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工程”的魅力

2017-01-19 13:26刘卓军
中关村 2016年12期
关键词:系统工程精准工程

刘卓军

工程是活动,需要组织;工程是过程,必须管理;工程有投入,需要效率;工程有目标,必须适宜。

都知道打哪儿指哪儿和指哪儿打哪儿截然不同,后者是人们一直都在希望实现的目标,也是工程活动本质上应具有的特征,只不过要做到高质量的指哪儿打哪儿永远都将充满挑战。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数字及数字化数据前所未有的价值日益凸显,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人的观念。受到精准医疗、精准扶贫等项目被明确提出并大力实施的鼓舞,我们有理由预期今后在更大范围内会出现“精准工程”竞相发展的局面,从而使全社会更加接近“指哪儿打哪儿”的目标。因此,有必要从整体及宏观把握上对精准工程有所理解和感悟,以期分类有序地做出科学安排,进而把精准工程培育成推动社会和经济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动力。这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健康前行都将带来新的机遇。

一般说来,工程(学)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等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而每个具体的工程就是一个个的项目。如果从1865年每周出版的杂志 - 《工程(Engineering)》在英国创刊算起,150多年来,“工程”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起初,“工程”一词承载着聪颖和做出心灵手巧设计的含意,与兵器制造及有军事目的的劳作密切相关。如今,工程概念关联到了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规模”可以有大有小,但必须有人参与,是有明确目标的组织起来并需施以管理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或科学实验活动。选定的目标合不合适、配置的资源充不充足、最终的结果满不满意,会综合反映出“指哪儿打哪儿”的兑现程度。

纵观历史发展,文明的提升、物质的丰富,使得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各类需求的产品及服务所包含和涉及到的要素越来越多,从而综合来看,复杂程度也日趋增加。因此,系统概念的出现以及相伴而来的系统方法理论和系统工程技术的形成和演变就成为一种自然和必然。分析考察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整体地、关联地、辩证地、综合地看待事物和事务的系统思想实为一种宝贵的传统特征。同样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全面地看,人们在上个世纪中期才进入了通过思想和技术融合、观念和方法相伴而取得引人注目之成功的时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结束后发展、完善起来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经系统思想的注入,如虎添翼地提升着产品及服务的品质,支撑着决定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工程的实施。这其中最为亮眼的莫过于曼哈顿工程和阿波罗登月工程。

对中国来说,积贫积弱更要奋发,内敛养晦不忘图强。近现代我们虽然经历过多舛时光,但教训和经验同样宝贵,同是财富,在探索前行的过程中,一些重大工程的实施无疑曾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都起到了支撑作用,为我们前行提神鼓劲并树立了典范。其中,“两弹一星”工程当之无愧是彪炳史册的成就。钱学森教授是推进和实施这些重大工程的杰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代表。特别是,钱学森教授提出、发展、倡导系统思想,应用和推广系统工程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为相关工程的成功实施作出了直接的贡献,并培养出了一大批有眼光有胆识有能力的科学家和技术骨干,更潜移默化地在更大范围内影响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精英们的思想和观念。

时至今日,每每在遇到一个重大且又难于通过配置少量资源可以解决的问题时,常可以听到,“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之议论。这当然不是赶时髦和跟风,而是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人们的思想和理念已然得到提升,当然,人无完人、事无完事。本质上,工程是一种有目的的需要组织和管理的过程,系统工程则指向的是一种方法(体系),应用系统工程技术和方法的根本目的,是把本来需要实施的工程做得好、做得实。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系统科学思想的武装,没有系统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支撑,我国的高铁工程,嫦娥工程等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效果。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的一些研究机构、企业及一些高校、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等为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持续做出了贡献。国际上的相关组织,国际系统工程理事会(INCOSE,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Systems Engineering)和国际系统科学学会(ISSS,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ystems Sciences)更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

传承与借鉴、集成与创新历来是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以及工程实施的灵魂。具体一点讲,工程是项目,技术是工具。工程与技术的结合旨在保证工程结果的效益和质量,而工程或项目的结果应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民众的福祉。不难看出,工程的种类繁多、范围广泛、规模迥异,例如,探月工程、扶贫工程、造船工程、培训工程等,都是。工程的设计总要围绕问题,工程的实施总要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提倡培育“精准工程”的理念:工程的问题要选得合理选得必要;工程的目标要选得准确选得恰当;工程的方案要选得可行选得科学。概括起来就是,问题合理、目标准确、方案可行。只有真正做到这些,工程的结果才会具有好的效益和高的质量。社会是复杂的,世界是复杂的,系统是复杂的,要想衡量办事的“精准”程度必须通过主客观融合的方式去进行。

能精准办事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信息要充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已经为信息的多渠道获取、多方式处理、多模式分析、价值挖掘与综合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受到极大关注和期待的大数据要走向成熟,也必须通过产生出更大的价值才能实现,其中“大数据+”是一种方式和选择,既大数据必须与各种实际的工程相结合,其结果自然也会促进“精准工程”的健康发展。精准医疗、精准扶贫、精准农业、精准出行、精准营销、精准货币投放……,这个列表会很长很长。没有最精,只有更精。推行“精准工程”必然会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实现包括减排降耗在内的经济品质提升的目标。彻底改变粗犷式发展方式,需要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分配格局等方面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安排,而“精准工程”能够在其中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事实上,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精打细算”的追求,例如,“精算(actuary)”、“精密工程(precision engineering)”从未间断地受到了社会的青睐。我们现在把“Precision Engineering”引申到“精准工程”,一个愿望就是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唤起人们的一种意识:推进“大数据+”与选定的实际工程的有效结合,在包括系统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内的各种科技要素的支撑下,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能获得新的动力。与此同时,“精准工程”本身也会创造出技术与市场发展之新的机遇。对此,有心人、有条件的机构与企业切不可丧失良机。

猜你喜欢
系统工程精准工程
京德智慧高速信息化系统工程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子午工程
广州新型有轨电车通信系统工程应用创新
复杂系统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