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南北差异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017-01-24 08:14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历史进程朱棣政权

陈 灼

(山东淄博实验中学,山东 淄博 255000)

浅论中国南北差异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陈 灼

(山东淄博实验中学,山东 淄博 255000)

中国历史绵延五千年,时而统一,时而分裂,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在经历了长时间分裂的时候,往往是由北方实现了中国的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民族特性、农业基础、地理条件决定的,在北方游牧民族、黄河农业、北方平原等影响下,形成了对南方的军事优势,进而在相互斗争中取得了绝对优势,也就形成了历史进程中北方统一南方的整体趋势。

南北差异;中国历史;游牧文化;农业文化

引言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开篇便一语道破了华夏千年历史发展的潜规则,那就是王朝更迭、政权颠覆、统一分裂、不断循环。无论是春秋战国到始皇嬴政一统河山,还是两汉绵延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历史总是在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合并与分裂,但是在这些统一与分裂的历史进程中,也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从魏晋统一三国到隋灭南陈以及元灭南宋、明朱棣靖难、清女真入关,我们可以发现,在混乱的历史格局之中,一统河山的历史创造者或是改朝换代新政权的创建力量大都来自北方,而且北方的政权往往比南方的政权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往往可以创造国家一统的局面。

一、晋朝统一东汉末年纷乱局面

东汉末年,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在地方上,为镇压黄巾起义,灵帝将部份刺史改为州牧,使其在地方上拥有军政之权,这一措施使得军阀势力迅速膨胀,中央对地方的掌控能力大大减弱。在统治集团内部,继宦官外戚专权,董卓等地方实力渗入统治核心后,君臣关系也变得模糊,汉天子的领导权也是名存实亡;在曹操掌权时,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当曹操官渡之战灭二袁,加之“赤壁之战”的失败,动荡不安的三国时代大幕也被完全拉开。三国之间互成犄角,都难以做到一家独大。在南方,尤其是吴国,主要依托于长江等河流作为天然防御,实际的军事部署却并不重视,这也成为历代南方政权的共识。除军事外,吴国人的风俗习惯还影响了后来南方文化的形成。同时吴国进行的经济文化建设,虽然有渔盐之利,但是由于农耕基础的缺少,使得吴国经济与其他两国经济难以相比。对比之下,蜀国虽然地处天府之国,但是由于荆州的丢失,使得蜀国东出之路被切断,只能走秦川出蜀。在对外作战时,尤其是北伐之战时,交通运输跟不上,导致了蜀国统一大业难以实现。反观魏国,不仅拥有良好的土地资源,且农耕文明深入,经济基础良好,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内耗较小,且未参与“夷陵之战”,因此保存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国家政权的更迭,属于上层更换,不影响整体实力,加之国土面积最大,兵员最为丰富,最终一统三国,西晋建立。

二、南宋王朝被北方游牧民族灭国

在元朝建立的大环境下,蒙古军队对中国南方的占领与交战过程,只是其中一个小的部分,但同样是北方统一南方的过程。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从北宋到南宋,中国的主流政权都没有实现对全国的统一。尤其是南宋,偏安的思想更加明显,尤其是重文轻武的思想在南宋政权环境中尤为明显,使得南宋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偏于守势,对外扩展的需求低,重点在对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加之政府腐败以及内部农民起义的影响,使得南宋政权缺乏一统天下的能力。对比北方,先前的辽、金都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主要兵种是骑兵,主要的经济方式是放牧,因此对牧场的需求量大,对外扩张的需求强。加之后来的蒙古国,不仅受到了前期辽、金的压迫,民族复仇意识以及民族扩展意识强,同时游牧民族独有的“全民皆兵文化”以及“以战养战文化”,使得元朝具有更强的扩展思维,尤其是以杀戮为战功的战争思维,使得蒙古国加速了对南宋的侵略。

三、明朝朱棣北方起兵,推翻建文帝政权

元灭明立,是南方对北方的胜利,这一事件具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历史背景。首先,朱元璋严格按照“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避免在农民内部消耗战之间的自我消耗,避免因为称王背景下的元军的进攻,很好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建立起自己稳固的后方。在其他农民起义军消耗了元军的有生力量之后,果断出击,消灭了陈友谅等武装力量,形成了与元朝之间的南北对立,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加之自身军事实力的增长以及元朝内部腐败和元军战斗力下降,把握住机会有效出击北伐,完成国家一统的大业。但是在后来朱棣取代朱允炆后,明政权还是完成统治集团由南到北的转移。靖难之役的胜利,一方面是朱棣得到了朵颜三卫蒙古骑兵的帮助,另一方面也由于建文帝害怕背负不孝的罪名,想要活捉朱棣,限制了南方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对高级将领的错误任用,直接导致了在交战过程中的大量有生资源被消耗,降低了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兵力、资源、经济之间的差距。朱棣本身是没有办法完成对南方的统一事业的,但是由于建文帝指挥的错误和人才利用的错误,建文帝与朱棣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最终使朱棣可以多向出击,占据主动,最终政变成功。

四、辛亥革命之后,南方革命势力没有形成一统局面而是变成军阀混战

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国社会进入新民主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划时代意义,但是辛亥革命本身的胜利是不完善的、不彻底的,没有给全国的统一和发展带来新的转机,同时引发军阀混战,造成了中国混乱的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辛亥革命本身是一场共和文化觉醒、封建势力退却的特殊历史时期下的革命活动,主要表现在封建王族文化控制力下降,国家政权力量主要集中在少数有实力的军阀代表身上,如袁世凯等,军事力量的外化,使得清王朝丧失了对政权的控制能力,而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重要表现是清帝退位,但是整个国家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依然是在北方,而控制北方局势的主要力量就是袁世凯,因此虽然辛亥革命完成了对封建王朝的推翻,但是没有办法取得完全的胜利,主要就在于缺乏对北方的控制力,尤其是武装控制能力上。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南方军事实力相对来说是弱于北方的,尤其是新军兴起,使得南方在军事斗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一方,这也为后来护法运动的失败和北伐战争的不彻底埋下了伏笔,而这一切都是由于南北双方军事力量的差距。为此才有黄埔军校等一批用来培养军事人才、加强军队建设的措施的实施,加快缩小南北双方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五、解放战争时期,大战役有北向南开始,最终建立新中国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完成了“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实施,有效地加快了全面解放统一的进程。而“三大战役”的实施也主要是从北方开始,尤其是呈现了由北向南的趋势。首先,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实力对比下,中国共产党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但是在东北地区,国民党只是占据了一些重要的节点性城市,整体来说,共产党的军队完成了对国民党的战略包围,而且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实力更强,不仅是因为对缴获的日本关东军武器的利用,还因为自身军工事业的发展以及苏联军队的帮助,这使得东北解放军具有发动大战役的能力。其次,东北是中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有张作霖留下的军工企业,这直接为“辽沈战役”提供了物质保障。加之国民党军队的补给线太长和战略指挥的错误,促成了“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最后,“三大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国民党军队失去了民心,使得人民群众的物资供应、情报提供等更加偏向于解放军,也就有了淮海战役中的一百万支前民工,也就有了“淮海战役”是“小车推出来、扁担挑出来”的说法。还有,就是在北方平原地区,容易组织大规模的战役,在大规模战役之后,南方就丧失了基本的军队力量,同时也失去了广大的农业土地资源,造成了粮食等军用资源的缺失,形成了相对落后的态势。

六、结束语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往往都是北方完成对南方的统一,不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也值得我们思考。首先,北方相对来说属于农业优势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农业基础相对丰厚;其次,北方主要以游牧民族为主,依托以战养战的生存思维,具有明显的扩张潜力与动力,加之骑兵培养能力以及作战能力强,全民皆兵的作战思想使得兵员丰富,且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频繁,军队战斗力彪悍,从而使得北方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反观,南方丘陵地带多、河流区域大,使得南方不具有大规模军队作战的能力,尤其南方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主要集中在对守势的坚持,对外扩张的需求小。加之南方人种偏小,食用稻米为主,北方主要是使用牛羊肉,人种偏大,也造成了在军事冲突过程中的北方人更具优势。综上所述,北方战胜南方,并不是偶然的,是政治、经济、地域文化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历史大势;当然,我们同时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特殊历史时期以及民心向背的共同影响下,才能出现南北冲突的统一进程;只有满足了农民阶级利益最大化以及和平稳定的共同需要,才能真正实现统一,也才能做好南北的合二为一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1]葛壮,李晓路.浅谈中国古代文化的南北差异[J].江淮论坛,1986.

[2]翟林东.关于地理条件与中国历史进程的几个问题[J].史学史研究,1999.

[3]梁向鹏.浅析历史教学中地理环境对民族融合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4.

[4]刘美安.试论中国文化的地理系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92.

K103

A

猜你喜欢
历史进程朱棣政权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朱棣“魂牵”建文帝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立法的历史进程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古滇国政权的演进与消亡:一个必然的历史结局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
史上最有骨气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