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防治问题的思考*

2017-01-22 15:48宁奎斌刘海南姚超伟李永红
灾害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滑坡灾害远程

宁奎斌,刘海南,姚超伟,何 倩,李永红

(1.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5;2.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 西安 710065;3.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 西安 710054;4. 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对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防治问题的思考*

宁奎斌1,2,刘海南1,3,姚超伟1,3,何 倩4,李永红1,3

(1.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5;2.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 西安 710065;3.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 西安 710054;4. 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基于全国各类型突发性地质灾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得出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的概念,认为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具有速度高、距离远、链生性强、破坏性大及成灾机理复杂的特征。受自然条件及地震、降水、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结合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及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为做好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思路。

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成灾因素;防治措施

1 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的概念

近年来,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该类灾害形成时,灾害体的运动有着超乎寻常的高速度和远距离位移,且暴发突然,往往能够引起灾难性事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许多专家学者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对它的运动机理进行专项研究,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

高速远程滑坡的速度一般在30 m/s以上,超远距离的位移一般用等值摩擦系数即滑坡体重心位置的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的比值H/L作为滑坡是否远程的标准,当H/L值小于0.6(约等于tan 32°,为国际公认的岩质材料摩擦系数经验值)时,即为远程滑坡,而高速远程滑坡的H/L值一般小于0.33[1]。灾害的链生性一般是指在内外复杂因素的交互耦合作用下,灾种中的一或两个率先爆发,诱使其他灾害先后接踵成链,同时迸发,其致灾强度及破坏作用急剧扩大的突发性灾害链生过程[2]。突发地质灾害一般认为是突然发生、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灾害活动过程的地质灾害。主要有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爆、矿井突水突泥、煤气和瓦斯突出等。

作者认为: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可以是高速突发地质灾害,可以是高速远程突发地质灾害,可以是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也可以是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等。总之具备高速、远程、链生性一个、两个或三个突发特征即是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

已经发生的很多地质灾害情况表明:地质灾害本身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强,危害大、发现难、摸清难、预报难、处置不易等诸多问题。而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同样具备地质灾害的一般机理和以上特征。

2 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的一般特征

(1)速度高

灾害体运动速度一般大于30 m/s,最高达100~200 m/s。尤其是在雨天或道路泥泞状况下,受威胁住户根本躲避不及,必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0年甘肃舟曲“8·7”泥石流的速度为10.8 m/s[3]。2015年深圳“12·20”滑坡最大速度为29 m/s[4]。

2014年贵州福泉“8·27”滑坡,群众所见:瞬间崩塌的山体,掀起了山下约百米深坑里的积水,巨浪像海啸一样,从小坝组运移到新湾组。土方和高压水气流,携裹着泥石流,瞬间吞没了小坝组和新湾组67户人家的77栋房屋,造成23人死亡[5]。

2014年陕西甘泉“10·10”滑坡,滑体飞跃速度大于17.15 m/s,滑坡发生后,坡体下部的青草和树木竟然完好无损。

2016年浙江遂昌“9·28”滑坡[6],村民苏爱民正走在桥上,忽然看见对面的山头塌了,山体滑坡一直冲到桥前面的河道,把河水拦腰截断。“上面的石头冲下来,像海水一样一下子就来了,一分钟都不到”他回忆当时场景说。

(2)距离远

灾害体运动距离远,从数米到数千米,甚至更远。多数情况下,承灾区和人员伤亡区远离滑体(崩塌体)坡脚的位置。

2010年贵州关岭“6·28”滑坡[7],被认定为“特大滑坡碎屑流复合型灾害”。它呈现高速、远程滑动的特征,下滑山体前行约500 m后,与大寨村永窝村民组的一个小山坡发生剧烈撞击,偏转90 °后转化为高速碎屑流呈直线形高速下滑,滑动距离长达1.5 km。

甘肃舟曲“8·7”泥石流,运行距离5 km,毁路2 km。

2013年西藏墨竹工卡“3·29”滑坡[8],扎西岗乡普朗沟泽日山东坡碎石土体失稳形成滑坡,带动下游沟道松散堆积物形成约2 000 m的碎屑流,形成总体积约200万m3的滑坡体,滑坡源头到堆积区长约1 980 m。

2014年陕西甘泉“10·10”滑坡,该滑坡体滑动部位距离坡脚高约28 m,剪出口高,滑动速度快,冲击力大,滑移距离达70 m远。

2015年陕西山阳“8·12”滑坡,滑体侧向扩展,滑移距离大。滑坡体由65°转向103°,再转向50°,滑移距离600 m。

浙江遂昌“9·28”滑坡[9],多达约90万m3的土石从近460 m高的陡峭山坡倾泻而下,崩塌面长度1 000 m。

(3)链生性

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往往由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开始,崩塌体、滑坡体、堰塞湖、泥石流等现象交替出现或演变。从国内近年来发生的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看,地形、地震、干旱、暴雨等多种因素叠加于一个链条上,其结果往往就是一场猛烈的地质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近年来,我国规模巨大的链生地质灾害频发。我国东南沿海几乎每年遭遇的台风-风暴潮-暴雨-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汶川地震后多处发生了地震-崩滑-堰塞湖-溃决-泥石流灾害,甘肃舟曲暴雨-泥石流-堰塞湖等一系列灾害链。

(4)损失重

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年年有,常常造成群死群伤和巨大财产损失。近几年的部分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贵州关岭“6·28”滑坡导致村民99人死亡;2011年西安灞桥石家道“9·17”坡滑坡造成32人死亡;2012年甘肃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造成因灾死亡49人,失踪23人[10];西藏墨竹工卡“3·29”滑坡,致83人死亡;贵州福泉“8·27”滑坡导致两个村民小组房屋被掩埋,23人遇难;陕西甘泉“10·10”滑坡,造成坡体下部2排8间工人工棚被冲毁,19人死亡,2人受伤;陕西山阳“8·12”滑坡造成65人死亡失踪,财产损失超过5亿元;深圳“12·20”滑坡造成77人遇难;2016年福建泰宁“5·8”滑坡有36人遇难失踪;2016年新疆“7·6”稀性泥石流导致35人遇难[11]。甚至,一些省份年年都有。如浙江,2015年丽水“11·13”滑坡造成37人死亡失踪,遂昌“9·28”滑坡造成27人死亡。

(5)预测难

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复杂,多因素致灾,常常没有明显的前兆,预测难度大。

贵州关岭“6·28”滑坡。在组长动员村民撤离的同时,村民周鑫等10余人,正在埋头沿村打桩划定界限。这天,地质队来到村里勘测小坝组的山体,称一两天山体就要垮了,要划定危险区域。由此,政府组织村民们打桩,竖起警示牌。但3 h后,滑坡就发生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殷跃平等认为,这起地质灾害呈现高速远程滑动特征,下滑的山体前行约500 m后,与岗乌镇大寨村永窝村民组的一个小山坡发生剧烈撞击,偏转90 °后转化为高速碎屑流高速下滑,并铲动了大寨村民组一带的表层堆积体,最终形成了这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碎屑流灾害。不仅在贵州历史上没有记载,在全国也同样罕见。殷跃平介绍,我国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主要是采取房前屋后群测群防的模式,而关岭这样的山体滑坡,已远超出村民的视线,从识别和预防的角度防范难度很大。

陕西山阳“8·12”滑坡。地形地貌上坡体的三面临空造成岩体卸荷松驰、强度降低;两套地层间的不整合面和倒转翼地层间的滑脱面构成了滑坡天然滑面;陡倾结构面切割分离了白云岩岩体,奠定了滑源岩体拉裂变形的基础;白云岩裂隙的渗水、硅质岩的隔水和粘土岩的富水,加剧了滑动面软化和剪动,牵动着上覆岩体的拉裂变形和挤出。在重力、构造、地下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滑坡的累进变形破坏不断加剧,积累到一定阶段失稳突滑,形成高速滑坡。其形成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长期重力蠕滑、坡体拉裂变形、支撑块体失稳、坡体牵引滑出、撞击山体转折和前方遇阻停积等六个阶段。虽然发生前山体有滚石、1015洞口有掉水泥块等现象,虽然中村钒矿一线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但由于本次滑坡成灾模式的复杂性,以及企业一线人员认知所限,对安全隐患估计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采取的应急避险措施不力,以致未能避免人员重大伤亡。

甘肃舟曲“8·7”特大泥石流。受4大因素的合力作用:①舟曲地区山高坡陡谷深,植被很少,地层比较破碎。②舟曲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受地震影响,山体松动、岩石裂隙增加,破碎程度加大。③该地区属于半干旱区,且2009年入秋至2010年度初夏持续干旱,这种情况下,干裂的岩土遇水后更易形成崩塌、滑坡。④瞬时暴雨和持续降雨触发了泥石流灾害。

西藏墨竹工卡“3·29”滑坡。滑坡发生后,带动下游沟道松散堆积物形成约2 000 m的碎屑流,形成总体积约200万 m3的滑坡体。①滑坡位于普朗沟源头,地形陡峻,坡度达42 °~45 °,呈“V”型狭长沟谷,滑坡源头到堆积区长约1 980 m。②西藏地质条件复杂,推覆构造、滑覆构造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出露地层主要有多期形成的火成岩、沉积岩,岩石蚀变强烈,岩体破碎。表层第四系主要为块碎石层,被当地群众称为“至日山”(意即“碎石山”)。③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期间,极度干燥;3月以来,连续多次降雪,雪水渗透,降低斜坡体稳定性。④滑坡的启动过程系后缘残坡积体失稳滑动,推动前缘松散堆积体,形成整体滑动。专家组认为这次滑坡灾害是在地形陡峻、岩石碎坡、冰雪冻融强烈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起特大型滑坡-碎屑流地质灾害。

(6)人为加剧

灾害体除受自然因素和降水影响外,人为活动长期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贵州关岭“6·28”滑坡,有村民称,2004年旁边的光照水电站建成后,村里总是觉得地在震动。“一年有两三次”,说像放炮一样,震一下,房子跟着摆动。还说村子里很多人的房子都裂了。并说之前也曾经向政府反映,都没有得到回复。当然,有的人认为这种说法没有依据。

(7)小滑坡致大灾

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体一般超过几十万立方米甚至几百万、几千万立方米,但亦存在小滑坡致大灾的现象。陕西甘泉“10·10”滑坡灾害体仅320 m3,却造成19人遇难[12]。2013年陕西黄陵“5·25”滑坡,灾害体方量不超过300 m3,造成坡底金咀沟煤矿职工宿舍2层14间房屋被毁,17人被埋,导致7人死亡(包括3名小孩),12人受伤。2017年陕西安康“1·12”崩塌不足10 m3的致灾体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

3 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成灾和引发因素

(1)自然作用

地质条件(不良岩土体性质、地质构造活动强烈、不良水文地质条件等),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坡度、高度、形态等),气候条件(气温、降水、台风等),植被条件(植被类型、森林覆盖等)等是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孕灾的自然条件。

(2)潮汐影响

地球潮汐是由于日、月和近地行星对地球的引力变化所导致的地球内部和表面的周期性形变。根据研究,欧洲的地面每天升降约80 cm。潮汐特别是固体潮汐造成的地面升降对居住在地球上的人来说并没有直接的感觉。但对地表和地质灾害成灾体产生的作用不能忽视。

(3)地震累积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虽然每年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但不能小看其在地质历史上长期地震波作用的累积效果。地震活动直接松动斜坡岩土体,破坏岩土体结构和稳定性。尤其是造山带是地质上构造活动带,多在山区,山大沟深是地质灾害的高发育地区,地质历史长期多次地震对形成地质灾害的影响累积效应也是原因之一。

(4)地球自转

在北半球,河流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向右岸冲刷;在南半球,河流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向左岸冲刷。赤道上的物体自转线速度为464 m/s,纬度30°处的线速度为402 m/s,纬度60°处为233 m/s,地球两极的线速度和离心力基本为0。但赤道和中低纬度地区的离心力尤其是其长期的累积影响效应对产生地质灾害就不可忽视。在同样地貌条件和降雨量条件下,如在我国,南方地质灾害远多于北方及高纬度地区。

(5)内外动力

虽然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是地球长期演变的产物,但造山抬高地形,岩石的风化、河流的改造地形等,也是长期地改造和逐步影响着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降低坡体强度,从而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6)降水影响

水在突发地质灾害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潜蚀岩土,降低软弱结构面的强度,增大孔隙水压力,使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滑体产生滑动。融雪、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产生孔隙水压力等。许多情况下,水常常造成岩土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极限平衡状态,并且引发地质灾害。在学理上有无水不滑的说法。

(7)人为活动

采矿、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堆渣、填土等人为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为活动可能在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才会显现出来效果。2017年湖北南漳“1·20”崩塌,20年前的采石场,造成的高陡边坡崩塌;陕西甘泉“10·10”滑坡水罐渗漏,几个月时间,尤其是灾前4~5 d严重漏水、渗水成为重大引发因素。

总之,造成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的原因一般都是多因素,比较复杂,不经过实际仔细分析调查,很难轻易给出结论。

4 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防治思考

4.1 高度重视

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要不断探索,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对应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13]。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形势没有根本改变,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不少地区自然条件不佳,工程建设增多,气候异常叠加,防范难度大导致的地质灾害特别是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应该讲,地质灾害的发生,地域不分南北,灾害不分东西,点上百年不遇,面上年年发生。许多地质灾害尤其是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复杂,识别和防范难度很大。要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对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确保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包括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的致灾因素很多,灾害发生后,压死骆驼的稻草和最后一根稻草也不难查找到。但消除压骆驼的稻草堆放,特别是最后一根稻草的查找和预报预警工作就非常必要。因此,地质灾害防治贵在防,难点和重点也是防。必须立足于防大灾,抢大险应大急,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2 唤醒意识

古人讲:“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可见古人的安全意识是非常高的。凡是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高切坡(指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高度>15 m岩质边坡或高度>8 m的土质边坡)、高陡边坡(垂直高度>10 m或者土方开挖高度>20 m且>30 °)之下和下部有高陡边坡、高切坡的地方进行工程建设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所有的生产生活管理单位领导和个人都应当树立生命至上的意识,树立对生命和财产保护,提高地质灾害“危墙”的认识,树立对自然敬畏意识,牢固树立地质灾害防灾意识。

无论是楼房建设开挖地基、修建地铁、山区道路修筑及改造、各类公路、铁路桥涵施工、铁路运输、矿山开采、一些地方油气管道泄露,还是乡村群众开挖山体坡脚自建房屋,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屡见不鲜。一般都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淡薄以及没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14]等规定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结果;尤其是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是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重灾区。严格地讲,相关单位里就有不少技术干部,在临时工棚选址、避灾、识别、调查、预报预警等方面缺乏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防范意识。因此必须唤醒全社会尤其是各类施工单位和从业人员在各类工程建设、矿山开采等生产生活中地质灾害防范意识,确保生产生活过程中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普通人群也必须具备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因为,我国地域广阔地质环境复杂,地质构造活动频繁,仅国土系统纳入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点近30万个,陕西省纳入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点11 736处。普通人避免不了要去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野外工作作业、走亲访友、观光旅游等。缺少必要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地质灾害调查的专家特别也要有地质灾害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在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中要安全第一。如2016年7月8日14:30,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工程师李祥龙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木园乡陈何村下坪山滑坡点开展地质灾害点调查时因公殉职,享年30岁。

各级领导干部更需要注意地质灾害防范,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干部个人政治安全。地质灾害防治要绝对保证不出事故不可能,但不要出责任事故,以防追责问责。如陕西山阳“8·12”滑坡,8人受到刑责和行政追究。深圳“12·20”滑坡,追责超过百人。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群众参与意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要从要我防转变为我要防!尤其是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只有社会广泛参与和全民的防灾意识的唤起,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全面实时监测和防范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

4.3 落实措施

(1)加强领导。俗话说:工作要做好,要抓领导,让领导抓。地质灾害,无论是自然发生的还是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所有的地质灾害防治必须坚持地方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社会全员参与。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好辖区内有关单位和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落实责任。变国土系统一家防为大家防。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各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15]。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对各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同时,要充分发挥辖区工程建设、矿山企业、地勘单位地质技术人员的作用,共同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排查、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和治理体系。

(3)完善体系。多年成功经验证明,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动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监测地质灾害,形成严密的监测网络[16]。“群测群防、土洋结合”、“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体系对于解决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又多分散在偏远山区,治理难度大的实际意义很大。

(4)做好预警。虽然滑坡等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的准确预报是世界难题,其预测预警技术还不成熟。但实践证明,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包括突发性破坏力大的地质灾害都有前兆。多年来,国土系统尤其是地质灾害点的基层群测群防员,预报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并挽救了大量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创造了大量的经验可循。因此,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生产生活的所有人员,必须熟悉地质灾害相关知识,具备识灾、防灾和避灾常识。

前兆不明显,但不是没前兆。所有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虽然发生时间短、速度快,但都会有一些前兆。如滑坡前面的滚石下来,或许是滑坡转化成泥石流;发现一条沟谷突然断水,可能是崩塌滑坡体堵死了流水并正在形成堰塞湖,就要马上进行人员撤离等等。因此,很多前兆都很明显,关键是要抓住时机。

(5)注意避让。坚持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管生产生活,就必须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类工程建设活动临时工棚搭建以及旅游风景名胜区管理等也必须绷紧地质灾害防治意识这根弦。

禁止在可能遭受、加剧或者引发地质灾害的区段设立施工人员驻地、施工现场等,必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规定,保持安全距离。

(6)调查评估。山区调查评估上游要到山顶,既要考虑上游山坡可能存在的崩塌滑坡、坡积物残积物泥石流,还要考虑自己本地地质灾害的对下游链生灾害影响,下要排查到沟底,防止对下游的影响评估不足,给下游造成链生灾害。

(7)做好三查。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统一要求。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和多发季节、时段,工程建设单位、旅游管理部门和采矿权人等必须按照规定做好建设工程、矿区范围内的施工人员驻地、施工现场、临时工棚等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除按照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的“三查”要求外,在一个大的降雨过程(强降雨、台风来临、秋淋雨等)预报预警发布后,雨前、雨中和雨后也要“三查”和加密巡查。

(8)做好培训。除现有的地质灾害防治培训外,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矿山开采等活动工作人员,要进行专门的知识培训。以城市常见的垃圾填埋和渣土弃渣为例,香港填土堆滑坡的防治是:填堆废料要压实泥土(泥沙),在弃土表面铺上加固物以稳定斜坡;即使在专门的填料库堆填泥土,高度不能超过30 m,同时坡度不能超过30 °等。香港每年山泥倾斜事故几百起(如2014年接获237起)几乎没有人员伤亡,与香港政府对包括工程建设在内的地质灾害防治高度重视,对广大市民防灾意识唤醒和防灾知识普及密不可分。

(10)做好演练。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无非是一搬二治三躲避。在搬迁和治理费用还不能全覆盖和满足所有地质灾害点的情况下,临灾主动避险就是不二选择。因此,地质灾害易发区,所有的群测群防点和工程建设单位、矿山企业应当参照群测群防的做法,每年对作业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每年都要组织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和作业人员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使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掌握基本的地质灾害前兆知识、避险逃逸路线。

(11)抓好监测。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各类工程建设单位、矿山企业、铁路运营、公路管护和水库及其灌溉运营等单位,都要落实监测责任。对于发现的隐患点,有条件的地方,要做好仪器监测,及时制订隐患点防灾预案,落实防治责任人和监测人,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树立地质灾害警示牌,做好监测预警等工作。

(12)加强速报。工程建设、运营中发现地质灾害灾情或者险情,工程建设单位或者采矿权人应当立即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当按照有关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13)临灾避险。一旦出现相关前兆和预报预警,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以“宁可多转移百次千次,也绝不松懈一次”、“宁可虚惊一场,不可追悔莫及”,“无灾当有灾防,小灾当大灾防”第一时间果断撤离相关人员。

(14)点防面防。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几个节点。①点上注意识别与勘查。不能仅限于房前屋后,也要注意最近几年的地灾情况和趋势,特别是对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的识别判断和防范,必要时要利用山地工程对可能存在的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进行认真的勘查和识别;②面上处理好主动与被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主动防与被动防应抓好谁引发谁治理责任的落实;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应对于稳定性差的点及时采取措施,加强监测。

(15)科学减灾。切实提高专业队伍地质灾害防治辨灾识灾特别是对高速远程链生地质灾害识别能力,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保一方平安。要搭建动态、开放、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各应急技术支撑单位间的数据资料共享;统筹地质灾害应急专业技术人员、设备构成和分布,打造反应灵敏、技术过硬的应急人才队伍;推动地质灾害应急学科和理论建设,创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风险管理研究工作;大力推进新设备、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出台配套标准规范,利用示范。充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全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准备信息化、值守规范化、调查快速化、监测准确化、预警精细化、会商便捷化、处置高效化、演练专业化和信息发布公开化。

[1] 张明, 殷跃平, 吴树仁, 等.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机理研究发展现状与展望[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6): 805-817.

[2] 冯玉涛, 肖盛燮. 崩滑流地质灾害链生机理及其优化防治[J]. 灾害学, 2009, 24(3): 22-26.

[3] 余斌, 杨永红, 苏永超, 等. 甘肃省舟曲8.7特大泥石流调查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4): 437-444.

[4] 刘志强. 广东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调查报告公布[N]. 人民日报, 2016-07-16(006).

[5] 王瑞锋, 钟煜豪. 贵州福泉滑坡: 矿坑积水形成“灾害链”[J]. 农村·农业·农民, 2014(9A): 41-43.

[6] 章正. 亲历者还原遂昌山体滑坡[EB/OL].中青在线, (2016-09-30)[2017-02-08]. 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6-09/30/content_14160563.htm.

[7] 殷跃平, 朱继良, 杨胜元. 贵州关岭大寨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4): 445-454.

[8] 李东. 特大型碎屑流地质灾害[N]. 中国黄金报, 2013-04-09(001).

[9] 李风. 浙江遂昌发生山体滑坡国土资源系统全力投入抢险救援[N].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6-09-30(001).

[10] 许禄世. 甘肃岷县“2012.5.10”山洪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J]. 中国防汛抗旱, 2013, 23(4): 19-20.

[11] 曾庆利, 尚彦军, 胡桂胜, 等. 新疆叶城“7·6”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与形成机理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6, 24(6): 1145-1156.

[12] 范立民, 李勇,宁奎斌,等. 黄土沟壑区小型滑坡致大灾及其机理[J].灾害学,2015,30(3) : 67-70.

[13] 人民网.习近平在河北唐山市考察[N]. (2016-07-28)[2017-02-08]. 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28/c64094-28593171.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EB/OL]. (2003-11-24)[ 2017-02-08]. http://zwgk.harbin.gov.cn/auto336/auto352/200911/t20091105_39185.html.

[15] 李永红,范立民,贺卫中,等.对如何做好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的探讨[J].灾害学,2016,31(1) :102-112.

[16] 刘海南,李永红,杜江丽,等.陕西省神木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现状与对策[J]. 灾害学,2016,31(1) : 144-147.

Abstract:Based on the ca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sudden geological hazards,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concept of high speed, long run-out and chain sudden geological hazards, think high speed ,long run-out and chain sudden geological hazards have features of high speed, long run-out, chain, severe destruction and complex mechanism. Affected by natural location, earthquake, precipit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high speed, long run-out and chain sudden geological hazards are a common occurr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prevention measures, to prepare for the future provides ideas on geological haza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high speed; long run-out; chain; sudden geological hazard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disaster forming factor; prevention measures

Reflections on High Speed, Long Run-out and Chain Sudden Geological Hazards Prevention

NING Kuibin, LIU Hainan, YAO Chaowei, HE Qian and LI Yonghong

(1.KeyLaboratoryofMineGeologicalHazardsMechanismandControl,Xi’an710065,China; 2.ShaanxiGeologicalSurvey,Xi’an710065,China; 3.ShaanxiInstituteofGeo-EnvironmentMonitoring,Xi’an710054,China; 4.CollegeofGeology&Environment,X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710054,China)

宁奎斌,刘海南,姚超伟,等. 对高速远程链生突发地质灾害防治问题的思考[J]. 灾害学,2017,32(4):11-16,78. [NING Kuibin,LIU Hainan,YAO Chaowei,et al. Reflections on High Speed, Long Run-out and Chain Sudden Geological Hazards Prevention[J].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7,32(4):11-16,78.

10.3969/j.issn.1000-811X.2017.04.003.]

P694;X43

A

1000-811X(2017)04-0011-07

2017-03-20

2017-06-20

陕财办预〔2017〕6号《陕西省财政厅关于批复2017年省级部门预算的函》

宁奎斌(1962-),男,陕西合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E-mail:2628513590@qq.com

10.3969/j.issn.1000-811X.2017.04.003

猜你喜欢
滑坡灾害远程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远程诈骗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