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装饰的萌芽

2017-01-18 20:02陈望衡谢梦云
艺术百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工艺美术玉器

陈望衡 谢梦云

摘要:史前装饰的产生,见出人性发生与发展的三个层次:自我意识的觉醒,身体意识的觉醒,社会意识的觉醒。玉器是史前人类最重要的创造,装饰是玉器独特的功能。人类的装饰始于玉器的创造一史前玉器的精美充分反映出人类对审美的渴求,也充分证明审美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工艺美术;史前艺术;设计文化;玉器;装饰;审美文化

史前人类的装饰,可以大致将它分成两类:装饰自身和装饰器物。装饰自身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其一,为自己的形体增添美;其二,为自己的身份和品德增添美。玉器是重要的装饰物,它主要用来装饰人自身,也用来装饰别的器物

人的身体是人的生命功能的重要载体。注意装饰自己的身体,说明史前先民对自身形体有了高度的关注。人对身体的关注有一个从善到美的过程。善即功能,这里指生命功能。人的身体与动物的身体均有生命功能,具体情况又有异有些功能,人有,动物没有:有些功能,动物有,人没有。装饰与生命功能相关,对于人不具有的某种功能,人会通过装饰的手法,让其在虚拟的世界中实现,如,人有时会给自己装饰上一对翅膀。

人对自己的身体的装饰,从其原初动机看,是为了性。动物为了吸引异性,雌性会各展示自己的形体美,但动物不会用装饰的手段。人则不同,除了像动物一样展示自己自然性的形体美之外,还会化化妆,或在身体上加上一些佩件,如在耳朵上加上一个玉坠,在脖子上套上一串项饰。

装饰的产生,虽然起初是为了性,但后来的发展则不只是为了性,而是向整个社会展示自己的美丽,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如果装饰仅为获得异性关注,那仍然是动物性的行为,属于装饰的低层次:如果装饰不只是为了获得异性的青睐,而是为了向整个社会展示美丽,那就属于装饰的高层次,因为这才真正是人的行为。

装饰的产生,见出人性发生与发展的三个层次:

其一,自我意识的觉醒。此层次中,人尚处于动物阶段,只有对外界的认识,而没有对自身的认识,待到人逐渐地也关注着自身的状况,将自身的状况与外部状况联系起来思考,就说明人有自我意识了。

装饰的产生源于需要,人之所以有这种需要,是因为人对自己身体关注了,换言之,人有自我意识了。

其二,人的身体意识的觉醒。不能说动物没有身体意识,但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它才给予关注:一是关系到生存,二是关系到交配。人则不只是在这两种情况下才关注自己身体,身体对于人来说,不只是生命的寄托物,也不只是交配的工具,它还是灵魂的居所人会更多地从灵与肉的关系的维度去关注自己的身体。

装饰的效果不只是美化了身体,而且还会传达一种信息,此信息经由身体通向灵魂,继而通向神灵。

其三,人的社会意识的觉醒。上面我们谈到,装饰究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异性,获得爱与交配的权利,但其后的发展极大地突破了这一点,装饰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就吸引异性来说,人与动物是一样的,这种心理是人性的最低层次,希望获得社会认同,这一心理是动物没有的,显示出人性的较高层次。装饰以其审美效应宣示着人性的尊贵因此,从本质来看,装饰是人的社会意识的觉醒的反映。

史前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装饰自身了,距今两万多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周口店山顶洞人文化遗址就发现有不少装饰物,其中有打磨得比较精致且染有赤铁矿粉的石珠,被发现时所有石珠紧挨着头骨,说明它们原是头饰,可能是用某物做成带子,将这些石球串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先民大约在一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个时代人类就能制作玉器了。

史前装饰类玉器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殃,史前人类最早的玉器中有殃,距今八千年的内蒙兴隆洼文化兴隆洼遗址出土了最早的玉殃(图1)。

这种有一个缺口的圆圈状的玉器是做什么用的,古玉研究专家栾秉墩先生说“关于玦的用途,因时代而异。史前殃主要作耳饰用。如浙江嘉兴马家浜南京北阴阳营江苏省常州圩墩四川巫山大溪等史前墓葬中,玦均被发现位于死者头骨耳际,故而确定殃为耳饰”。关于殃饰为什么受原始人类青睐,杨柏达说:“人们赖以生存的面部主要器官不外乎耳、目、口、鼻、舌这‘五官,如缺其一都会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其次是正侧面时人们可以相互看到对方的耳部。这个部位经过装饰可引人注目并产生好感前者是功能上的重要性,后者是在人际关系上给人以美好的审美印象。两者促成耳饰的出现和发展,佩耳饰的人应是普通部落成员”。

虽然部落的普通人员均佩耳饰,却不是人人都能佩玉殃的,基于玉的珍贵,佩玉殃的只能是部落的高级人员。殃的造形非常具有美感。它为圆圈状,悬在耳际,烘托着椭圆形脸,行动时微微摆动,为女性平添着妩媚和娇美。新石器时代的殃均为素面,可能史前人类认为,作为耳饰不可能太近距离观赏,不需要雕刻花纹,商代的殃多有纹饰,这个时候的殃就多用来做佩饰了。

史前人类很早就懂得美化脖子,因而项饰发明很早。考古发现,属于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就出土有项饰,山东大汶口文化早期邹县野店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玉串饰(图2),由大小不均的8个小型玉璧、1个双连璧、1个四连璧和1个玉坠组成,制作虽然较为原始,但创意却见出对审美的最高追求。

新石器晚期项饰一般均做得精美,多由许多玉珠玉管串成,有些色彩还很丰富。江苏新沂花厅北区墓地出土有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项饰六组,形制各异。其中标本为M16:5的一件(图3),由白色闪石玉琢成。“整个项饰由2个琮形管,2个冠状佩,23个弹头形管和18颗鼓形珠组成。琮形管为长方形柱体,分为四节,上饰简化的带冠人面纹和兽面纹,中间有对钻的小圆孔,穿挂在项饰左右。冠状佩为扁平体,正反两面饰相同的兽面纹,弹头形管串联在项饰的上部,大小不同的鼓形珠挂于琮形管下部。巧妙的是,在冠状佩三通遂孔两侧,分别用十数颗小玉珠串连成小圆环,自然地垂挂下方,使整个项饰得到锦上添花的装饰效果,独具匠心”。

项饰的发明,说明史前人类对于如何美化人身已经有相当自觉的意识了,项饰的功能不只是美化了脖子,实际上它更大程度上美化了脸面和胸脯,美化了人整个上身。

冠饰在史前装饰类玉器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冠饰除了美化外,还能显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冠饰种类较多,有倒梯形的(图4),也有十字形的,表面有兽面纹,也有无兽面纹的,顶部多呈“三凸”状。

耳饰项饰冠饰发饰主要是给人看的,向社会显示自己的美丽和高贵,手镯则有些不同,手镯当然也有向他人显示的功能,但主要是供自己欣赏。现代人喜欢手镯,这种喜好也可以追溯到史前人类。距今6300年至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距今5600年至5300年的凌家滩文化、距今5000年至4500年的良渚文化都发现有玉镯(图5)。这一现象值得重视。让社会欣赏自己与自己欣赏自己,其哲学意义是大不一样的。前者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后者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性。

人性可以分成社会性与自我性两个方面,这两性实际上也来自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诸物均存在种群的普遍性与个体的差异性。动物对自己的种群普遍性与个体差异性是缺乏认识的,而人对于这两性则有着自觉的认识,并且能较好地调整这两种关系。一方面,人认识到自己是某个族群的一分子,会尽量让自己融入到这个族群,让族群认可;另一方面,人感觉到自己是个体的存在,会尽量地显现出自己的个体的价值,让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

人的这种自觉性也在人体的装饰上体现出来了。耳饰、项饰、冠饰等装饰物主要是让人家看的,目的是让人家认同。手镯虽说人家也可以看,但主要用来自己欣赏,因而对手镯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自我的认同。

审美是人性的显现,人的两性——社会性与自我性在审美上也见出了

审美的社会性与审美的自我性可以达到统一,也可能存在不统一。就是说,社会上认可的美,个人可能不认可:反过来,个人认可的美,社会上也可能不认可。

在人类所有的具有精神性质的活动中,也许只有审美具有最大的宽容性,就是说,审美既重视社会的认同性,又宽容自我的认同性冠饰这种装饰品其社会认同性无疑是列在首要地位的,而像手镯这样的装饰品其社会认同性就弱了。

与手镯审美性质差不多的指环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也被发现,江苏省新沂花厅北区墓地出土有指环四件,分算珠形圆环形两类,外形十分精巧。比之手镯,指环是更为具自我性的装饰品。也许正是因为这一装饰品自我性更强,所以它后来成为爱情的信物。情人之互赠戒指,特别是男人向女人赠送戒指在现代社会爱情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表达的是一份仅属于个人的情感,同时也寄托着一种信任与期望。也许在玉器中,手镯、指环算不上重要的器具,这是因为史前对玉器审视,一般取社会认同性这一视界。

史前人类文化遗址还出土很多现在命名为环的玉器,江苏省新沂花厅南区墓地出土环10件,北区墓地出土环96件。这些环圆周规整,磨制光滑,颜色有白棕,湖绿等。它们是做什么用的,现在难以判断了,但很可能是人体的饰件。

史前人类用于个体身体的装饰物,也许在最初是分散的,然而到后来,就讲究配置与组合,于是组佩出现了

组佩的出现是史前人类装饰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组佩有很多种,各器在其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其中有一种组佩非常重视珩的作用。珩类似于璜,在使用时,璜的两端朝上而珩则一般朝下。珩在在组佩中起组织的作用。高大伦说:“珩,全佩的主干部分。……所有全佩上各种杂佩都垂在珩下珩可能由一块玉,也可能由两块玉做主干,其形制不定,以在全佩中的位置来确定,只要在全佩中起主干作用就是珩”。可以想象史前人类身上组佩的情景,它或挂在胸前或佩在腰际,行动时,叮当有声,向社会显示一种身份,也显示一种美。

史前人类的人体装饰,形式美与内涵美兼而有之,形式美可能更显得突出,这种主要用于人体装饰的饰品与礼器不一样,礼器更看重内涵而饰物更看重形式。

史前人类的装饰才华不只是用于装饰人体,也用于装饰各种器物,这些器物中有生产用具,也有生活用具:有宗教祭祀用具,也有政治礼仪用具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玩赏物,当然,玩赏之中也可以含有辟邪求瑞的含义一史前人类制作的大量的动物佩件,也许是这种玩赏物。红山文化的C形龙玉猪龙(图6)从器物上的钻孔来看,均是佩饰。

良渚人制作的圆雕玉鸟(图7),极为简洁,且素面,现在一般将它看在鸟崇拜的体现,说是一种巫术用具我倒是觉得不要将史前人类全部的动物饰件看成是巫具,也不必一一归结到自然崇拜和图腾。也许其中一些比较生活化情趣化的动物饰件就是人们的一种玩物。《诗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也许这些小小的玉饰件,就是青年男女彼此赠送的心爱之物。

考察史前人类的用具包括石器、陶器、玉器,人们一般重视的是它的功能性,一是生产和生活功能,这两者属于物质性的功能,二是宗教的和礼仪上的功能,这两者属于精神性的功能。这种考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限于几种功能我们不能低估史前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除了以上几种功利性的追求外,他们还有审美上的追求。

审美的追求有两个突出特点:形式性和情感性。形式性即是说它对事物形式感兴趣,至于感兴趣的原因,不是这形式能给人带来具体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功利,而是这形式让人有感官快适

如果此形式是可视的形式,它让眼睛快适:如果此形式是可听的形式,它让耳朵快适。形式性是对物——审美对象——的要求,情感性则是对人——审美主体——的要求处于审美状态的人,其情感必定处于激荡之中,如果审美对象的性质是肯定人的感官的,它的情感是正面的——快乐:如果审美对象的性质是否定人的感官的,它的情感是负面的——不快乐这里说的审美公式当然是纯理论性的,事实上不可能做到如此纯粹,因为生活不能做如此切割首先,虽然理论上有形式的存在,但事实上所有的形式都会联系到内容,而且形式就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因此审美的重形式是打了诸多的折扣或者说添加了诸多的限制的。

再说情感性,人的情感也不是孤立的,人类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情感,凡情感均涉及理智,而理智均与事物的内容相关。

康德是为审美立法的人物,他为“鉴赏”也就是“审美”做了四个判断:“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时”。“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底对象”。他的这些话,概括起来就是上面说的形式性与情感性,即审美只是关系到事物的形式与主体的情感。

康德也知道这种审美在实际生活中不是没有但极少,于是他提出有两种美——自由美和附庸美,自由美指符合上面所说的只涉及事物形式不涉及事物内容因而与功利无关的美,附庸美则是涉及事物的内容即功利美。前一种美,康德能举出的例子是花,某些鸟类,还有壁纸上的簇叶饰等,在现实生活中,显然后一种美非常之多。

尽管前一种美在人的生活中不是很多,但理论上审美不能不做这样的概括。这正如水,真正的水只能是蒸溜水,它的构成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但谁都知道,在自然状态下,蒸溜水极少,几乎所有的水都非蒸溜水。

史前先民的生活中,他们的制品基本上都是有实际用途的,也就是说它的性质是功利的。大体来说,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功利,一是物质性功利,它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生产上的功利,这主要指那些作为生产工具的器物,如石斧木耜骨针等:生活上的功利,这主要指那些作为生活用具的器物,如陶罐陶盆陶钵等。二是精神性功利,它也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宗教性的器物和礼仪性器物,这两者大多情况下是相兼的。

这些器物均有它们的形式,它们的形式也均是内容的载体或者说内容的存在方式。它们的审美又美在哪里呢?按康德的理论,它们均属于附庸美,这些美均是有条件的有目的的,换句话说均涉及功利。不能不认为,对于附庸美来说,功利是美的重要来源。但是,这里也还有一些分别:一种情况是直接从物的功利中得到愉快,比如一具石斧,因为能砍木头,故而让人愉快;另一种情况则将它的功利悬置起来或者说用括号括起来,只是从它的形式上感到愉快。这种从形式上获得的愉快,可以看成是间接从物的功利中得到的愉快。尽管两种愉快都立根于功利,但因一为直接一为间接,就产生了区别,前者我们一般看成善的愉快,只有后者我们才看成美的愉快。

善的愉快与美的愉快其实是相通的,而且后者来自前者。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坚持它们的分别:善的愉快来自事物的内容,美的愉快来自事物形式善的愉快可以向美的愉快实现转换,这种转换充分见出审美的创造力。

尽管审美不能不以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为内涵,但当这些社会生活实际上只是制作审美的原料,人类固有的审美天性与后天的审美修养在审美需要的驱动下自觉与不自觉地对生活提供的各种现象进行着审美的加工,从而使得进入审美视野后的生活其形态和价值均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比如吉祥如意,它首先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肯定,其表现形态非常多,诸如部落打了胜仗女人生了孩子,都可以说是吉祥如意;其次,它又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企盼。作为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它的表现形态就可能虚化了,不会只是某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可能是诸多美好的愿望那么,又如何将所有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呢?那就需要借助于审美的创造了红山文化中的勾云形器(图8),可以说是这种审美创造的杰作。现在考古学界对于勾云形佩的作用还没有定论。笔者更多地相信它是一件人体的装饰物或者说佩件人们将它佩在身上有两个作用,一是美化身体,二是寓意吉祥或者还加上辟邪。勾云形器能很好地实现这两种作用吗?从它的造型看是完全可以的。勾云形器有好几种造型,基本结构是中部是一卷曲的圆弧,四角各展开略曲的柱头此图可以给人丰富的想象,你可以想象成彩云翻卷,鲜花开放,也可以想象成盘龙蛰伏,还可以想象成两兽嬉戏。勾云形器的中部最为重要,它为椭圆形,整个线条变化呈S形,它有太阳意味。不管你如何想象,它的审美效应都是基本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柔和,舒卷、亲切、美妙。它可以体现你的任何美好愿望,玉器是史前人类的器物,主要为三大类,即石器、陶器、玉器,显然,石器和陶器主要为功利性的器物,极少用作装饰物,玉器则不同,它极少用作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它主要用作祭器,礼器和装饰物。祭器礼器具有精神的功利性,装饰物虽然也有精神性的功利在内,但主要是用来美化人自身的,其形式的重要性远超出它内容的重要性,而且对形式的要求主要就是美。

我不赞成将史前人类的生活全部巫术化,那是人类童年,童年虽然对周围的世界有诸多的恐惧,但因懵懂无知,倒有更多的无忌。因而原始人的生活主要是一片率真一派欢乐。是阳光普照的大地,不是黑暗阴深的洞穴。

装饰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装饰的需要源于精神上的需要,精神的天空有多宽阔,装饰的天空就有多宽阔,精神的世界有多绚丽,装饰的世界就有多绚丽!

装饰显现为审美,隐含为文明

实际上审美只是舞台,唱出来的大戏却是人类的进步,是文明。《周易》中专门讲装饰的卦“贲”卦,此卦《彖传》说:“贲,享。柔来而文刚,故享;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而化成天下”。天文是装饰的精神追求,而人文是人类创造的现实。

人类的一切劳作均存在装饰,而玉器无疑是人类的装饰的经典。史前玉器中装饰性的玉器占多数,这一事实说明玉器正是应着人类的审美需求而产生的。审美是人类进步特别是走向文明的重要动力。装饰万岁!

(责任编辑:贾明哲)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工艺美术玉器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解析
玉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