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居民空间权能、感知及态度关系研究
——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

2017-01-18 02:13江增光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惠山权能古镇

江增光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旅游地居民空间权能、感知及态度关系研究
——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

江增光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在访谈和问卷调查基础上,利用SPSS20.0与AMOS17.0对惠山古镇调研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结构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旅游空间权能感知与开发态度显著正相关;经济感知在空间权能与开发态度间及影响感知间起中介作用;居民对古镇的旅游开发态度处于矛盾状态。研究认为,古镇空间资源开发要在平衡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关照居民空间权能诉求。

空间权能;旅游感知;态度;惠山古镇

近年来,古镇的旅游开发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内关于古镇居民感知与态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影响因素[1-2]、聚类分析[3]、感知差异[4]、参与感知研究[5]、商业感知研究[6]、维度差异比较[7]等。国外从20世纪80代开始从空间视角探讨居民感知与态度关系研究[8-10],国内现有文献显示[11-13],从空间角度以实证分析手段探讨旅游空间权能与古镇居民旅游感知及态度关系的文献还很少。以惠山古镇居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旅游空间权能与居民旅游感知及态度的因果关系路径,分析三者间的影响机理,并根据研究结论对如何优化古镇旅游空间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出建议。

1 研究区域概况

无锡惠山古镇有1 500余年历史,地处锡山与惠山东北角,北临京杭大运河。古镇核心区古祠堂群分布密集,不同时期的大小祠堂百余个,最早的祠堂始建于唐朝。修复前,古镇内包括祠堂内多有居民居住。古镇核心区居民1 300余户,近1.5万人。在历史衍变中,古镇逐步形成了“前街后宅、前店后坊”的社会空间格局。

2007年12月,惠山古镇保护修复工程启动,保护总面积约103公顷,核心区面积约30公顷。古镇居民被整体搬迁,分散安置。

2 调查与研究

2.1 指标构建

以惠山古镇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访谈了解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情况。在访谈基础上,设定旅游空间权能感知量表的11个测试题项。根据国内外文献并结合专家建议,设定了古镇旅游开发影响感知量表的10个测试题项,以及旅游开发态度量表3个测试题项,共3个量表,计24个测试题项。

2.2 研究方法和过程

问卷第一部分为基本人口学情况,第二部分包括旅游空间权能感知(下称“权能感知”)、旅游影响感知(下称“影响感知”)和旅游开发态度(下称“态度”)三个分量表,各量表的观察变量对应的测试题项采用Likert量表测量。

课题组于2015年3月赴古镇随机选取60份样本进行了预测试并现场收回问卷。用SPSS20.0分析预测数据。权能感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826,KMO度量为0.664,按公因子方差低于0.4水平标准删除两项后,保留其余9项。影响感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792,KMO度量为0.765。态度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824,信度良好。3个量表最终保留了22个题项。

2015年4月和5月进行大样本调查。累计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实际收回220份,问卷回收率为88%,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72.4%,受访居民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显示,本地居民逾90%,居住超过30年者近70%,学历以中小学为主,人口老龄化明显,参与古镇就业者不足5%,参与旅游经营者不足15%,近80%居民月收入低于3 500元,贫富差距明显。

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有效问卷中,权能感知量表、影响感知量表和态度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28,0.797,0.837,KMO 和 Bartlett 检验系数分别为0.675,0.781,0.664,且均达到0.000显著性水平。主成分分析法旋转后,权能感知量表可提取3个因子,影响感知量表可提取3个因子,态度量表提取1个因子。根据旋转矩阵和题项属性,权能感知量表的3个因子为“空间管理参与”“空间满意度”“空间互动”,影响感知量表的3个因子为“环境感知”“经济感知”和“社会文化感知”,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惠山古镇受访居民基本情况(N=181)

表2 各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3 各量表潜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注:**表示在.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3显示,环境感知与空间管理参与、空间满意度、经济感知、社会文化感知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其他各变量间均显著正相关。

3 模型构建与研究分析

3.1 研究假设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认为居民旅游感知与支持态度显著正相关[14-16]。国外研究基于成本与收益角度认为态度因收益类型不同存在显著差异[17],国内研究发现获益感知与态度显著正相关,成本感知与态度显著负相关[18]。从参与行为看,正向感知与态度及参与行为显著正相关[19]。

根据相关性检验(表3)及文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假设:

H1:空间互动、空间管理参与、空间满意度三者显著正相关;H2:空间互动对经济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H3:空间管理参与对经济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H4:空间满意度对经济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H5:空间互动对社会文化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H6:空间管理参与对社会文化有显著正向影响;H7:空间满意度对社会文化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H8:空间互动对社会环境有显著正向影响;H9:经济感知对社会文化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H10:空间互动对旅游开发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H11:空间管理参与对旅游开发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H12:空间满意度对旅游开发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H13:社会文化感知对旅游开发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H14:环境感知对旅游开发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H15:经济感知对旅游开发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根据假设,提出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3.2 研究发现

3.2.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与模型检验

根据图1概念模型和假设,建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图2理论模型中,外因潜在变量为空间互动、空间管理参与以及空间满意度,包含9个观察变量;旅游影响感知为内因潜在变量,包含经济感知、社会文化感知、环境感知,共10个观察变量;旅游开发态度为内因潜在变量,共3个观察变量。

根据图2的理论模型,将数据输入AMOS17.0 对结构模型进行验证性分析,拟合结果如表4所示。

图1 空间权能感知影响概念模型

图2 旅游空间权能感知影响理论模型

拟合指数绝对拟合指数相对拟合指数简约型指数X2/dfRMSEANFIGFITLICFIIFIPNFIPCFI建议值<3<0.08>0.90>0.90>0.90>0.90>0.90>0.5>0.5M12.2730.0920.9030.8480.9090.9420.9430.5790.604M21.6300.0630.9460.9030.9620.9780.9780.5490.567

表4中M2显示,修正后得到的关键拟合指标良好,模型拟合可以接受。结构模型的标准化解如图3所示。

3.2.2 讨论

(1)空间满意度与空间互动及空间管理参与之间均显著正相关,部分支持了原假设H1。这说明居民与社区及旅游开发、管理主体之间良好的互动和管理参与能有效提高居民的空间满意度,反之亦然。空间互动与空间管理参与相互影响不显著。访谈发现,关于旅游开发及管理,居民与古镇旅游开发及管理主体间的互动和参与处于缺失状态。

图3 结构模型标准化解

注:***表示路径系数在0.001水平下显著,**表示在0.05水平下显著。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为:H1部分成立,H2、H3、H5、H6、H14不成立;H4、H7、H8、H9、H10、H11、H12、H13、H15成立。

(2)从空间权能感知对态度的直接影响看,三个外因变量均与内因变量显著正相关。其中,空间互动直接效应最大(0.64),空间管理参与次之(0.24),空间满意度再次之(0.21)。表明良好的空间开发管理参与和满意度对提高居民的支持度起到促进作用。

(3)从权能感知的三个维度对态度的间接影响看,只有空间满意度通过三条路径对后两者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即空间满意度通过经济感知经社会文化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正向影响(β=0.30),空间满意度通过社会文化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正向影响(β=0.17),空间满意度通过经济感知对旅游开发态度产生间接影响(β=0.17),间接总效应β系数为0.64。空间满意度对态度的直接效应为0.21,远小于间接效应,这说明经济感知和社会文化感知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β系数显示,两者中介作用几乎相当。这表明,从古镇旅游开发中获得经济利益,保护古镇传统文化,并维持良好的邻里关系对提升居民的支持度来说都很重要。访谈发现,旅游开发的确提高了古镇 知名度,但只有少数居民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原居民被整体搬迁,古镇被“空心化”,文化和传统受到了冲击和破坏。

(4)从权能感知与影响感知的关系看,空间互动对环境感知的影响最大(β=0.96),说明居民与古镇旅游利益相关主体的良好互动对提高其正向环境感知非常重要。空间满意度通过经济感知对社会文化感知产生的间接效应(β=0.56)大于空间满意度对社会文化感知产生的直接效应(β系数为0.32),证明经济感知在权能感知与影响感知之间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也验证了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即经济利益是影响古镇居民感知的重要因素。空间互动与空间管理参与对经济感知未产生显著影响,原因在于惠山古镇的资源开发是政府主导模式,除拆迁事项外,居民在古镇旅游开发和管理中处于无权状态。数据显示,居民对古镇的自豪感均值为3.81,而居民空间权利现状均值为2.7,这归咎于强势政府主导模式,而旅游开发主体对居民核心利益的漠视起到了负面叠加效应。

(5)从影响感知对态度的影响来看,经济感知和社会文化感知均与后者显著正相关,但社会文化感知的直接影响远大于经济感知。数据显示,“提高古镇知名度”均值为4.30,“提高古镇保护意识”均值为3.04,“保护传统文化”均值为3.61,而“促进邻里关系”均值仅为2.58。古镇居民虽鲜有参与权,搬迁也给他们造成了经济损失和心理挫伤,大部分居民仍支持古镇的旅游开发,但从就业数据来看(表1),居民并未从旅游开发中真正获得经济利益。环境感知对态度也未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是因为居民被迫迁离古镇,在生产、生活空间和心理上与惠山古镇由原来的“相融格局”转变为“相距格局”,居民变成了“局外人”,只能从“旁观”的角度无奈地适应古镇开发所带来的环境变化。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古镇居民的权能感知包括空间互动、空间管理参与和空间满意度三个维度,与居民态度显著正相关,其中,空间互动和空间管理参与对态度的直接影响较大,说明社区与居民之间、旅游开发主体与居民之间的互动能够有效促进古镇居民的积极态度。(2)经济感知同时在权能感知与态度之间以及权能感知与影响感知之间的影响机制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说明经济利益仍是重要因素。(3)空间满意度和社会文化感知与态度显著正相关,但环境感知未对态度产生显著,反映了惠山古镇居民对古镇的旅游开发态度充满了矛盾。(4)权能感知中的空间互动和空间管理参与未对影响感知产生显著影响,缘于旅游空间资源的国有属性,在政府主导和开发商的利益漠视双重作用下,整体搬迁的管理模式剥夺了居民的空间权利,空间管理参与更无从谈起。

4.2 建议

鉴于惠山古镇的开发现状和上述研究结论,为促进古镇旅游空间资源开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塑造基于历史与人文关怀的旅游空间资源开发理念。古镇居民是古镇文明的塑造者和守护者,古镇因居民的存在而具有人文的“灵”和“魂”。因此,政府和旅游开发主体要关照人文,尊重历史。整体拆迁使古镇与居民分离,此开发模式虽方便了开发主体,却使惠山古镇成为文化阉割的标本。被空心化了的古镇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就此石化甚或退化。

(2)建立有效的资源开发与管理参与机制及培训机制。数据分析显示,权能感知中的空间互动对居民态度影响最大。居民参与古镇的旅游开发或管理是古镇旅游开发健康发展的保障。古镇居民对古镇的资源状况最了解,最有发言权,失去了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古镇的旅游开发很难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惠山古镇的整体搬迁已对居民造成了挫伤,如剥夺其知情权和参与权,会对其造成“二次伤害”。拆迁已成现实,当前要尽快建立务实的居民参与机制,使其参与旅游开发或管理具备实践可能性和可行性。同时,囿于古镇空间资源的国有化属性,居民长期处于无权和失语状态,参与意识淡薄。开发主体要在政府指导下建立有效的培训计划和方案,通过培训逐步唤醒其参与意识,通过参与实践逐步培养其参与能力。

(3)关注居民的经济利益,改善和提高古镇旅游空间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古镇旅游开发要兼顾居民的经济利益和正面社会效益。数据分析显示,经济感知仍是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影响因子。受访对象中仅有3.3%的居民在古镇工作。古镇拆迁和重新招商切断了原住居民的经济来源,造成了负面社会影响。因此,古镇管理部门和旅游开发主体要为原住居民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或为其在景区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商业活动提供便利和机会,尽量降低因古镇旅游开发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

[1]胡小海,黄震方.旅游地居民文化保护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周庄古镇旅游区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2):100-106.

[2]严地宗,张玲.旅游开发对旅游地居民的影响:以会泽县娜姑镇为例[J].消费导刊,2014(12):158-160.

[3]程相叶.古镇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0.

[4]王晓晓.历史城镇真实性感知差异研究:以乌镇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7.

[5]黄玉理,何方永.社区参与与洛带古镇的可持续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2):170-173.

[6]葛军莲.周庄古镇旅游商业感知与调控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7]史春云,韩宝平,刘泽华,等.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比较研究:以九寨沟、庐山和周庄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8):1400-1407.

[8]Belisle F J, Hoy D R.The perceived impact of tourism by residents: A case study in Santa Marta,Columbi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0,7(1):83-101.

[9]P J Sheldon,T Var.Resident attitudes to tourism in North Wales[J].Tourism Management,1984,5(1):40-47.

[10]Claudia Jurowski,Dogan Gursoy.Distance effects on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2):296-312.

[11]李东和,张捷,赵玉宗.基于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旅游影响空间分异研究:以安徽省三河镇为例[J].地理科学,2007,27(4):602-608.

[12]郭文,王丽,黄震方.旅游空间生产及社区居民体验研究:江南水乡周庄古镇案例[J].旅游学刊,2012,27(4):29-38.

[13]李鑫,张晓萍.试论旅游地空间商品化与古镇居民生活空间置换的关系及影响[J].旅游研究, 2012,4(4):25-31.

[14]Emma J.Stewart.Comparing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community-based cases from arctic Canada[D].Calgary: University of Calgary,2009.

[15]窦开龙.典型后发型民族旅游区旅游开发效应感知与态度实证研究:以甘南拉卜楞景区为案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6-71.

[16]陈锦玉.台湾居民对大陆赴台旅游之影响感知与发展态度关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2.

[17]Bishnu Sharma,Pam Dyer.Residents’ involvement in tourism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ourism impacts[J].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16(3):351-371.

[18]王纯阳,屈海林.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2):278-288.

[19]卢小丽.生态旅游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参与行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urism-destination Residents’ Space Power,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 A Case Study of the Ancient Town of Huishan, Wuxi

JIANG Zengguang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 214153, Jiangsu, China)

Based 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t the ancient town of Huishan, the paper conducts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with SEM via SPSS20.0 and AMOS17.0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s that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space power have direct an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attitude, that their perceptions of economy are proved to be of mediating significance in their perceptions of space power and attitude, and that the residents’ attitude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town remains contradictory. The paper concludes by arguing that the appeal of residents’ space perceptions shall have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after economic interests are impartially balanced.

space power; tourism perceptions; attitude; Huishan Ancient Town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基金项目“基于旅游空间权能的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态度研究——江南古镇同里与惠山实证比较”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SJB339。

江增光(1979—),男,江苏泗洪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与管理。

F592

A

2095-7211(2017)01-0072-06

猜你喜欢
惠山权能古镇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五指成拳 靶向发力 拓展股权权能 助力富民增收
丁林鑫:争当惠山智能制造“创业先锋”
宅基地资格权:原则遵循、性质定位和权能阐述
端行肃纪 法治护航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掠影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四荒”土地承包经营权能抵押吗
农地产权权能扩展及管理措施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