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商道寻踪从江孜到亚东关

2017-01-19 21:05杜冬
西藏人文地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锡金帕里玛拉

杜冬

一路向南,跨过肥沃的年楚河谷,

回头看去,能看到江孜最突出的地标:

巍峨的宗山城堡,围墙环抱的白居寺,

以及山崖上几成废墟的紫金寺。

绝壁、堡垒、寺庙与河谷的宏大场面,

会让任何人都产生强烈的印象。

堆纳高原:

大象痛哭之路

江孜是我们的出发之地。

清晨,顶着寒霜,推开矮小的木门,从江孜的加日交商贸老街出发,一路向南,跨过肥沃的年楚河谷,回头看去,能看到江孜最突出的地标:巍峨的宗山城堡,围墙环抱的白居寺,以及山崖上几成废墟的紫金寺。绝壁、堡垒、寺庙与河谷的宏大场面,会让任何人都产生强烈的印象。18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的使节特纳上尉记录道:“城堡坐落在一块岩石之上,岩石垂直高耸,悬崖犬牙交错。”一个多世纪之后,随英军入藏的亨利纽曼则写道:“(悬崖上的寺庙)居高临下,严厉地俯视着下面一片热气腾腾的繁荣景象。”

告别江孜古城,沿着河谷一路向南,大约半天的脚程,会经过乃宁寺(今康马县南尼乡)。在特纳的记录中,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村庄”。正是在这个漂亮的村庄里,荣赫鹏的侵略军曾遭到猛烈反抗。1904年的乃宁大战的痕迹今天依然可寻,英军的子弹密集地嵌入老大殿的木门中,深可超过一寸,同行的摄影师曾是一名军官,他说这是近距离扫射所致,可见当时短兵相接的激烈。

此外,乃宁寺中还可找到古老的壁画,甚至早于江孜白居寺,其画风一脉相承,承载着年楚河谷的悠远历史和美感。

从乃宁再向南,先后经过少岗乡和康马县,再向南,河谷愈见狭窄,经过萨玛达乡时,不要错过艾旺寺。这里拥有12世纪的精美佛教造像,图齐曾对此做过考证和研究。如今古寺艾旺虽然饱受雨水冲刷,尚存多尊古佛像,菩萨的面容有呼吸微笑一般生动,身披古朴的长袍,束中亚游牧风格的腰带。

朝圣与商业之路始终相伴,艺术与财富共生,这是西藏的特色。

再向南,即出康马县,狭窄河谷到了尽头,这里就是曲米辛果大屠杀的发生地。曲米辛果北扼河谷,南边面对广阔的吐纳平原,遥望卓玛拉日雪峰,近抵多钦措湖,实为险要之地。从卓玛拉日雪山吹来的冷风,风景绝美,却冷得令人生畏。多钦错湖岸边已经封冻,藏在云层后的日光诡异地将湖面层层照亮,如同照耀着一把古老的刀剑。大群的黄鸭等水鸟在看似冰冷,其实温润的水上休憩,它们飞翔起来时,背景就是雄伟的卓玛拉日雪山。

达斯牧师手绘日喀则老地图。颜道靖/摄 (左页图)。清代海关原址——亚东关今貌(上图)颜道靖/摄

很难想象,1904年3月31日的那场战斗,便是以多钦措,以卓玛拉日雪山为背景展开的,狂风呼啸中,马克沁机关枪、古老的火绳枪和英菲尔德栓动步枪就在这天地间打响。甚至荣赫鹏也感叹:“平原上遍处皆藏人尸体……此诚惨酷可怖之事。”

此刻,一群牧人顶着斜吹来的冷风,走着斜线而来,他们驱赶着大群的羊,头戴毡帽,粗牦牛绒包以藏地的方式横背在胸前。牧人们摇摇摆摆地走在柏油路上,羊群则拥挤在路基下,直到碧蓝的多钦措湖边,掀起一道浓烈的羊膻味热风。当年的战场上,几十年后行走的则是商旅,其主要的商品就是羊毛。

从这里开始,就进入了堆纳高原,这片高原位于从曲米辛果到帕里这一段,狂风呼啸地吹过毫无阻挡的荒原,令往来这里的商旅、求学者甚至入侵的英军士兵都深感寒冷与痛苦。藏族人颇为苦涩而幽默地将这里命名为“朗布欧塘”“果如果塘”,意即这大片的荒原(塘)让大象(朗布)痛哭,累死了黄羊(果)。

1788年,特纳曾推断这里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说这里一年四季都是冬季,“狂风吹得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不敢把脸暴露在外……听说在干燥的夏季月份里,永久地刮着猛烈的风……(冬天)这一带寒冷异常,以至于在原野中的牲畜被大量冻死。”1904年的荣赫鹏则凄凉而又神秘地写道:“吾人觉得此间环境极端凄凉。吐纳几高出海面一万五千尺……又不能举火谋舒适,盖所获燃料仅敷烹饪,其中以牛粪为主要成分,且须自春丕(亚东)运来。唯一令人满意之现象,即此间伟大之自然风景,余对之永不厌倦…彼恬静而伟大之春马尔哈吕峰(卓玛拉日),巍巍乎超绝人寰而独立云表,纯净而无纤芥之尘垢。”

对于那些第一次上高原的人而言,这是西藏给他们留下的永难磨灭的印象。

在这片荒原之上,商队往往要走两天,才能告别卓玛拉日雪山挺拔的山脊。随后,人们会在狂风呼啸中看到远方帕里宗高大的城堡,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这座雄伟的岩石城堡,在特纳眼中“非常别样,坚固异常”。随英军进入的《每日邮报》记者埃德蒙﹒坎德勒还对此做过一番考察。以近代军队的眼光来看,帕里宗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六层堡垒建筑……是一个走道与黑洞洞的房间构成的迷宫,这些房间和过道里都是干草、黑色火药和旧武器”。城堡下则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市场,骡马群集。有特权的大商队可在此补充之后,直接通过,但对于大量的中小商人来说,帕里是最重要的中转站,前往印度交易的必须在帕里寻找可以帮他们驮运物资的骡马和骡夫;还有些零售商们则在帕里出售羊毛,购买印度物品,然后返回江孜、拉萨等地。

驮运道路艰险,风暴、牛瘟、悬崖、炭疽、有毒的植物以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湿热气候都可能使得驮队大批死亡,商人倾家荡产。1903年英军入侵西藏时,驮运的牲畜死亡率惊人。在牛瘟和气候的双重打击下,两千三百头牦牛到了亚东已经死得只剩八十头,二百头水牛只剩七头,骆驼全部死绝。只有当英国人学习帕里、亚东的骡夫,使用训练有素的骡队时,死亡率才下降。

道路如此艰险,以至于帕里、亚东的骡夫享有这条道路上的优先权,甚至垄断了这一生意。费用自然相当之高。据1951年的统计,由拉萨至噶伦堡(全程800多里)用骡马驮运,如果驮的是大米,运输费占售价的70%。凭借驮运和转手贸易,帕里、亚东的商人、百姓们积累了相当的财富,“高房大厦日渐增加,富家渐增,该处居民也日益增多。”

帕里附近民居现状。颜道靖/摄

如今那座雄伟的帕里宗城堡已经不见踪影,当年繁荣的市场也不见踪影,204省道贯穿全镇,镇子的规模依然可观。

乃堆拉山口:

与锡金司机一席谈

我们一路南下,沿着河谷盘旋,海拔开始急速降低,草甸的风景消失了,变为颇有亚热带风格的河谷,这就是英国、印度人所谓的春丕河谷,藏语中传统称之为卓木,如今则称为亚东。当年,这条河谷险峻难行,荣赫鹏说这里“林木漫山谷,类似迷园,山路崎岖异常,行军运饷均极困难……当地马夫及锡金苦力亦多逃亡,以为吾人此去不得生还”。

河谷较为开阔之处,就是亚东县下司马镇。在《斋苏府秘闻》中记录,当年的亚东人说话很快,语言中还夹着不少印度语词汇,下司马街两旁,同时混居着藏人、印度人和尼泊尔人的商店,通行的货币也是印度卢比。

这个如今知名的县城,在当时只是荒野。当时英印商人主要聚集在印度的噶伦堡和锡金甘托克,而西藏商人则聚集在帕里宗(今亚东帕里镇),从噶伦堡到帕里之间维系着一条狭小的商道。亚东向北,经帕里进入西藏腹地,向南则翻越高耸的则利山口,锡金险峻的丛山在前,直到西里古里才有火车。

从亚东再向南,道路转向山上,通向如今的中印边界乃堆拉山口。

汽车一路上行,到达了半山腰平坡上的口岸。距离山口还有一段距离,从这里可以遥望国境那一边印度的哨卡,隐约看到碉堡的外形。乃堆拉山口的气候之严酷,令人心惊,却是进出西藏的重要通道。西藏研究者索穷在《跨过雪山看世界》一书中记录了跨越乃堆拉山口的亲历者的口述。20世纪40年代前往大吉岭求学的擦绒·平措坚村回忆道:“管家和佣人给我们准备一种特制的面具把整个头脸包裹起来,穿上皮衣,带上手套和防雪盲的护目镜,簇拥着我们过雪山。我们翻越纳堆拉山口的时候最辛苦,大山被大雪包得严严实实,行人稀少,白茫茫一片雪粒中夹杂着鬼哭似的尖厉的风声,根本看不到路,他们说曾经有人和骡马被暴风雪卷走的事情发生。”

半山腰上气候温和,小小的边贸市场正设在这里。几排彩钢瓦库房,一条短短的街道,出售着毛纺织品、床上用品、热水瓶等小百货,还有藏毯等物件。我和一位在这里做生意的温州大姐聊了聊,她的商铺分里外两间,里间堆满了中国向印度出口的物品,主要是轻工业制成品,例如床单、服装、婴儿用品、背包、鞋子等。

外间则是从印度进口的物品,品种并不多,主要是巧克力、咖啡、还有几块南亚风情的手表,购买者也寥寥,整条街上的情形大同小异,似乎都以出口为主,压倒了进口。

艾旺寺内的塑像,优美流畅的线条可以看出其艺术水准之高。洛桑嘉措/摄

从当年亚东关严重的入超,一切都依赖进口,到如今这里变成了一个以出口为主,浙江、青海以及本地藏族老板汇集的市场,从最小的方面折射出了中国的巨变。如今的乃堆拉边贸市场依然只开放半天,大约在午后,印度锡金的车辆已经陆续驶来,停在市场外。大部分车辆都是越野吉普,有韩国牌子也有印度自己的汽车品牌,大概是锡金路况不好,且爬坡较多。

描了眼线的锡金姑娘打开了自己的店门,来此采购的锡金商人与中国老板们通过电子计算器来沟通价格。

草地上闲坐着好几个锡金司机,面孔黝黑,身材壮硕,裹着头巾。我和他们闲聊,并以中国饼干交换了锡金的印度烟草,算是亲身实践了以物换物的边贸。这种烟草放在舌下,很快就会满嘴都是浓郁的烟味。司机们彼此交谈使用尼泊尔语,但他们都会说英语,藏语也没有问题,且都是藏语名字。

他们说,从口岸向南行驶,大约65公里后,就会到达甘托克,这是一座小小的山城,人口大约有10万人。再向南,就会抵达噶伦堡,那座历史上的印藏贸易中心。他们对中国的好奇心一点也不逊于我对印度的好奇,他们反过来问我,向北走,中国方向是什么城市,我说会先后经过亚东、康马、江孜,最后到拉萨。

这让他们非常惊叹不已,锡金司机们争论了许久拉萨距离这里有多远,他们又转过来问我,拉萨是不是特别高?我说有3700左右,他们非常惊讶,说这也太低了,比甘托克还要低。

“甘托克多高?”我问。

“5400。”领头的司机非常笃定地说。

我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突然之间,我明白了。

“你说的是英尺吧?”

“没错,啊,我明白了。”

司机也恍然大悟。如果按照英尺换算,拉萨的高度在惊人的12000英尺左右。印度曾是英国殖民地,所以通行英尺计算。

“拉萨有迪斯科厅吗?”

“有啊,甘托克没有吗?”

“没有,大吉岭也没有。”

短暂的沉默,双方都在努力想象对方城市的模样。交流一度切换到藏语,他们也没有露出丝毫费解的模样,锡金人一定都是语言天才。

我们又开始聊生意这个永远不过时的话题。

“生意怎么样?”

猜你喜欢
锡金帕里玛拉
意外之『喜』
请坐在我旁边
用恒心和毅力雕琢成功
被吞并42年后,锡金对印度有多忠诚?
1975年,印度“撕下面具”吞并锡金
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学生汉字学习情况分析
不老的故事
张锡金:一架织机圆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