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思维

2017-01-24 23:34欧庭宇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特色

欧庭宇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思维

欧庭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尤其是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彰显其科学性与真理性。具体来讲,辩证思维是对治国理政实践中的本质与规律的把握,历史思维是对治国理政实践中的逻辑与必然的揭示,底线思维是对治国理政实践中的风险与挑战的应对,战略思维是对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全局与长远的掌控,创新思维是对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变革与发展的推动。这些思维内在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完整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既深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又是解决治国理政实践中所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的方法。

治国理政;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尤其是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彰显其科学性与真理性。这些思维方式内在统一、彼此贯通,构成了全面的、科学的实践指导方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体现,又是解决治国理政实践中所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的方法。

一、辩证思维:把握治国理政实践中的本质与规律

辩证思维意味着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矛盾关系,特别是要牵住事物的“牛鼻子”。对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不能只看到事物同一性而忽视对立性,也不能只看到对立性而否定同一性。把握事物的矛盾关系问题,需要以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本质与规律。辩证思维方式是习近平总书记谋划工作最常用的方法,这包括了划分事物两个方面看问题的“两点论”、注重事物关键因素的“重点论”及立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一)运用辩证思维,剖析中国梦如何实现的一些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目标是实现中国梦。他通过把握三大历史发展规律与人的主动能动性、历史必然性与道义正向性之间的辩证关联来剖析中国梦。一方面,用辩证思维找准了提出中国梦的最佳时机。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实现中国梦,历史看,它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现实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未来看,这个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因而,实现中国梦既具有历史必然性,也具有价值合理性。另一方面,用辩证思维深化了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表述,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与目标追求,每个公民为中国梦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在实现个人梦,中华民族为整个人类繁荣与发展而努力的真诚意愿。理解民族复兴的内涵有了进一步提高,“中国梦”作为治国理政实践的宏伟蓝图,不仅它的科学内涵、价值追求、实现途径和世界意义体现了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和世界梦,而且表明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辩证统一、民族梦与个人梦的辩证统一。

(二)借助辩证思维,解决了“四个全面”内部之间的关系协调难题。“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顶层设计,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四个全面”所突显的辩证思维。从整体层面讲,“四个全面”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既要从整体把握大局利益,又要从问题症结牵住主要矛盾。从“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讲,第一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的战略目标,其他三个全面则是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的战略举措,无论是体现战略目标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作为战略举措的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都将服务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治国理政这一伟大实践。

(三)运用辩证思维,来解决国际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冲突问题。当今世界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图景展现在中西之争、“左”右之争。很多时候,依靠直觉方式、经验主义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往往就会抛弃辩证思维,这就意味着一旦利益发生着冲突,特别容易造成观点片面与偏激,最终局势也就变得十分混乱。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各种复杂多样的国际问题,无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方法来澄清各种事实、化解各种风险。他多次强调一切都必须入手中国国情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既避免了彼此差异所导致极端的处理方式,又澄清了世界各国缺少交流而存在的各种迷雾。在中国的主流价值观领域,习近平总书记依旧运用辩证思维积极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不但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对自身有用的世界优秀文化,而且提出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价值引领。

二、历史思维:揭示治国理政实践中的逻辑与必然

历史思维是通过把特定的事物置放在它所隶属于的特定历史时期,高度重视事物发展的整个必然性与逻辑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思维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与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出了历史是人类所共有的宝贵财富,必须注重历史经验、历史智慧与历史规律的把握。历史思维是他分析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论武器,也是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治国理政合理性问题的有力证据。

(一)运用历史思维,解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合法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形成的治国理政思想的最大主题,是如何处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轨迹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一致,是从一开始就根植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人民一直以来的意愿、跟上时代进步步伐的科学社会主义。进一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历史逻辑,这就充分展现了历史思维的重要性,必须置于中国历史发展轨道上,方能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层面的必然性与合理性问题。

(二)运用历史思维论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性高度。治国理政实践最终的历史性目标是最终实现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对于今天需要得到深层次治理的中国,必须要提升我们对历史与传统层面的认识水平,进而抓紧对中国以往朝代的历史文化与智慧积极挖掘与利用。“具体而言,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又如,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作为自上而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结合我们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情况,做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

三、底线思维:应对治国理政实践中的风险与挑战

底线思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意味着我们事先考虑事物的底线问题,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的努力,方能获得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党中央始终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积极地去预测未来世界的一些潜在挑战与艰险,进而对面临挑战与风险的情况深入分析与科学研判。

(一)党中央所提出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底线思维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党在党风廉政建设还不是很“硬”。唯有在党内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建立一支作风优良的党员队伍,方能真正锻造好“铁一般的本领”。由此可见,使我们自身本领更加强大是首要条件,这要求必须克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种危险”。倘若不能彻底消除这些危险或者没有足够能力应对挑战,那就会最终影响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甚至党的说服力和公信力。其中,针对当前面临“精神懈怠”危险的问题,党中央给出了明确指示,把思想建党摆在党建的突出位置,加强全党的思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从根本上为全党同志开出“补钙”的药方,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针对当前阶段所存在的“能力不足”危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每个党员同志的真实本领,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强弱不仅仅关乎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且关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的前途命运。进一步说,要做一个合格党员、优秀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2]

(二)底线思维是积极应对具有历史性特点的重大任务的利器。苏联解体的教训归根结底莫过于布尔什维克党缺乏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不难看出一个国家如果缺乏问题意识无疑是潜在风险的灾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十分突出,但是不能忽略经济运行之外的风险随之增大的边际变化。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消除其制约因素,激活其内生动力,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针对中国的国际话语地位和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尤其是主流价值观的凝聚作用,“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3]应对我国主流文化所遭遇的严峻挑战。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落实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4]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针对党规与法规的问题,党中央明确指出党规的内容必须比法规更严格,这也再次体现我们党对底线思维方式的高度重视。“随着党中央出台《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从严治党跟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管党治党把法治国家、政府、社会的建设标准作为党建要求,保证党内政治生活不能逾越宪法与法律的红线”。[5]

四、战略思维:掌控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全局与长远

“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治国理政实践的顶层设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瞻远瞩的伟大智慧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我国“走什么路”问题、“四个全面”战略问题及“两个大局”(国内和国外)问题,进一步指明了遵循方向和科学方法。

(一)运用战略思维,指出了治国理政实践中“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7]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治国理政的主线主题,既强调“不忘初心”,回归社会主义的本质,又阐释“中国特色”,自信于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及民族特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消除改旗易帜的邪念,抵制走封闭僵化之路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要立足当代的实践,不断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唱响时代的主旋律,传播文化自信的正能量,又要立足本国实际情况,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打造立于“中国立场”且善于“世界表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二)运用战略思维,齐心协力协调“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党中央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把握以及适应全国各族人民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谋划战略布局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与确立过程来看,每一次的提出都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要求,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情况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鲜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特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出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当代中国现实情况及中国发展过程所面临的瓶颈与挑战,既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现实情况的特殊性的统一,又保持吸收先进经验的开放性与自强不息的创新性的统一。

(三)运用战略思维,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当今世界,中国的进步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组成的“全球命运共同体”。综观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凡是依靠自身武力侵略他国人民来发展自己的例子都是失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治国理政实践坚持“两个大局”的统筹,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道路,最终的目的是与世界各国实现共赢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世界人民共享先进成果和贡献美好社会的“中国方案”,世界为中国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发展注入新的机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姿态与新思想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也是对自身发展的自觉自信的选择,携手世界各国互通互动,“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8]

五、创新思维:推动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变革与发展

创新思维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以独特的视角去剖析事物的整体与局部、普遍性与特殊性,并且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调整事物的结构,不断专注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从而实现改造世界的突破性进展。研习治国理政的发展历程,集中体现了创新思维对于伟大目标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党的建设和适应经济新常态。

(一)运用创新思维,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其一,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改革创新,一方面广泛开展“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等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制度建设方面,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的审议制度条例,坚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操作程序。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互贯通,为有贪必肃清、有腐必反的党建工作提供了实效性方案。其二,“四个意识”突出领导核心与党的建设关系。“政治意识是根本,确保方向和立场正确坚定;大局意识是基础,确保局部和整体协调一致;核心意识是关键,确保全党集中统一;看齐意识是保证,确保队伍整齐有力”。[9]其中,核心意识要求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确保了其他“三个意识”的切实增强,相比以往党建理论有了进一步改革创新的变化。如果说前面“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结合”和“四个意识”是理论创新,那么使党的建设迈出坚定步伐则是实践创新。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跟选人用人有着密切关系,选什么人就意味着干部作风甚至党风的风向标,从中央到地方广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其中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整改落实的重要任务。党中央通过引领党内树立“打铁还需自身硬”作风形象,构建科学有效的“三不”机制,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违反党规的行为,约束和监督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的遵循,强化监督环节确保反腐的全覆盖、无死角。

(二)运用创新思维,思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10]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面向未来、立足全局的思维高度,鼓励与支持科技各项创新,为科研机构与高校适度减负,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为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与条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推进理论、文化、科技、制度等多方面创新,通过创新使党和国家的一切事务井然有序,为全社会提供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全球范围看,如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难得的重大机遇,我们“通过财税、金融、投资、竞争、贸易、就业等领域的结构改革,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结合”,[11]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1]陶文昭.治国理政的历史思维[J].科学社会主义,2015(3):7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76.

[3]周亚东.底线思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之一[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2):25.

[4]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9.

[5] 欧庭宇.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J].济宁学院学报,2017(1):6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73.

[7]王建峰.行进在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2-05(A02).

[8]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谈开放[N].人民日报,2016-03-03(13).

[9]石仲泉.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在创新中发展[N].人民日报,2017-06-28(7).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6.

[11]习近平.推动创新发展 实现联动增长——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N].人民日报,2014-11-16(1).

(责任编辑 胡爱敏)

欧庭宇,四川文化传媒学院讲师,硕士(邮政编码 611743)

D2-0

A

1672-6359(2017)05-0038-05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四川革命老区精神与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XBYJC1317)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特色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신시대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