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研究

2017-01-21 01:09岳攀
卷宗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二元结构收入农民

摘 要: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波动性大,绝对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偏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国家财政和社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结构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制约等原因。因此应通过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措施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农民;收入;二元结构

1 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①这就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小康社会更全面、人人共享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因此,正确分析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与问题,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改革3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然而与人均 GDP增速14.7%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13.4%相比,农民收入增速显得偏低。绝对水平方面,2011年农民收入也只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近32%。农民收入增速较低是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而言的。改革初期,农村经济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政府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增速较快,高于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农民收入增长率绝大多数年份都低于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这也表明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还比较偏低,仍需进一步提高。②

(二)我国农民收入绝对水平较低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2980元。2010年,人均收入上升幅度约为0.38,折合为475欧元,农民每天的生活支出不足1.4欧元。到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50%,农民可支配的收入明显提高,生活压力逐渐减少。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仍有相当多的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其年收入水平不足10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得多。可看出,近些年来扶贫标准不断上调,由2010年的人均收入1153元增长为2014年3109元。绝对贫困线将随着扶贫标准的上调与低收入人口线合并为一,国家扶贫支农的人数将会逐渐增多。由此,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很低,农民增收难题仍然严峻。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偏大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覆盖范围深入到中国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出现崭新面貌。然而,对比城镇与乡村居民的收入显示,虽然收入水平有显著提高,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却逐渐扩大。1954年刘易斯创立的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划分为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同时将经济发展的过程归结为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即农业比重逐渐下降而工业比重上升的过程。按照这一模式,在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几乎为零,农业部门工资很低。而城镇的工业部门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仍在扩张。由于工业劳动力的生产力明显高于农业,其工资必然高于农业。同时城镇经济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生产、金融、信息、技术服务、较集中有规模的市场,以及较大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大幅度的降低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平均成本,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城乡之间的差距会随着城镇的不断发展而扩大。③虽然说中共中央近些年来所出台的政策法规都是围绕“三农”问题,我们看到尽管城乡收入差距较为稳定,但远远高于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因此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在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加以重新审视。

2 我国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农民收入低,增收困难是目前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目前,阻碍农民收入增收困难不仅有体制因素,还有政策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等因素。因此,要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应清醒的认识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推出更为具体的保护性、激励性措施,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一)农业自身的弱质性

农业相较于二三产业是一个投入高、产出低的产业,这在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处于劣势地位。目前,除沿海地区新兴的多结构发展模式外,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模式还处在单一结构形态发展。农产品的生产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产前投入产中管理产后分配,农民在产前缺乏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把握,农产品生产环节主要的人力资源还是农民自身,尽管机械化生产的使用率在逐年上涨,但是规模化生产的范围有待扩展。农产品销售环节,农民更是处于被动地位,不仅对社会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不可能完全掌握,也无法控制农产品变化的趋势,因此必然会造成农产品资源浪费,产品销售价格过低。尽管国家出台并且实施各种惠农政策,但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农业生产成本仍然很高,而农产品价格却低于国际市场水平。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管理不到位,农产品的产量增值空间不足,市场价格弹性较小,农民在农业产出环节收益较低,农民增收受到制约。

(二)国家财政支持和社会投入不足

近年来,中央财政以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投入各项支农资金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基本建设的需要。从农民主体行为来看,由于连年收入增长趋缓、融资困难,便会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较低,进而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条件不能改善,农业收成难以提高。从国家和地方政策来看,尽管各级政府重视农村建设,实施各项惠农政策且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但资金投入来源渠道各异,管理方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缺乏统筹整合资金和集中管理的效能,资金在投入使用方面涉及农业生产诸多部门,导致一些资金投放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农业项目建设单一,效益低下,使得惠农政策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功能。现今中国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大部分金融机构通常把资金投入到收益较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却相对较少。从经济学角度看,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关系,对农业的投入比重低,严重影响着农民的收入,进而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农业生产结构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制约

现阶段农民收入中贡献率最大的是农业的经营性收入,第二位才是工资性收入。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发展缓慢是造成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缓慢导致农村居民就业压力大,制约农业发展的生产效率,低收入水平的农民每年的平均收入增长滞缓。改革开放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富有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乡镇企业,实践证明,农民就业道路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不断开阔,农民增加了收入。但从9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竞争激烈;同时由于其发展体制更多为粗放型产业加上生产规模小等缺陷,使得其发展速度开始逐渐减缓,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降低农民工就业压力的能力明显降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

3 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对策

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解决农民的增收难题不仅是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表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从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仍然比较缓慢,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应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积极探索农民收入健康稳定增长的对策和措施。

(一)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缓慢的主导因素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较低。我国政府必须转变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符合农业发展的规律,而且是城乡发展多元化、系统化的要求。要实现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实行自愿有偿准则,有序引导土地承包经营的流转,实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帮助小规模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增加科学技能、资金等生产要素投入。要发展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都有独特功能和比较优势,需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发展,让农民自主选择适合的经营方式。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互交织、良性互动,构建起平衡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共同组成立体式复合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财政投资比重

国家通过税收收入支持农业发展,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实施的重要体现。当前,农民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新形势下要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优势,多轮驱动,助力农民工资性收入爬坡登高。为此政府财政资金应大幅度向“三农”倾斜,适时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扩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小型农业的扶持力度,扩大基本建设投资的范围。加强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解决制约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问题。加强小额贷款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力度,逐步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形成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和完善农村的金融组织机构,为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增收提供保障。发展农村交通通讯条件,交通通讯条件的极大改善会将城市和农村关系进行“时空压缩”,加速农村发达地区市场网络的建立和专业生产基地的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国家财政的投入,更需要引导银行以及民间金融投资者对农业的投入,加速农产品产业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从宏观上协调农业内部各层次、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中国地理跨度范围大,各地区在气候、地质、环境、人力等方面各不相同,为此因地制宜、集中优势协调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等多种农业发展方式统筹分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发展特色农家乐以及乡村旅游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民收入来源形式逐渐多样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升级农产品的加工结构,利用科学技术转变生产方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竞争力,树立品牌意识,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抓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走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切实提高产业化水平。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依靠的是科技信息的推广与掌握,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创新产品种类,优化产品质量,在人均水平占有量低的情况下,增加农产品的产出效益,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破除农民致富道路的瓶颈。

注释

①祝卫东,杨尚勤.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J].农业·农村·农民.2015·2A:1

②关浩杰.收入结构视角下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③朱宇,祁新华,王国栋.中国的就地城镇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5

参考文献

[1]祝卫东,杨尚勤.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J].农业·农村·农民,2015(2A):1

[2]关浩杰.收入结构视角下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朱宇,祁新华,王国栋.中国的就地城镇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5

[4]周天勇.新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5.

作者简介

岳攀(1992-),女,陕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二元结构收入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
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消费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