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思想在中医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2017-01-20 21:57段青青
考试周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教学应用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医药大专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改善人们心性、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注重调整个人心理,帮助人们认识自我,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不谋而合。同时佛家思想与中医药文化同属中国传统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佛家思想可增强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自身的传统人文修养和思想道德情操。本文通过探讨佛家的三个主要思想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为中医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 佛家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 中医药院校 教学应用

1.引言

佛家很注重人的心理问题,只是人们倾向于将其视为一门纯粹的宗教看待,而忽略其精髓。当今的佛教是融合哲学、道德、教育、心理学的宗教。佛家认为人类的问题和烦恼,根源在“心”,正所谓“三界唯心,万法惟识”,佛家理论从心的角度研究世界和人,并对人的行为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且其重点在于静心修心解决人的心理困惑[1]。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物质文明的发达与精神文明的落后形成反差,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扩大,很多人感到烦恼多、活得累。这种浮躁的风气逐渐侵蚀大学校园,盲目攀比、追名逐利等现象日盛。绝大部分学生实质是价值及伦理层面的自我内心冲突产生的一般心理问题,如人生目标、自我成长、未来发展等问题,而非精神障碍和精神病[2]。根据相关调查,大学生中个人发展问题占18.5%,个人认知问题占5.2%,这些都是心理咨询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向[3]。心理健康教育课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就应该具有普适性,所以佛家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围绕在当下大学生周围的资讯比任何时代都纷繁复杂,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并且善于推理、分析、思考,佛家思想有利于他们通过思辨寻找智慧并超越情感和问题本身。大学生掌握佛学理论作为精神储备,就能在排解心理压力、填补思想盲区时有足够的资源为我所用。

2.佛家主要思想与心理健康

在复杂庞大的佛教众多宗派和理论体系中,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条件而存在,一旦条件发生变化,该事物就发生变化,整个世界就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无常的无自性不真实的,但因“无明”,人们对那些不真实的名利、地位、欲望等产生执著,由于这些执著使人产生种种烦恼,沉沦苦海无法解脱。落实到实践层面就是“不执著”和“放下”,这是“成佛”的关键[4]。与心理健康相似,我们心中的很多烦恼、焦虑等都是由过分的执著引起的,久而久之变得喜欢钻牛角尖,走不出自己的“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宁静安定,则身心皆安康。

2.1戒定慧

佛家有三藏十二部经典,八万四千法门,但归纳起来都少不了“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是佛法的总纲,对治贪嗔痴三毒,“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三者有明确的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发慧[5],先完善道德品质再致力于内心平静最后培育出大智慧。

“戒”侧重于以德做人,在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定”侧重于以静安己,在于处理身与心的关系;“慧”侧重于以智成事,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6]。

2.1.1戒律

戒律是针对自控力比较差的人,以强制的外在力量帮助他们克服欲望控制行为,这与行为疗法相似。同时,戒律对一般人来说,用不着死记硬背,例如,“杀生戒”可以让我们积极理解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7]。还可以让我们树立“众生平等”的思想,因为平等,所以不自卑、不傲慢,不以自我为中心。持戒是和谐利己利他利万物,这是典型的慈悲精神,因为不侵犯他人,给人欢喜、帮助、利益,保持了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削弱或消除了自私自利的意识,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2.1.2禅定

禅定是本心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人的内心持续维持在极度喜悦、快乐、宁静和殊胜中很长一段时间。它不是逃避世间的方法,也不是脱离世间遁入一种恍惚的意识状态,它是直接帮助我们真正了解自己,并与生命和外在世界发生关联[8]。现代社会节奏快、资讯多,大多数人以嘈杂和疯狂的忙碌让自己不要安静下来,因为默然和寂静会吓坏他们,以至于不敢扪心自问“我是谁”,通过禅修可使我们每天有几分钟的时间涤清尘虑,让心湖的污垢沉淀,而由定发慧。

禅的法门很多,但归纳起来就是“止和观”两类,“止”指熄灭妄念,心归一处,“观”指洞察宇宙人生实相,断灭烦恼之根。禅定可调适情绪使身体恢复通畅,正如《黄帝内经》所载:“恬淡虚无,病安从来?”[9]

2.1.3佛的智慧

“慧”所强调的是对心的修炼,意在用佛法的智慧对治“痴”与“无明”,运用理性的力量对治不正确的思维与认知,从而获得觉悟和解脱。慧的获得不能离开知识,它有“闻”、“思”、“修”三个阶段,即虚心学习、缜密研究、实际体验。闻慧的学习方式就是用眼、耳等官能。对于已经听到或看到的东西,下工夫消化,按照自己的理解分类研究判别就是思慧,最后将学到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出来就是修慧[10]。

2.2五蕴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佛家认为人是五蕴的聚合,五蕴因缘和合,不断生灭不断变化,人的死去就是五蕴最终分离消散之际。五蕴实质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先有物质基础(色),五根与之接触而产生感受(受),然后对事物有所分别形成认识(想),进而对好与不好等有所执著而生种种心念(行),最后所有的识聚合在一起(识)。所有过去经历过的感受和言行,都会在我们的心里留下印迹(种下因),从而影响到我们现在的言行和感受(产生果)[11]。了解这样的因果可以警戒我们自己的行为,重视发现周围的真善美,有助于塑造善良、正直、宽容、乐观等优秀品格,教育我们要以好心对治坏心。“好心一起,万事如意,天堂现;恶念一升,障门开启,地狱生”,因此要摒除坏心,护持正念,培养慈悲仁爱之心。

2.3空

空,佛家语和“有”相对,就是指事物的虚幻不实、变化无常。见空性,才能发悲心,就像在池塘中丢一颗石头,水面泛起涟漪,涟漪合成另一个涟漪,再产生新的涟漪,可见事物间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与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得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说所做负责。由于无常,我们才要认真看待生命[12]。每当我们迷失方向或懒散的时候,观照死亡和无常可以惊醒我们,让我们回归真理,回归“当下”,回归此时此刻。并且,学会关怀他人,肯定爱的价值,重视生命的精神层面和精神的意义,最终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克服过分的执著。

总的来说,佛家思想教会人们追求对人生、宇宙的价值及意义的深刻把握,展开对人生、宇宙本体的融会贯通,对生命真谛的体认。它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认知,促进他们良好情绪的培养,完善他们的人格发展,锤炼意志品质,增进心理健康。

3.佛家思想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3.1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较低,且教育内容主要以西方心理学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应用,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大学生,所以本土化和实践化的要求越来越明显。

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有些形式化、医学化的趋向,不利于该门课程的发展,而且课本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资源单一。

将中国佛家思想的精髓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将创新有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发展。同时,是积极响应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及重视微观教学的号召。

3.2佛家思想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建议

3.2.1教学内容选择

3.2.1.1重点在“心”的取向。

不同于其他思政课程以理论讲解、灌输为主,并具有强烈的价值判断色彩,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从大专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出发,选取的佛家思想内容要帮助他们解决最集中的几个问题和困惑,如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抗挫折与压力,等等。

3.2.1.2重点在少而精。

佛家思想无限广博,内容、体系繁多,教学内容务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2.1.3重点在生命教育。

人的一生就是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人与自身、人与人和人与环境,教学中选取的佛家思想要契合这三大点,体现构建和谐关系的视野。

3.2.2教学设计

3.2.2.1自我拷问。

构建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从人格的核心——自我的角度入手。所以,先测验完成量表,让学生自我反省,分析与了解自我,接着用一个佛家公案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了自我和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我们的问题绝大部分是自我在作祟。

3.2.2.2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佛家主要思想的介绍与学习。

纠正学生认为佛教仅仅是一门宗教的偏见,佛教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蕴藏丰富的智慧,能帮助常人学会自我调节,改变错误认知,正确认识自己,推动自我成长。阐述几个最为重要的佛家理论知识,将其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如讲解佛家的“明心见性”、“破除妄念”可以结合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人们的许多不良情绪和行为是由于错误的认知而不是事情本身导致的,应该运用智慧发现不良认知和歪曲的思维,再用正确、合理的认知取而代之。这样我们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妄念”即认知疗法强调的错误认知方式。慧能认为人性本是清净,因为有了妄念,人的真如之性才被掩盖[13]。佛家思想的内容讲解要浅显易懂世俗化,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现代教育的要求,并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紧密相连。

3.2.2.3进行放松训练——“观”呼吸。

呼吸就是生命,是我们生命最基本的表现。参考佛教的正念减压法,训练学生“观”呼吸。让他们不对自己的情绪、想法等身心现象做价值判断,只是纯粹地觉察它们;对自己当下的各种身心状况保持耐心,有耐性地与它们和平共处;放下各种好、恶,只是分分秒秒地觉察当下发生的身心事件[14]。

3.2.2.4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佛家思想精髓的理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佛家文化精华的博大精深仅仅依靠课堂上简略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时间才是大专学生学习精进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思想上的顿悟终归是自己的事情,所以要布置丰富的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

3.2.2.4.1阅读

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或者利用网络电子文献阅读、学习佛家智慧书籍,如星云大师、弘一法师等的优秀著作,分享心得(以演讲或者小论文的形式进行)。阅读之后进行思考是人生修炼、体悟,提高心灵境界的最佳途径。

3.2.2.4.2分析

分析一首禅诗的艺术境界,促进学生进行诗歌艺术欣赏和中国哲学式审美情趣的培养。

3.2.2.4.3写一篇日记

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悟佛家思想。写一则你遇到的通过佛家智慧管理好情绪或者减缓心理应激的真人真事。

3.2.2.4.4抄写

精心抄写一遍字数最少的佛经——《心经》,领悟佛家静心修心的方法。

3.2.2.4.5参观

利用假期参观访问佛教圣地,体会“叩拜,而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念佛,不是声音数目,而是清静心地。合掌,不是并拢双手,而是恭敬万有。禅定,不是长坐不起,而是心外无物。欢喜,不是颜面和乐,而是心境舒展”的深刻内涵[15]。

3.2.2.5收集教学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4.结语

佛家思想的实质是生命的超越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大学生对这种超越和提升的追求,可使他们以长远的终极的眼光客观冷静地反思人生的历程、审视自身的缺陷,努力规范自己,提高精神境界[16]。并且有助于在个人心理上产生淡定、调节、抚慰、支持、激励等功能,从而缓解甚至消灭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佛家思想进行火花碰撞,引领出新的东西,可以满足今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春国.佛教禅宗对维护心理健康的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14:1-44.

[2]周含华.论佛家智慧对大学生心理建构的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2).

[3]周美晓,郭振芳.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J].文教资料哲学史学研究,2010(15).

[4]郭文斌陈秋珠.禅宗与自我心理保健[J].渭南师专学报,2000(1).

[5]陆天然.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1.

[6]陆敬闪.禅宗思想对心理治疗的启示[D].河海大学,2007:1-54.

[7]原春燕.佛教调心理论与心理健康[D].山东大学,2009:1-58.

[8]许莺.儒道佛三家对人的生命价值与心性修养的关怀[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8).

[9]谭保斌.论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03:41-44.

[10]张领栓.佛教常说的“慧”有哪些含义[DB/OL].凤凰网华人佛教,2013-08-15.

[11]沈建丹.论佛教无我观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2(10).

[12]章冬云.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J].求知导刊,2016(50).

[13]段青青.浅谈禅宗对心理治疗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9(16).

[14]索甲仁波切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

[15]舍利佛.叩拜不是为了弯下身体[DB/OL].360doc个人图书馆,2015-03-17.

[16]余展洪.论哲学辅导与心理咨询的交融[J].思想理论教育,2005(Z1):117-119.

校级课题:儒释道之心性修养在大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与实践—基于实验的研究,以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项目编号:16SHYB03

猜你喜欢
中医药院校教学应用心理健康教育
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提升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西南边疆高等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中医药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