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乐美”历史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角色转型的几点思考

2017-01-21 10:57韩貌
卷宗 2016年10期
关键词:角色自主学习创新

摘 要:在知识科技日新月异的21世纪,人才的竞争成为时代主题。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的活动课型被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实践的推进,教师角色的转型日益成为影响历史活动课教学实践成效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创新;自主学习;历史;角色

在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以“学科”和“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活动课程逐渐走入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渗透文化底蕴的一个突破口。新颖多样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自然融入教学过程,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乐学乐教”;历史知识的融入、相应技能的实践,使学生个性和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审美、立美”的能力。历史活动课程教学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能,创造“乐美陶冶,相生相长,人人成功”的生态学习生活方式,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养。笔者拟以我校参与的全国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优质学校教育发展策略的研究》的子课题《优质教育与“乐美”学校文化的研究》为平台,结合山区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际情况,谈谈对教师角色转型的几点看法。

1 “乐美”历史活动课程课型特点

第一:活动形式新颖形象。历史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生动、鲜活的体验。那么首先教师组织设计的“活动”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因此,“活动”必须形式新颖且十分形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才能引人入胜,达到“乐”的效果。

第二:知识能力与活动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没有完全脱离“学科”的活动课程。中学历史活动课程是建立在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基础之上的活动课程。脱离历史知识与能力,活动课程将空洞苍白,失去其学科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将活动内容涉及贴近历史知识,以活动的形式开发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美”的境界。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与多元评价相结合。在历史活动课程中,学生无疑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课本知识和结论的生成并非单一说教就能取得效果。活动课程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重点体现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历史素养的养成上。历史活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开放的视野来思考问题,在思维碰撞的情况下,自我收集资料、自我思考的活动训练促进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最终获得“成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能力评价与知识评价相结合,多在细节上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成功”感。

2 “乐美”历史活动课程教师角色转型

(一)、教育观念转型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历史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符合活动课程要求,历史教师应及时调整应试教育观念,培养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思想和能力,根据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的内容,开创性的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将教育观念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二)、教学地位转型

历史学习是一个以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新课标明确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开发者。因此,教师要有合作意识,要以“平等”形象出现;要相信学生,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尊重学生意见;要勇于分享个人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等。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类型多样,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特点,因此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弹性加大,为教师开阔了广泛的空间,教师应该更为大胆地开拓思路,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新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探索中开创别具山区特色的历史活动课程。

(三)、教学内容转型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用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3]新课标在教学总体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克服课程教学中的以“教”代“学”的现象,把重点放在方法引导上,放在探寻知识形成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况——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实现史为今用。

(四)、教学技能的转型

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技能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学生和社会需求,反而产生出视觉和心理上疲劳,无法引领教学双方生成求知共鸣。因此,学习一些新教学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乐美”教学效果。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学科整合能力、多媒体与历史教学整合的能力、组织主持历史活动的能力、平等沟通交流的能力等等。

(五)、教学评价转型

“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在活动课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独到见解,应更多地侧重过程评价、情感评价,让所有有潜能的学生得到老师的赏识,使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评价结果也可采用多种方式呈现给学生,如评语、等级评分等。

(六)师生关系转型

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居高临下,师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地位和心理距离,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开发。历史活动课程就是要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学习、探索的环境,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互动互学,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交流,彼此之间成为学业合作伙伴,学习的共同体。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活动课才能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过程,才能有利于“创造性教育合力”的开发。

历史活动课程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历史教师在初步明确历史活动课的基本理论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明确角色的正确定位,才能促使活动课程的运行更加顺利和完善,实现“乐美陶冶,相生相长,人人成功”的生态学习生活方式,真正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凤辉. 中学历史活动课的现状和实践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9] 时湘云. 中学历史活动课设计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8] 张莹. 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0] 史艳金. 初中历史活动课的现状与实施策略[D].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作者简介

韩貌(198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角色自主学习创新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