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谈政即成,兴不负山水”

2017-01-21 16:56刘媛媛
卷宗 2016年10期
关键词:理性情感

刘媛媛

摘 要:《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苏轼诗词中脍炙人口的作品,苏轼的诗词是融理性与感性为一体的典范,他一面不脱李白超然室外的仙气与灵感,一方面又具有“而今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性思考和底蕴,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就正是在他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的矛盾中脱胎而出的思想精华。入世与出世在苏轼的思想里是共同存在的。他积极为民的做法正源自儒家忠君与爱民的思想。而他出世的思想则是源自个人与社会不协调——作为一个正直与充满爱的人在厌弃与喜好中左右徘徊。

关键词:理性;情感;忠君爱国;政治理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醉至兴时挥洒而出的一段绝世文字,清隽、开阔、辽远而又凄凉。

1076年中秋佳节,密州,一个有月亮的晚上,一个醉酒的文人,独在月光之下,也并未想要“举杯邀明月”,只是一个人,对着月亮——唱歌。七年以前,也是这样一个秋日,他与弟弟苏辙自陈州分别,那依然是九月的天气——微冷。

1仕途险要,人心难测

宋代是实行流官制度的,做官的不能定居在一处,苏轼任官期间,调动频繁,迁徙流转。身为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官员,苏轼推崇的为官原则是:忠君爱国,勤政爱民。在他的一生中,他也正是坚持这种理念生活的。哪怕在政治上的大波浪中,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这个人太有才气,也太直爽豪劲。王安石变法开始后,他由于反对新法,就自然被迁入了新党与旧党之间激烈的斗争中。

熙宁三年,侍御史知杂事谢景温,也就是王安石的连襟,诬告苏轼在乘船载运苏洵灵柩归葬时,往来汴京与眉山,曾载运货物,贩卖私盐。而这谣言的来源却是苏轼的表兄。因苏轼的三姐嫁给这位表兄后,备受虐待,因而致死,终生与苏轼结怨。这诬告于是成为新党迫害苏轼的材料,虽然后来这次迫害并未得逞,但在苏轼的心理上,却投下了深深的阴影。为了尽量避开政治斗争的中心,同时又能真正做一些为百姓牟利的事,苏轼在这一年十二月罢开封府官。仕途多险要,更何况苏轼这样一个少年成名,政绩卓著的显耀才俊。“树大招风”更奈何人心难测。

2 民生困苦,与民同饿

熙宁四年,苏轼升职通判杭州,一路北行,游历名山大川,寻访至亲好友,兴致甚好。到任后却发现,杭州灾荒连年,飞蝗遍野,盗贼猖獗,人民食不饱腹。由于施行新法,朝廷大幅度削减公使钱,连苏轼自己其实也是吃不饱饭。于是,苏轼一方面上书请求减免赋税,一方面用官府掌握应急的“劝诱米”赈济灾民,同时,他还收养弃儿,济苦救贫。他想尽一切办法,周济百姓,自己也和百姓同乐同苦。

可以说,苏轼是一个非常有良知,有爱心的官员,他做官时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取福利,有过许多的慈善义举。他将百姓的悲苦收藏在自己心里,看到百姓的同苦,眼中常常含有泪水。身在宦海,心在黎源。苏轼的确是个好官,更重要的,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后来他在密州做知州时,也依然为百姓而终日奔波劳累。

苏是个人的思想体系,是融合儒、道、释为一体的。他积极入世,然而又在那昏暗的世界里看到了无数污秽,看到了太多苦难,看到了人心叵测,哪怕最亲密的亲友,又有背叛的可能。他乐善好施,与民同苦,然而他也厌倦身处的黑暗现实,他于是时时向佛禅、道中寻求自我生存的真正意义。而同时,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又兼具诗人的气质,这使他显得易动情感,在义情之下也会出言不慎,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

入世与出世在苏轼的思想里是共同存在的。他积极为民的做法正源自儒家忠君与爱民的思想。而他出世的思想则是源自个人与社会不协调——作为一个正直与充满爱的人在厌弃与喜好中左右徘徊。熙宁七年,在苏轼写给子由的信中,便曾经有这样的话“世路无穷,生有限”然而又说:“致君尧舜”但随后又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可见其思想中的矛盾重重。

3 毕竟是书生

作为一个艺术家,苏轼是完全成功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清绝之音就是最好的证明。胡寅《题酒边词》有云:“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于尘垢之外。”苏轼的诗词是融理性与感性为一体的典范,他一面不脱李白超然室外的仙气与灵感,一方面又具有“而今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性思考和底蕴。东坡浩气与逸然是理思与情感沉淀后的挥洒,然而又不同于陶潜的出脱。他的独到之处是他的诗文词带着一些禅机与“道”理,这也正是宋人理学的一个突破口,他依然有超然的一面。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就正是在他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的矛盾中脱胎而出的思想精华。

前文之所以对苏轼的政治生活做一番叙述以及对他的思想做一定的分析,主要是为了将其创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词的心态与生活态度做分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逢中秋而作,可谓神来之笔,然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依然取自他生活的本源和思想体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便是大刀阔斧的开阔,与青天同在,这一“问”便是与青天同高的姿态。这样开阔的襟怀与豪气也只有胸中有大丘壑的人才说得出。接下去“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笔锋一转,仿佛低头徘徊自语,心不在尘世,已在九天之外。然而他这般喃喃念就,就好像天上的宫阙反而是个熟识的地方。东坡所言“天上宫阙”应指朝廷,当年苏轼入仕,在礼部省试、复试,及仁宗皇帝亲持的殿试中,收到了欧阳修、梅尧臣,包括仁宗在内许多名人仕士的器重。仁宗曾对皇后说:“我为子孙找到了两个宰相!”这两个宰相就是苏轼、苏辙二兄弟。后来,苏轼为官,初时很平顺,真可谓少年豪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如前文所言,苏轼本着忠君爱国的儒家正统积极入世思想,一直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但后来经历了更多的宦海浮沉个与亲见了民生疾苦之后,他的思想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虽然仍想着“致君尧舜”,但心里却是矛盾的,新党迫害,所见朝中黑暗,政治抱负不能抒展,都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于是他便接下去写道:“我欲乘风归去,有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历来说法,说苏轼将自己仙化,想彻底脱离凡尘的拖累而羽化登仙,所以拟写自己是仙人,本自天上来。但笔者认为,综合苏轼思想,他的儒、道、佛思想的杂糅,以及他的经历与独处异地的孤凄心境,又逢中秋,与家人不得团聚,饮酒达旦,该是万般滋味齐上心头。怀念所有在世或去世的亲朋,所有团聚与离别的往事。 如果只把苏是在当时的思想看做是豪洒脱尽凡世,完全“仙化”,但又怕孤清而舍不得离开,及至单想起子由,与子由的别离,似乎有潜妥当,太单薄了。

在苏轼与子由的离别中,兄弟曾多次通信。通信内容多为叙述生活状况,和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在苏轼的心中,弟弟与自己不但是至亲兄弟,而且是志同道合的友人,同时又有许多相同的经历。弟弟是最理解自己的人,《明月几时有》词中牵出子由,应该是承载了苏轼太多的感慨与辛酸,往事的力量是有厚度的,苏轼不是李白,李白的潇洒是一种年轻人的不羁,而苏轼已是不惑之年的理性中的情感了。从宏观的角度看,宋代士人的情致是理性化的,它承载了社会的厚度与力量。宋代士人普遍肯定和实践着“中隐”,苏轼在他为官而不在京师期间已经追求中隐的理想,他处在出世与入世的中间,一边依旧认真,本本分分为国家出力,一边有自己的生活态度,随遇而安的稳定。所以苏轼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间虽然有“庙堂之高”的政治高点,它高高在上,深入其中便是枝枝蔓蔓的复杂,然而人间又有其平实笃定,那是人这一辈子的“但愿人长久”。

苏轼是个学者,是个文人,是个艺术家,他的重情重感恰恰是他为人的淳良与真诚。

回到了人间后,他随即便开始玩味“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绮户”都是些小事物,然而有情致,这种情致是分外的细腻。月华如水般洒过,清凉凉地缠绕在这些器物的事物上,朱漆漫涂的楼阁,雕花的窗子,一个是反着月光白亮着,一个是吸收了月光似的,星星点点地从那些小阁洞子里透进屋子,这样美的夜,那么圆的月亮,的确是“不应有恨”的了。苏轼实在是个情感细腻的人,他爱着自然的事物,爱着生活中平白朴实的丝丝缕缕,他的书画均好,做这两事,脱不开最细微的观察。初始的临摹就是件既费心又费力的事情,然而艺术家,他之所以区别于平常的人,就因为他有钟爱美丽事物的心理底蕴。苏轼就是这样,他懂得欣赏生活与自然中平淡的美,越是平凡细小之处,反而越可见出大道理来。所以,“转朱阁,低绮户”两句并不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显得缺乏大气势。或者,这也正是苏轼不论身处何境,依然活得津津有味的原因吧。喜欢饮食,喜欢音乐,喜欢服饰,生活里的情味,他活得潇洒。虽然也痛苦,但这痛苦却可以被替代,被化解。写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一夜,他也不见得是真的喝醉了,毕竟“梦中了了醉中醒”。清醒着,所以“无眠”,所以有埋怨,所以又解脱。

4 结语

一到有满月的晚上,就会记起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但以前似乎只是喜欢它音律上的舒展,辞藻上的轻灵和蕴藉。现在才懂得,它不只是一首词,而是一段故事。张爱玲曾说过一段话“我笔下的人物,他们都还在我心里活着,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作为读者,也是那样,苏轼已经去世多年,然而他当初讲的故事,还依然那么动人地在许多人心里活着,陪伴着。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暮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满庭芳三首》其一、其二)

参考文献

[1] 周丛林.《词解苏轼》[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2] 林语堂.《苏东坡传》[M]. 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 梁启超.《王安石传》[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猜你喜欢
理性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情感移植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