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气象服务”的融合与发展

2017-01-20 15:14欢,杨凡,林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7年2期
关键词:客户端气象青岛

刘 欢,杨 凡,林 行

(山东省青岛市专业气象台,山东 青岛 266003)

“互联网+气象服务”的融合与发展

刘 欢,杨 凡,林 行

(山东省青岛市专业气象台,山东 青岛 266003)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气象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气象部门正努力探索“互联网+气象服务”的新路。该文主要简述目前青岛传统气象服务发展现状,互联网与气象服务结合的发展趋势,根据青岛气象新媒体服务的实例分析,浅谈气象服务与互联网经济环境(“互联网+”)的融合与未来展望,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为气象服务的发展与优化提供参考意义。

气象信息服务;互联网;新媒体服务

1 引言

二十余年来,气象科技服务不断发展壮大,使气象部门逐渐构建了广播电视、报纸、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等多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服务手段,在完善信息服务方式和手段的同时,扩大了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面,离消除“最后一公里”的目的更近一步[1]。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气象部门紧密结合4G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特点,合理地开展气象信息服务产品设计与储备工作,如:手机气象视频客户端、气象微视等新媒体气象产品。在气象服务的诸多论著当中,已经有很多专家在互联网+气象服务中做了大量研究,如杨武、程李认为气象部门应结合当前通信科技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从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天气客户端软件、尝试在手机气象信息服务过程中投放广告、建立手机Wap气象网站、开通官方气象微博等方面着手进行了细致剖析,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本文试图总结青岛市传统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同时针对存在问题,如受新媒体冲击下用户增长乏力、信息内容单一等问题,简析“互联网+气象服务”的发展思路,从而构建更为高效的气象服务平台。

2 青岛市传统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催生出诸多便捷的服务手段,而气象服务工作作为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受到了自由市场的冲击。青岛市气象部门主要传统气象服务业务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台、热线电话、短信、报纸等传统媒体等电信增值通道,向用户提供快速、准确、权威、优质的气象信息服务。在移动气象服务良好的环境下,青岛市气象部门紧抓手机气象信息服务的机遇[2],大力拓展信息技术发展,以短信便捷、迅速、资费便宜等优势,积累了大批固定用户。据统计,2008年,青岛市气象短信定制用户多达68万,创造了历史最高。但是近几年来,免费提供天气信息的供应商层出不穷,传统气象服务结构不平衡,对短信服务依赖过大,导致气象部门的短信用户增长率迅速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3]。因此,为使气象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迎合互联网发展之势,走“互联网+气象服务”道路十分必要。

3 “互联网+”的概念与前景

3.1 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即结合现代通信科技、互联网平台、其他传统行业而产生的概念,传统行业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更优化,可以对本行业产生的数据进行云分析、云计算,发展壮大新兴业态,给予大众新的创业平台,为生产服务业提供智能化的技术支撑,为传统行业注入创新力和生产力,助推经济发展。

3.2 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两者进行融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一种新型的思维模式和经营理念。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影响也贯穿了方方面面,如教育、医疗、物流、法律、社区等等都受到其影响,不断与之融合,让“互联网+”不仅仅停留于概念,而是成为了生活方式,人们也在逐渐适应这种变革[4]。与此同时,传统的气象领域也在不断和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如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建立的气象信息网页 ,界面美观 ,类似 Internet 网页的访问方式简化了客户端的计算机操作等都是很好的实例[5]。

3.3 互联网与气象服务的融合

服务人性化。天气的好坏与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传统的气象服务大部分只局限于告知基本天气信息,或对天气信息稍作加工,并未有太大改动。而“互联网+气象服务”不仅仅局限于此,融合变得与民众更亲近,与生活更贴切,如:今天是否有雨或风,适合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否需要佩戴雨具,天气污染状况如何等,根据后台强大的数据库为公众提供人性化建议,让气象信息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如在青岛气象手机客户端中内置了出行时沿途站点天气、交通气象可查道路是否受天气影响、景点气象中预报未来7 d天气情况等。

产品定制化。关于气象服务,不同行业的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有所不同。气象部门应找准切入点,针对不同需求,定制专业的气象服务,适应公众的同时优化目前的数据库,对其进行分类,提升信息服务的效率。也应该在关注用户需求的同时,做好后续追踪工作,及时收集反馈意见与建议,根据需求反馈适时调节服务的类型,更好促进气象服务的发展[6]。例如,针对青岛海洋服务来讲,可以通过集成气象业务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矢量地图数据、船舶交通数据、港口作业数据等多元海量数据,融合气象实况提供给用户定制型的信息。

用户反馈性。顾客至上适用于各个行业,气象服务行业也不例外,在深入了解顾客的实际需求后,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量身定做的气象服务工作,并非单方面信息的传送,而是进行互动式服务,有效形成信息反馈循环是良性服务的发展基础。根据反馈适时调整服务布局,最终形成符合市场的服务类型。如通过互联网开展《满意度调查》,积累用户反馈意见和建议等。根据反馈调查,出具相关分析报告,制定服务方案,对于短板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气象服务。另外,在设计产品的模块中,也可以设置回馈信息功能,更好的掌握用户的动态,更好提升产品的性能。

4 互联网+背景下青岛新媒体气象服务新探

青岛市气象局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元的特点,主动适应防灾减灾的新特点,与新媒体紧密结合。市局专门组织了热心科普的年轻业务员维护“青岛气象”手机客户端、“青岛天气”微信公众号、“青岛气象”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4.1 青岛气象手机客户端

近几年来,青岛市气象局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积极将气象服务手段与新媒体的进行融合,目前着力开发青岛市首个气象手机客户端,拓展气象服务新领域。“青岛气象”手机客户端将本地特色、预报集成和实时查看等特点整合至客户端中,给予用户“一站式”体验,现有产品包括天气实况、预警信号、气候概况以及海洋气象、旅游气象、交通气象等更多服务。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用户通过下载APP,了解自身需求的信息,进行信息的分类[7],用户通过自身的需求出发,关注需求的版块,避免信息的冗余,给用户造成使用疲劳。

以海洋气象服务为实例,随着青岛蓝色战略的全面实施,青岛近海海上生产活动日益频繁,对海洋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青岛各大涉海部门、企业可通过为海上指挥和作业人员安装该手机客户端的方式,使其及时了解和掌握所关注海区的各类气象要素以及预报预警信息,现海洋气象板块中分为近海预报、海岛(港口)自动站,浮标自动站3个门类,其中近海预报包括24 h预报和48 h预报,每天分3个时段进行更新,海岛自动站点和浮标自动站细化5个门类,分别为气温、能见度、相对湿度、降雨量与风向风速,一键便可获取,方便合理安排海上指挥作业,切实提高海上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有效防范海洋气象灾害的影响。

4.2 青岛气象微博

2014年11月,“青岛气象”在新浪微博注册成功,起初阶段是日常气象信息的发送,主要内容是06时、16时发布短时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未来一周天气等。运营一年,于2015年11月正式更名为“青岛气象”并通过实名认证成为官方蓝V。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增加。目前内容包括降雨量、雪量统计、气象科普小知识、春运天气、中高考天气、节假日天气等,每天配有值班人员进行实时更新,并能随时解答网友提问,与网友及时互动。

微博凭借其权威的预报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吸引了众多粉丝[8]。尤其是在重要天气过程来临的时候,微博平台会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更新实况,并用幽默风趣的口吻解说天气过程,让微博变得更亲民,在不失专业的同时,能够让网民在充分了解专业知识,成为良好的气象服务窗口。如2016年12月21日,青岛市区冷空气来袭,青岛气象官方微博及时发布长微博详述天气状况,并配以温馨提示和寒潮预警图标,此条微博得到公众媒体大量转载,阅读量高达3.2万次,粉丝激增100人以上。官方微博运作两年来用户数量不断增多,截至到 2017年 2月 10 日,“青岛气象”官方微博粉丝人数达8 176人,发布微博条数2 447条。如今气象微博会不定时发布科普、天气实况雷达图等方面的内容,已成为气象信息的重要传递者。

4.3 青岛天气微信公众号

“青岛天气”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12月正式上线,目前开设3个功能菜单,分别为“灾害预警”、“天气预报”、“生活指数”。其中除了“灾害预警”菜单以外,其余服务产品都为24 h自动更新。青岛天气可自动定位用户所属地的天气产品,减少用户手动输入定位的时间,提供了便利。除了为公众提供日常的气象预报之外,在遇到重要天气过程、节假日时,“青岛天气”会提前发布短期预报、短时临近预报、预报预警、温馨提示,科普知识等公众号文章。

文章内容多样化,通常以文字、动图、视频、语音的形式,给用户推送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到用户手中。如2016年3月首次推送具有趣味性的“3·23”气象日活动宣传,该条微信通过朋友圈和好友间的转发得到迅速传播,得到广泛好评,宣传效果达到预期。阅读人数2 400余人,新增关注者40余人。3月19日开放日当天,部分参观者按照微信中提示的路线图找到了活动地点。当日通过业务楼及专家咨询处张贴的二维码扫码关注的人数又增加了近百名。今年开放日参观者中年轻人比例有了明显增加。2017年春节前夕编辑公众号文章“春节天气大礼包”内容详述春节期间天气,配图配文幽默风趣,简单易懂,节日气息浓郁,获得公众好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内得到大量转载,阅读量达2770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5 存在问题

5.1 受到商业市场冲击,缺少核心竞争力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气象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领域和快捷的手段,但免费提供天气信息的供应商层出不穷,也给气象部门的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墨迹天气”、“彩云天气”等客户端软件均为免费产品,拥有大批固定用户群体,已占领市场大份额。官方气象服务产品较其他门类气象服务产品起步晚,精细化、差异化的服务产品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气象服务产品仍然处于天气数据的简单加工阶段,无法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实用价值。

5.2 多个新媒体后台,不方便维护

新媒体气象服务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但目前,青岛气象部门的各个新媒体平台相对独立,从内容的编辑、发布到内置数据库,系统采集的数据相似度较高,但缺乏集约的平台,影响值班人员的工作效率,同一份内容需多次重复操作才能发出,给工作人员造成了诸多不便,尤其是在发送重要天气信息和预警信号的时候,形成大量数据的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信息发送时间。因此,如何规范、集约、高效的运营就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整合采集气象信息、收集配图、服务产品编辑、定期收集用户反馈意见与建议,缩短操作时间,研究开发一套新媒体气象服务素材库与集成应用平台,提高新媒体气象服务运营质量,减少值班人员手工搜索服务素材时间,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5.3 传统气象服务用户流失,经济效益下滑

如今,“互联网+气象服务”发展如火如荼,但现存的气象微博、天气微信公众号与手机客户端仅为天气信息发布平台,在内容、形式上比传统气象服务更加多样化,从单纯的文字传输过渡到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新型服务手段,对用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新媒体平台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服务脱节,产生的经济效益甚微。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对传统气象服务有很大冲击,对于短信包月用户的维持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气象服务对天气短信依赖度太高,导致气象用户不断流失时,气象服务整体经济效益都下滑。

6 互联网气象服务产品优化

6.1 立足客户需求,打造精细化服务

由于“墨迹天气”、“彩云天气”等客户端已占据大批市场份额,与其抢占用户是不现实的。气象部门应根据气象服务的现状,走权威,精细化道路。根据客户不同需求,建立人性化、定制性强的服务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目前,青岛市气象部门可提供专业性气象服务产品,如每日天气、一周天气、上下班天气、海洋天气、预警信息等服务,如此专业、精细化的服务,是非气象服务产品无法做到的。气象部门可尝试将上述服务项目,添加到新开发的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中,在原有的天气实况、气温等常规气象信息外,还加入了青岛地区旅游景点预报、交通预报、近海预报、农业气象、专家访谈、历史天气、气象科普知识等具有青岛地方特色的气象信息,还可通过出行路线、天气状况、生活指数,定制适合用户的出行方案,希望可以通过地方化、精细化、权威度高的气象信息服务,获取公众的认可,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促进气象服务的发展。

6.2 加强与公众互动,打造亲民服务

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国家网信办新闻发布厅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快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互联网在企业营销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互联网营销推广比例达38.7%,新媒体气象服务与传统服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互动性极强[9]。

用户的反馈是气象服务好坏的重要评判准则。互联网时代的气象服务应该主动与用户进行沟通,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其需求,通过反馈、整改、再反馈,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信任度[10]。气象部门应积极拓展气象服务产品互动新模式,将真正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和提供帮助,新的服务模式其本质是服务思维的转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和效率逐步便捷。气象服务机构的服务思维也要做出适应的调整,过去是气象信息的拥有者,对于信息的消费者(大众)是一种不平等的角色扮演,而现在应该回归到气象服务信息的本质上来[10]。例如以墨迹天气APP为例,其中有一个时景天气的应用模块,可以便于用户进行信息的交流,内部上传实时天气图片和文字,便于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分享,也可以进行交流,增加了天气消息传播的广泛性和趣味性。在此过程中,专业的气象部门可以起到一种引导作用,促进社交气象圈的建成,对于重大天气的记录和追踪以及防灾减灾事业意义重大。还可以制作气象小游戏或科普知识竞猜类的问卷,在微信(微博)上宣传转载,增强用户粘性。

6.3 整合后台数据,创新盈利模式

建成跨平台的移动气象综合业务系统,充分借助气象数据、图文、视频等资源共享,实现媒体平台的一体化,为编辑人员和维护人员都大大节约时间[11],提高系统运转工作效率。如今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越发多元化,传统播发天气预报的盈利模式已无法满足现状,急需创新。①气象部门应以现有气象信息服务业务为基础,利用自身产品的权威性和精细化来吸引专业用户。另外,对多渠道获取的信息、素材,按照季节、天气、祝福、气象谚语、预报服务产品、天气实况、卫星雷达产品、公众互动信息、常用图案图标等建设服务素材库。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开发相应的应用平台,实现气象信息、服务素材存储、查询、检索、服务等的集约化、自动化管理与应用。既提高新媒体气象服务工作效率,又提升其服务内涵和服务水平。②积极效仿学习优秀的互联网运营模式发展成果,增值业务包月收费、数据流量广告分成等形式将是未来主要的赢利渠道。③如今气象服务行业采取门户开放政策,不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外的气象服务企业巨头将快速抢占国内市场,因此国内气象服务行业要更好的发展,充分吸引各行各业的服务开发者来共同集中自己的智慧将会大大加快气象信息数据行业化的过程,互联网思维将会助力国内气象服务行业发展。

7 结论

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催生出诸多新媒体科技产物,形态多种多样,满足着公众的不同需求。回归气象服务,虽紧跟互联网发展态势,但新媒体技术相对薄弱,对服务产品开发能力欠佳,气象行业中新媒体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缺乏,新媒体气象服务技术无法与需求相匹配,导致“互联网+气象服务”在实际业务中的运用略显匮乏,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未来,气象服务产品应以用户为基准,主动适应时代变迁,技术革新,转变发展思路,合理地开展“互联网+气象服务”业务,注重气象信息服务产品设计与储备工作,主打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产品,丰富内容的同时,积极与公众进行良性互动,为后期产品的运营和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提高气象服务质量。

[1]常履福,潘绍美,闵利平.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思考[J]. 贵州气象,2009(S1):159-160.

[2] 巨晓璇,屈直.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陕西气象手机客户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N].陕西气象,2015(4):45-48.

[3] 杨武等.3G时代手机气象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J].广东气象,2012,34(3):54-56.

[4] 程李,彭浩等.3G时代手机气象信息服务发展思路[J].气象软科学,2009(3):40-45.

[5] 牟克林.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贵州气象,2001,25(3):40-41.

[6] 贾子冰.气象科技服务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作用[J].气象软科学,2009(3):154-157.

[7] 杨武,陈恒明,屈凤秋,等.聚焦手机天气客户端软件软件产品及应用[J].青海气象,2012(3):44-46.

[8] 周治.微博与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1(12):24-25.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7-01-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10] 陈静,梁宏升.自媒体时代的气象服务[7].广东气象,2013,35(6):52-55.

[11] 孙健,李海胜,陈钻.网络气象服务分析与展望[J].气象科技进展,2012,02(1).

Analysis o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ingdao internet plus meteorological service

LIU Huan, YANG Fan, LIN Xing

(Qingdao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Qingdao 266003, Shandong)

The advanc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has brought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to all walks of life. The need of the consumer presents a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hannels have been unable to satisfy the social needs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Facing the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Meteorological Bureau made great efforts to explore the new Internet plus weather service way and have obt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Qingdao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According to the case analysis of Qingdao meteorological new media service, it discusses the new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and the Internet economy environment ("Internet plus"). In addition, it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It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internet; new media service

1003-6598(2017)02-0084-05

2016-09-21

刘欢(1990—),女,助工,主要从事气象信息服务、新媒体气象服务、气象科普宣传等工作,E-mail:544176420@qq.com。

TP393.094

B

猜你喜欢
客户端气象青岛
你的手机安装了多少个客户端
你的手机安装了多少个客户端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