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态下展示新作为
—— 长沙市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探索实践

2017-01-24 11:23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长沙常态经济

易 炼 红

在新常态下展示新作为
—— 长沙市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探索实践

易 炼 红

新常态是由世界经济长周期与我国发展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围绕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判断,长沙市委深入学习和研究长沙市情与发展特点,遵循经济规律,找准定位,坚持发展定力,注重营造干事创业氛围,适时调整干部考核体系,促进实现治理现代化。

新常态;经济规律;干事创业;治理现代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判断。长沙作为省会城市,近两年我们努力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上顺势而为、奋发作为,既树立自信心,又保持平常心,更强化进取心,以干在实处的坚定行动,迈出了走在前列的坚实步伐。

一、正确认识新常态,注重在遵循经济规律上保持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论断,长沙市委积极组织了深入学习、分析和研究,深感这一“大逻辑”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和客观性,必须辩证看待、准确把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新常态的认识和判断上。

一是认识到新常态既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也是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新常态是由我国发展内部结构矛盾和国际经济宏观环境所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长沙的经济工作必须全面、深度地转到新常态的轨道上来,按新常态的规律办事。新常态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渐进发展过程,要求我们因势而谋、顺势而动、乘势而进。

二是理解到新常态既有深刻变革的一面,也有持之以恒的一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有其鲜明特点,必然带来一系列变革。从我国看不变的是,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三是感悟到新常态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不可多得的机遇。新常态,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大量过去不曾遇到的难题和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会接踵而至,甚至相互交织;产业的升级、结构的调整、模式的创新、风险的暴露等都将进一步加速。但就长沙而言,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区位优势在不断显现,特别是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正处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在增强忧患意识的同时,深感要更加敏锐地捕捉和创造机遇,务实地抢抓和用好机遇。

结合长沙的市情和发展阶段分析,认为作为一个7300多万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仍然大有发展空间和潜力。为此,我们在三个方面统一思想、始终坚持定力。

一是正确看待新常态,放下“速度情结”,坚持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摆在中心位置,腾出更多精力和空间来转方式、调结构。要抓牢“第一要务”,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更好统筹转方式同稳增长的关系,确保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为此,我们主动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调到9%左右的合理区间,既确保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又为调结构、转方式留有余地。

二是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结构要优化,关键要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这是新常态下抓经济工作的一个基本着力点。长沙服务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比偏低,在工业经济结构中工程机械产业多年来“一业独大”,加快构建符合自身优势、契合发展趋势、适合市场走势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是当务之急。我们把“补短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动方向,把强工业、加快培育“多点支撑”产业格局作为努力方向。但结构调整既要“喜新”也不能“厌旧”,既要增量“高级”也要存量“升级”,在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注重抓工程机械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动力要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和扩大消费。长沙作为发展中的地区和成长中的城市,交通、水利、管网、信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仍有较大欠账,开放型经济刚过100亿美元,投资和开放仍大有需求,必须注意把握动力转换的节奏。为此,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注重统筹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保项目、民生改善项目,以项目建设稳投资、稳增长、稳就业。

基于以上对新常态的认识,我们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找准长沙定位,坚持发展定力。按照中央的稳中求进总基调,结合长沙实际进行细化实化具体化,连续三年坚持“稳住”、“进好”、“调优”的发展目标不变,不断赋予新的内涵。“稳住”就是突出稳投资、稳供需、稳就业相统筹,保持增长中高速,增创发展新优势;“进好”就是在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综合吸纳力、自主创新力、开放带动力、项目支撑力;“调优”就是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成本、优治理等组合拳,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城乡品质和环境质量。

二、积极引领新常态,注重在浓厚干事创业氛围上持续用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新常态下,干部必须有好状态,以改革创新精神和“三严三实”要求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为转型创新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在调优指挥棒中引领新常态。政绩观影响发展观。近年来,我们把握新常态的新要求,以政绩考核“指挥棒”的调整来引导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握准“指挥棒”,形成转型发展的高度自觉。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和转型发展规律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实行精准化、差异化、常态化考核。在考核干部政绩中,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当前又看长远,既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又看推动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好转的成效,更加重视发展质量、民生改善、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实绩。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效应,对干出实绩的干部加以重用,破除以生产总值论英雄的“紧箍咒”,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推进转型创新发展。近两年,市委调整提拔干部1200多人,71%为奋战在转型创新发展一线的干部。

在激发精气神中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转型的“阵痛”、换挡的“波动”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长沙面临与全国省会城市在发展上的激烈竞争,可以说是“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我们始终强调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发展,坚持以打攻坚战的方式引领发展新常态,让各级干部在攻坚克难的实践中提振精气神。近年来,部署开展拆违控违、项目建设、严城管、环境治理等多场攻坚战,引导全市干部比作风、赛作为,大力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特别是在“史上最大规模拆违控违行动”中,把抓发展与抓党建结合起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既发挥了“带头拆”、“公平拆”的示范引领作用,又经受了“依法拆”、“和谐拆”的群众工作洗礼,8个多月拆除违建近1500万平方米,展示了打攻坚战、啃硬骨头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交出了践行“三严三实”的优异答卷。

在坚定抓落实中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推进长沙转型创新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一个“干”字上。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不能落实就是虚招。近年来,我们把抓落实摆在讲政治、守规矩、敢担当、有能力、善作为的高度,以想干凝聚力量、以敢干展示气魄、以会干增强本领,努力干出长沙转型创新发展的新气象新局面。践行“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强化正导向、正激励。按照“好干部”标准,明确了“六用六不用”的选人用人原则,重用实干者、有为者和“狮子型”干部。在治理“三超两乱”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腾出岗位资源选拔任用干在一线、干出实绩的干部。实行“有错无为皆问责,不换状态就换人”。市委大力践行“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作风在一线锤炼”的“一线工作法”。制定并实施问责机制,明确了13种“有错无为”的问责情形,7种“不换状态就换人”的问责情形,让不作为者失去“市场”。力行“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既强调“功成不必在我”,注重城市建设抓地下管廊、抓背街小巷,注重产业发展看长远效应,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又追求“建功必须有我”,不为困难所惧、不为风险所惑,做到敢于担当、善于成事。

在治理现代化中引领新常态。新常态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坚持法治、德治并举,推动治理体系、治理模式创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推长沙发展。突出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法治理念创新指导“政府法制工作规范化创新”,首获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奖”。在制度层面,先后出台了《长沙市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暂行办法》《长沙市行政复议听证程序规定》等60多项制度,率先制定了《立法听证操作指南》,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立法听证工作操作程序。在发展当中,推进政府合同审查管理方式创新、重大涉法事务处理方式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创新、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机制创新、重大行政决策法律审查创新,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突出以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形成“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道)、四级服务网络(市、区、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体系,夯实了城市共治的机制保障,城市的清洁度、清爽度和宜居宜业宜游指数大幅提升。长沙近两年引进投资过50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21个,与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息息相关。

(本文作者: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江生亮

猜你喜欢
长沙常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长沙之旅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我眼中的长沙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努力推进青少年普法教育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