况,现在的信息流通如此畅快,“人无我有”的独家新闻基本已经不复存在,如何从众多深度新闻中另辟蹊径,独领风骚,就应该从“人有我独”的角度出发,使受众领悟一番新的含义。

因此,面对业已发生并迅速发展的事件,深度报道的记者要用敏锐的洞察力,结合丰富的实战经验,灵活运用逆向思维,甚至多维度去考虑问题,还原新闻事件真相,以及来龙去脉。记者看问题的角度、高度和深度有时决定了报道的质量,以及对受众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总结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深度报道不仅有挑战,更有机遇。深度报道作为一种高度类型化的新闻模式,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核心竞争力,依然有存在的重要价值和广阔空间。[6]坚守在这个传统媒体深度报道行当中的人,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与时俱进、直面困境、寻求突破,在选题设置、呈现形式、表达方式上做出改变,寻找深度报道的价值“增量”,拓展更大的空间。

因此,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记者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深度新闻做得更人性化,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根据媒体本身的性质和读者范围,突出地方或者行业的新闻特质。尤其是要“到群众中去”,深入到一线和基层,亲身感知、体验和思考,深挖新闻现象背后的内涵和本质,写出独到、鲜活、感人的深度报道。

参考文献:

[1]陈世钟.纸媒深度报道如何转型应变[J].采写编.2015(5).20-21。

[2]王亚红.武瑾: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含义新探[J].今传媒.2015(4).18-19。

[3]宋立山.传统媒体不做深度,还能做什么[J].青年记者.2015年2月下.18-19。

[4]张然.李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选题要义[J].青年记者.2015年9月.48-49。

[5]赵鹏.关于深度报道选题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5(3).98-99。

[6]王如林.当前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J].青年记者.2015年9月上.46-47。

猜你喜欢
深度报道传统媒体新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新媒体时代,图片故事应有哪些坚守和创新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与生存转型思考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