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与高校课堂教学

2017-01-21 12:31王宏伟
卷宗 2016年10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教室微信

智能手机诞生以来,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及行为习惯。同样,它也极大地冲击着高校里的传统教学。课堂上“低头一族”不断蔓延状大,不仅严重影响课堂纪律,更是大大降低了教师授课的质量和效果。如何看待手机在校园里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如何评价手机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起到的作用,特别是如何应对手机在课堂上的渗入,已经成为一个摆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们面前不能回避的紧迫话题。这篇文章将简要地和大家讨论一下智能手机进入课堂的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1 手机在课堂中的现状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现在大学生智能手机的拥有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手机成为每一个人,更是思想活跃、追求时尚的青年学生的标配,有所差别的只是品牌质量的不同。智能手机的多功能用途使得人们随身携带使用,乃至于课堂之中。据某学校调查问卷的数据,在课堂上有过手机使用经历的人高达90%以上。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娱乐,而不是学习。手机之所以在课堂上如野火逐渐蔓延,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各种需求。上课时间使用手机的学生,所具体使用的手机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不排除一部分人是在用于学习目的,这一点其实也正是主张手机课堂合法化的主要依据。二是与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相对应的是手机体积越来越小巧,从而在课堂上难以被发现,这增加了老师处理这些问题的难度。三是一些课程缺乏吸引力,特别是理论课。再加上如果授课的老师比较刻板,学生就随手利用手机来打发时间。所以智能手机进入课堂后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特困户”少了,学生们找到了睡觉的替代品——玩手机。

2 不同高校对待手机进入课堂的不同态度

1、严格禁止课堂使用手机。在实践中,有的学校直接禁止学生把手机带入教室,或在教室内设置收纳袋,统一收缴手机。如云南一高校发布规定:学生上课之前“手机打卡,对袋入坐”。他们在教室靠近黑板的地方挂上一个大的挂袋,上面缝了很多小口袋,正好可以放下一部手机,这样上课之前每个人自觉把手机放进去,做到了课堂上的无手机化。如果有学生违反相关的规定,则对应有不同的处罚措施。如按照华中科技大学的规定,学生上课时玩手机如果被发现,则会被没收手机一个月。按照武昌理工学院的处理办法,是发现一次扣除一分平时成绩,直到扣完为止。甚至有的学校还会处罚当时上课的老师,如果这个老师没有及时制止学生玩手机的话。

2、与第一种做法相反,使手机身份合法化,主动把手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有的学校推出了微信课堂、QQ课堂等。据《楚天都市报》报道,某武汉高校的课堂上,老师通过微信点名、出题;学生通过微信签到、答题。而且相关信息还能及时显示到教室的大屏幕上。课堂上大家纷纷埋头于手机当中,学生再也不必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地使用手机了。同样,浙江师范大学一个老师也给手机进入课堂发放通行证,他指导学生在手机上安装一个指定的客户端,然后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这个客户端实现实时双向互动。这样就让传统课堂与互联网、多媒体、WIFI等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移动教学的目的。还有的老师利用QQ群组织学生讨论并布置作业,如在江苏常州一个职业高校在一次德育课上,老师尝试了利用QQ群进行课堂教学。当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们纷纷在群里踊跃发言,发言的内容同时显示在大屏幕上,各种观点纷纷呈现。讨论之后,老师布置相关作业,同学们也是通过QQ群提交上来。

3、不置可否,没有与之相关的明确规定。大部分学校面对这个新的现象,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这样一个新问题。于是以不变应万变,顺其自然。还有的学校持观望态度。先看下别的学校做法再说。

3 不同措施的利弊分析及应对

以上种种突破常规的新的尝试,对其效果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的师生认为效果很好,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认为这样做师生之间只有形式上的交流,而没有实质上面对面的沟通,效果还才不如传统教学。

笔者认为,首先,严格禁止手机进入教室的做法不可取。这种极端的做法如果是在中小学倒是没有问题,但不太适用于高校。因为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限制携带个人物品进入教室不仅让人感情上难以接受,也有限制人身自由之嫌。况且这种做法在实践上可操作性不强,教师很难做到禁止每个学生带手机进来,总不能每个人进教室之前都让老师拿个探测器搜索一遍。另外,针对玩手机同学的处罚措施看上去很美。如果玩手机的人数比较少,倒也可行,但是如果是大面积人群都玩的话,这种规定也就形同虚设了,老师不太可能同时处罚那么多的学生。时代大潮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简单的一纸禁令并不能解决一切的问题,新形式下应有新的办法。

其次,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利用手机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针对有些高校使用微信群或者QQ群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做法,笔者也不敢苟同,因为这样做有为了用手机而用手机之嫌。本身这种ICQ网络即时交流工具是为了方便处于不同空间的人群而设计使用的,而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本就同处于一个空间,直接面对面讨论就很方便,再绕个弯用网络虚拟讨论,增加了教学成本不说,还增加了能源消耗有损环保,有些画蛇添足。此外,班级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加入一个微信群或者QQ群,也有妨碍个人隐私的问题。毕竟,只有好朋友,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之间才会互加对方为好友。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关系未必都很亲密。所以,这种做法值得进一步商榷。

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手机在课堂上最重要的利用价值其实就是它的搜索价值。大学教育的一个转变是要从以前的保姆式学习改变为自我式学习。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能利用各种工具查找资料,分析鉴别,得出结论,找到答案。以前传统的模式主要是利用图书馆里的纸质资料,受空间地域限制特别明显。在无线网络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摆脱以前的种种限制,做到身边就有这样的资料库,这是无线网络技术带给我们的最大益处。因而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就给学生提供培养这种能力的机会。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然后交给学生讨论并寻求答案,学生要经过查找资料并经过自己的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这个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之下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老师教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自己获取知识,这样即使学生有一天离开课堂,离开校园,他也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另外,对于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讲,也应该有所作为,牵手相关技术企业联合开发应用于课堂教学的APP软件,让手机为课堂所用。但目前这个领域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没有一个面向高校市场的成熟产品问世。只见到少数具备相关技术的教师自己设计的小型应用APP在小范围使用。如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一位老师开发出一款教学软件,有着很多的功能。这款软件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位置服务技术路线,覆盖了课前、课上和课后各个教学环节,具备学生自动签到、课堂提问和互动、实时在线课堂、课下资料共享和交流等智能教学功能。可以想见,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如果有企业设计出成熟的产品,将会是一个双赢的结局。还有,作为学校一方,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我约束。高校辅导员,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应开展活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当然,还有一点,如果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技巧,使课堂不再乏味,学生们自然也会大大减少用手机娱乐的时间。

作者简介

王宏伟(1972—),男,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德育。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教室微信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微信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