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种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以及中国文化精神在英国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体现

2017-01-24 08:14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乐团民族音乐英国

徐 薇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天津 300457)

浅析多种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以及中国文化精神在英国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体现

徐 薇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天津 300457)

从宏观角度看,任何民族的、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都是值得不断发掘研究的。反之,从微观角度出发,某个国家或者最能代表这个国家的某音乐形式及它的起源、发展、规模和传承最能体现其民族精华之所在。因此,本文将选定英国为背景国家,讨论在其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中国传统音乐(在英国被视为外国民族音乐)不同的发展形态和生存方式,从而挖掘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含义以及世界对中国音乐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更为我国传统音乐更快更远更长久的传承打开了新的希望之门。

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文化精神;英国

一、民族音乐的概念及历史上研究中国民族音乐产生的影响

在英语中,民族音乐被称为“ethnicmusic”,原意是“少数民族的音乐”,也是占统治地位的多数民族,把具体的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称为“ethnicmusic”。然而,随着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这一观点也在逐渐演变。广义地说,“民族音乐就是各民族的音乐,是在民族或者一定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总体。狭义地说,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布鲁诺·内特尔将民族音乐学的定义精辟地总结为以下两点:学习非西方的音乐以及民间音乐和学习自己国家文化以外的音乐。

谈到英国,不得不提劳伦斯·毕铿,这位生于英国诺丁汉的著名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和民族音乐家。他是较早涉及古代音乐研究的西方音乐学者。从1944年起劳伦斯便开始涉足亚洲音乐并亲自来到中国进行实地田野考察,由此对中国古代音乐特别是唐朝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民族音乐学的兴起和逐步兴盛,劳伦斯也陆续发表了《琵琶源考》(1955年)、《唐开元风雅十二诗谱》(1956年)、《姜夔越九》(1957年)、《亚洲远东音乐》中的“中国音乐”一章(1957年)、《唐朝音乐在日本》《来自唐朝的音乐》(1981年,共7卷)等。在他众多发表和出版的作品中,《来自唐朝的音乐》可以称得上是点睛之作也是最具有研究成果和学术价值的。书中有大量十分珍贵的曲谱、乐谱和手稿等稀有资源,劳伦斯有效地利用了这些资源并通过文献考证和乐谱翻译对《皇帝破阵乐》《春莺啭》《胡饮酒》《菩萨蛮》《河水乐》《酒清子》《还宫乐》《武德乐》《兰陵王》等20余首唐朝歌舞大曲进行了客观、系统、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由此可见,中国音乐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了欧洲音乐人士极大的重视并且影响深远,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和音乐学家也开始关注不同地方有特色的传统民族音乐。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历史的古老国度,中国音乐魅力的神秘面纱亦被层层揭开。劳伦斯的研究不仅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奠定了优良的基础,并让中国音乐在欧洲和世界人眼中生了根,更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与融合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不但克服了语言、身体、心理等多方环境差异等因素,而且不拘一格地采集、参照大量外国文献、史料进行研究创作,并且对唐朝乐谱的数量、保存、翻译保留、歌舞形式复原再现等提出了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尽管劳伦斯的研究道路是漫长而艰苦的,但他执着的精神、新奇的研究视野和另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却深深地影响着民族音乐工作者们。与此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长远流传的信念。

二、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的不同形式在英国社会背景下的生存模式

(一)谢菲尔德大学中国民乐团

谢菲尔德大学中国民乐团(USCME)是一个由优秀音乐教师、在读研究生和本科生组建的音乐团体。乐团选拔有经验的中国民乐表演者,结合现代国乐与西洋乐器共同编排、演奏大量中西方优秀音乐作品,作品风格丰富多样,涉及当代古典、爵士、民族风以及流行音乐等。乐团总监安德鲁先生(AndrewKillick)是谢菲尔德大学世界民族音乐专业的资深教授,致力于研究亚洲传统音乐和当代文化多年。我本人十分有幸在谢菲尔德大学进修研究生期间加入了该乐团,并与其他团员一同参与创作、排练、演出。乐团中弥漫着浓郁的中国民族风和世界民族风,乐团的长期指导教师为英国籍的印度器乐表演大师约翰先生(Johnball),同时还拥有柳琴表演者1人,古筝表演者1人、二胡表演者1人、笛子表演者1人、手风琴表演者1人、西洋键盘手2人(英国籍1人)、大提琴表演者1人(英国籍)。其中约翰先生曾经在印度学习印度器乐(tabla塔布拉双鼓/sitar西塔尔琴/santoor桑图尔琴)多年,拥有极为高超的艺术造诣、精湛的演奏技巧和表演经验,拥有自己的工作坊,开过独奏音乐会并且曾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进行表演。他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被聘为谢菲尔德大学音乐学院的专职器乐教师,专门负责传授世界民族音乐/器乐的表演,在学生心中威望极高。其余乐团表演者也都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拥有多年从事器乐表演的经历和背景。

2012年4月和9月,乐团在谢菲尔德大学的博物馆音乐厅举办了两场中国新民乐音乐会。在音乐会的曲目选择上体现了民族音乐与世界不同国家、风格的音乐相结合的特点,古筝与大提琴的“对唱”,二胡与钢琴的“合唱”,印度鼓与竹笛和手风琴的“重唱”等,无一不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古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听众跳出禁锢的思维,欣赏到了用中国传统乐器完美演绎的外国作品,效果当真无与伦比。观众激动而热烈的反应让我这样一个自幼受中国传统音乐熏陶的人都显得有些惊愕,掌声无数次地响起,安可演了一遍又一遍,观众依旧不舍。在后台,一位年逾七旬的英国老太太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这是她听过最美的声音,这些乐曲让她回忆起年轻时的美好过往,也对今后的生活更加充满希望与期待。那一刻,我竟无语凝噎,原来来自中国的声音对当地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十分受推崇,两个相距近9000公里的国家因为音乐而显得如此亲近。

在此之后很快迎来了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邀请,乐团老师举荐,我荣幸地接受了为奥运会中国宣传片编写并演奏录制片头音乐的任务,这无疑又是一次千载难逢宣扬国乐的好机会。古筝与二胡的碰撞,融入西方电子元素的冲击感,在片头曲播出的一瞬间被无限升华,再一次让世人见证了中国音乐和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幽兰古琴社

古琴是中国最重要的古典乐器之一,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幽兰琴社的雏形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的雅客多为英国伦敦南部的琴友,而后随着雅集的次数之多、名声之响,2003年7月13日便召集各国雅客正式成立琴社,雅号幽兰,一方面为各国,各地雅士、琴人、访客、学者相会相识、抚琴听琴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交流的场所,更好地促进中国古琴艺术在英国的发展,同时增加音乐爱好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与了解,另一方面致力于教育,以开发更多为中国与英国及世界其它地区间艺术交流的机会。

琴社常有雅集(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聚会时多弹琴吟诗,互相交流)。每逢双月的雅集便会举办小型的音乐会,每年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定期开设古琴学校的课程。夏季的学校课程(summerschool)最受当地和世界各国雅客的追捧,每次课程为期1-2周,每星期的学费为95£约合950元人民币,由专业资深的古琴大师进行面授,雅客们互相切磋琴艺,畅谈琴史,修身养性,中国的雅客李祥霆教授(古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曾成伟教授(古琴演奏家,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龚一教授(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员,中国民族管弦学会副会长)都曾在琴社的暑期培训班中公开授课。琴社现任主席程玉女士,为伦敦专业琵琶演奏家,同时她也是一位世界民族音乐学家,曾追随李祥霆先生习琴多年。秘书及主要推动者约瑟夫先生(JulianJoseph),曾参加四次暑期班并坚持自学古琴。琴社成员包括居英华人及留学生、新加坡人士以及伦敦人士。更有雅客,为赴雅集,不辞奔波往返几百公里。至于抚琴自娱者,或出于本心,或想寻得些许中华文脉。虽琴艺参差有别,然雅意却无二致。兰幽香风远,音清雅士多。既然大家都相距遥远,此机会实在显得更为珍贵。聚四方雅士,享一曲清音,才是幽兰琴社创办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三)英国中华民乐团

英国中华民乐团(UKCE)始建于1996年,是一个专门致力于演奏中国传统音乐的团体组织。以举办音乐会和电影配乐而闻名。自乐团成立至今已在伦敦及欧洲各国演出近百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大厅、皇家歌剧院和伦敦南岸中心的普赛尔音乐厅,乐团也多次受邀在爱丁堡艺术节上进行表演。除此之外,乐团也曾去到西班牙、加拿大、瑞典、芬兰、意大利和德国进行学访、交流、演出等活动。

乐团中的主要表演乐器有琵琶、古筝、二胡和扬琴。由于良好的声誉和极高的人气,许多电视电影的投资方均邀请该团进行商业合作并参与音乐原声大碟的录制,其中最著名的两部分别为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和由成龙主演的电影《西域威龙》,也为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中国野生纪录片录制片头、片尾和插曲。

英国中华民乐团起初仅选用生活在伦敦的固定民乐演奏者为成员,但随着时间的长久,为了满足英国社会不同阶层观众及消费群体的需要开始推陈出新,公开征选“新鲜血液”,本着既保留中国传统民乐风格又增添新奇音乐色彩的原则,发起并成功举办了丝竹弦乐四重奏器乐比赛,旨在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并发掘更具潜力的新民乐团体。众多活跃在英国其它城市的音乐爱好者纷纷报名并崭露头角,笙、阮、柳琴、三弦、唢呐等器乐逐渐加入到乐团的表演中,同时也为更多的在英国有着传承华乐梦想的音乐者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的民族音乐人在英国的生活并不十分如意,他们缺少正规的舞台、专业的音乐指导和有号召力的社会团体,这使得他们的民乐传承之路变得步履维艰。英国中华民乐团正是参考了这些因素后大胆革新,凭借乐团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社会关系,不仅仅为更多的民族音乐家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生存条件,更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四)英国伦敦SOAS东方研究学院

伦敦大学内的SOAS东方研究学院(下面均简称SOAS)是英国唯一一所为世界各国学子提供学习亚洲、非洲以及中东不同国家文化机会的高等学府。SOAS坐落于英国著名的中心城市,有着吸取各国音乐文化精华的便利条件和深厚背景。学院的图书馆建成于1973年并很快投入使用,馆中图书、电子、音像的信息资源量近乎150万之大。SOAS还有最集中最专业和最资深的学术工作者和教师团队,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校地位不断提升。其中音乐系和中国文化文学系当属最有名也是最热门的两大专业。学院设有单独的音乐本科学士学位和与其它专业相结合的音乐学位。硕士学位的专业有世界民族音乐、器乐表演、音乐发展和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博士学位则为音乐学术性研究。中国文化文学系分为纯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学文化学习两个方向。开设的课程有语言学、中国前近代/当代文学、原始语言学、文学理论知识和中国文化学。很多学生选择学习中国文化和音乐两个专业,这样不仅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华文化知识,又能与中国众多古老乐器相结合,从多角度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正是由于SOAS独具创新的办学风格以及传播中国及欧洲以外的世界各国文化的教学理念,在2009年被授予英国女王年度大奖。

(五)和谐中国乐团

和谐中国乐团是一个混合音乐色彩极其浓郁的团体。西方古典元素、苏格兰民间乡村元素的融入,搭配中国传统的锣、镲的伴奏,衬托出竹笛、筝、扬琴等主旋律的清澈,但最富有代表性的还是人声与器乐的完美结合。乐团拥有一名中国独唱演员,还有苏格兰著名作曲家艾迪·麦奎尔(EddieMcGuire)的倾情加盟,将山歌、民歌、戏曲、爵士等歌曲结合中国和英国本土的乐器(风笛和提琴等)进行重新编曲配器,加上女高音歌唱家的完美演绎和男低音的配唱,使他们的作品显得是那么的浑然天成,丝毫听不出任何加工过的痕迹,这也是此乐团最大的优势和特色。乐团还受邀参加过北爱尔兰华商总会新年音乐会、爱丁堡艺术节等一些商业和慈善演出。近年来乐团有计划想更多地融入中国民俗的元素,如少数民族的舞蹈、原生态风格的歌曲等,以丰富其表演的形式和种类。更想独辟蹊径与英国交响乐团合作,共同开辟中国新民乐发展的新道路。

三、中国华乐在英国传承的艺术价值及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

人类对音乐的欣赏和享受是其精神需要的体现,更是人类审美情趣提高的表现。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历史悠久且流传至今,广泛地受到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忘记我们中华民族那些古老的声音,“高山流水觅知音”这样的情境在当今这个电子信息化的时代更是早已不复存在。又有多少民族音乐的研究者能像劳伦斯·毕铿一样的痴迷、钻研?中华民族音乐需要的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而并非只能“躺”在千年的古书中任人“观赏”。

中华乐团、琴社在英国的出现让我们再次燃起了振兴国乐的信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音乐无穷的艺术价值和魅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还未在大学或学院开设专业性的中国民乐课程,还有大量的古代曲谱等待我们去翻译复原等。这种种问题都等待着我们新一代民族音乐的传承者去解决。

我们多么渴望用犹如天籁的乐音来洗礼心灵,仿佛所有的喧嚣都已离去,让人流连忘返于高山、流水间而“沉醉不知归路……”中华文化的精神正指引着我们共同来实现这美好的愿望。

[1]藤井知昭等编著.民族音乐概论[M].东京:东京书籍,1992:15.

[2]劳伦斯·毕铿. 《来自唐朝的音乐》第1~4卷,序言及介绍.

[3]谢秀敏.漫谈《外国民族音乐》教学[J].大众文艺,2010(21).

J60

A

猜你喜欢
乐团民族音乐英国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英国的环保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滚烫的交响灵魂
英国圣诞节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