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与文明融合:从亚洲和中东视角看到的因果联系

2017-01-24 01:56MoneefR.Zou’bi
中国科技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明科学语言

Moneef R.Zoubi

科学教育这个主题在国际范围内都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杂志一直在谈论,科学教育在21世纪该怎么做?要培养21世纪的科学家,科学教育非常重要。科学不光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同时还要解决一些通用的,或者说是全球的知识问题。

我今天的演讲会涉及一些关键词,包括文明、科学及科学的目标、科学的语言、造纸术的丝绸之路、唐朝和阿拔斯王朝、文明的融合、李约瑟之问,以及在中东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相关问题等。

“一带一路”倡议的英文缩写是0B0R(One Belt One Road),在阿拉伯0B0R的意思是跨越国界,也可以理解成文明这个词。中国、伊斯兰世界、欧洲、非洲还有大洋洲等,世界由这些部分组成,由这些文明组成。LeeYeeChong博士希望能通过科学技术和科学教育把这些文明联合起来、融合起来,但大家也许并不都能理解他的愿景。亨廷顿在1993年写了一本书,讲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世界秩序的重建问题。对于文明的融合他并不是那么乐观,他认为世界的和平和繁荣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但也有学者认为各个文明应该团结起来。

接下来有关科学。科学是基于实证的,这是科学的价值所在。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要得到其他人的验证,这是我们需要理解并且转达给学生的。还有一个重点,科学是要追求卓越,不论从事科学的是什么人,年龄、种族、宗教、性别或者说国籍都不重要,科学是大家共同的学科、共同的工具。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1996年就提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应该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开展科学探究所必须的能力和对于科学探究的理解。这些能力包括发现并且提出问题,设计和调查,分析数据和证据,使用模型并解释,以及与他人交流研究成果。对于科学探究的理解包括了解科学家如何开展工作以及和科学本质相关的那些概念。

下一个关键词是文明的融合。为么我们需要文明的融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于2015年正式通过,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17个全球目标和169个分目标(见图1),涉及了全球发展的各项问题。而这体现出了一种文化,就是“让我们播种和平”,也是让我们团结起来的因素,要求我们来共同解决问题。

再看一下科学的语言以及对比一下几个世纪前科学的语言。这幅图(图2)是现在的孩子甚至是成人用来学习语言的字母表。比如说学习A时用apple(苹果),B是Bluetooth(蓝牙),T是Twitter(推特)。我们要接受并且学习这些语言,如果要和孩子沟通,就要学会这些新语言。

然而科学语言的呈现形式,是世界性的语言。这幅图(图3)是古代译成中文的《可兰经》,这是几个世纪前世界的语言,当时阿拉伯是科学语言的中心,很多科学起源于中东地区。

再以造纸术的例子来了解科技的传播。大约在公元762年,造纸术从东方传到西方,到达了埃及、巴比伦、摩洛哥,然后到了西班牙。西班牙是科学传播的重要通道,在11世纪科技从伊斯兰世界传到了欧洲,当然,还有其他通道让知识传播到欧洲,实现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以及在此基础上科技的发展。后来造纸术传播到了法国南部,以及欧洲所有地区,并且取代了当地的羊皮纸。

公元780年,巴格达城的建造者成立了科学研究院,任何国家、任何语言、任何宗教信仰的科学人士都可以云集在科学研究院。巴格达的图书馆重新整修之后成为了学习中心,也成为了高等教育学府,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在这里人们不仅进行教学活动,还有论坛,人们共同讨论科学问题。

接下来我谈谈唐朝时期,中东和中国之间的互动。阿拔斯王朝和唐朝都是帝国,两者可以说同时享受到了经济上的繁荣。当时的唐朝经济高度发达,商业活动非常频繁,在亚欧大陆有不少商业活动,丝绸之路也处在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还有西亚地区人员、货物和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唐朝文明持续了大概有300多年,这段时间科技也进入了鼎盛时期。除了造纸术,其他一些重要发明也在此时期传播出去。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丝绸、瓷器等产品都进入欧洲。唐朝的瓷器在埃及和土耳其都有发现,在中东地区特别受欢迎。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与印度、波斯湾,还有东南亚国家联结在一起。在唐朝,中国城市有许多来自于亚洲各地的商旅,在中国不少城市中都可以看到一些外国人构成的特区。特别是在广东地区,曾经有一度外国人人数达到了20万,有不少都是来自于阿拉伯和波斯湾地区的。

我们再次回到造纸技术,造纸技术传播过程其实也进一步推动了知识的传播、科学技术的传播,可以说这是科技知识南北大互通的一个时代。

再快进到1420年,这个时期伊斯兰的科技黄金时代已经辉煌不再。但尽管如此,中国、印度和穆斯林三大文明之间,还有着很好的互动。

再跟大家探讨一下文明的融合。我们已经描述了科学进入到欧洲的具体通路,這其实也是很多科学史专家非常看重的一个话题。科学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化的思维,而且通过交流,加强了文明之间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当时中国、印度和伊斯兰世界之间有很多知识的共享,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加强了科学创新活动,首先是语言方面的沟通,后来是一系列科学运动。

大学的创立在欧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欧洲人能够进一步借鉴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科学。在大学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者充分抓住了科学的优势,把大学打造成了科学的灯塔。在欧洲,这种学术研究机构之所以建立,主要就是因为当时学者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表达自己通过科学来认识世界的诉求。

知识的传播,开始是从东方传到西方,后来又从南方传到北方。文艺复兴其实是多重方面的,第一个是12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这一轮的推动因素是对于古代知识的再次学习,对于伊斯兰世界知识的借鉴。14世纪,出现了关于文化文艺方面的新一轮运动。15世纪晚期,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是对古代艺术、建筑、雕塑和文学的再发现。16和17世纪,科学理念方面出现了变化,这个时代出现了哥白尼和伽利略,并且出现了新一轮科学时代的文艺创新。哥白尼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他首先提出了日心说,他也因此被处以死刑,为科学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通过自我牺牲,科学研究才逐渐在机构当中得到制度性的保护。

1492年,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世界的重心从旧世界向西部开始转移。当年阿拉伯、穆斯林从西班牙撤出,在此之前他们在西班牙存在了8个世纪之久。正是因为当时这段穆斯林的统治,大概有200年左右时间,科学知识从南部传播到了北部。

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欧洲兴起,而不是在其他地区兴起呢?没有在印度、中国,也没有在伊斯兰世界兴起?对于这一李约瑟之问,我想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因为科学知识是渐进式的、积累式的,是在不同文明之间传播的,所以可能的革命是注定会发生的,只不过是时间和地点的问题。在此我想引用ArunBala的观点,即传统文明(中国、阿拉伯和印度)应该得到褒奖,为它们的发现对于现代科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知识应该是全球性的、普世性的,这也和探究式科学教育非常相关,我认为探究式教育不应该是针对某一种文化、某一个语言或者某一个国家,应该具有普世性。科学教育是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科学进一步推动了和平,我们应该作为科学的倡导者,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阿拉伯世界,因为科学文化非常重要,科学给我们带来了繁荣。科学不只是学术角度的活动,不是科学家在象牙塔中开展的活动,应该通过科学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商品,从而进一步创造财富,更好地帮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现在的伊斯兰世界的科学教育有很多问题,首先就是神学,神学家和科学家之间存在着不同观点,尤其对于一些文本的科学解读方面。另外,在科学素养方面有问题而不是在技术素养方面。奧斯曼帝国的很多技术贡献对于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依然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医药、建筑,还有军械技术方面,或者说在战争技术方面。因为在当时和很多帝国一样,奥斯曼帝国必须要和其他中东地区的主要力量开展非常激烈的竞争。我们还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说无知。最近我看到一个Youtube上的视频,一个年轻男人来自于某所大学,展示了一段视频,其中太阳和月亮是互相围绕运转的。当时我就想,这是认真的吗?因为这推翻了几百年以来大家对于天文学的认知。

还有就是“创新”一词还不是伊斯兰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常用词。这有可能是因为在私人和公共研发力量之间的比较弱的联系。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里,位列2014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最高的是马来西亚,排33位。接下来是阿联酋(36位),沙特阿拉伯(38位),卡塔尔(47位)和土耳其(54位)。在很多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决策者对于科学的不重视,是这些国家科技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科学院作为科学的强力支持者,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在法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在新兴经济体如巴西、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墨西哥也是这样。这些科学院也同样倡导探究式科学教育,他们通过3个层次的工作来推动公众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在社会中培养科学文化;推动学校科学教育;以及在大学推动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好多科学院为此都做出了努力,其中包括我所服务的伊斯蘭世界科学院的工作。

存在的问题还包括,研究者和教育者对于如何共同推进科学教育或探究式科学教育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政府教育部门在重新设计课程方面能力不足,相关工作常常受到质疑;还有目前学校学生、教师、家长过于热衷于分数,重视记忆,而不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

我们要面向未来。科学教育的研究者需要有关领导力的培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成绩,不仅要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关键是研究者和教师的一些理念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学生需要认识到科学的重点是批判精神,是分析。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授有关科学本质的学习材料中,需要包含有关科学社会问题的内容。而且,培养科学素养需要开发出新的评测工具,这是教师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要把科学教育融入于人文教育之中,仅凭科学教师无法完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一个新的课程,能够协调人文、历史/社会研究以及科学的教学工作。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推动探究式科学教育改革。

我觉得推动探究式科学教育,需要培养出公众的科学文化,能搞清楚各种事件是关于信仰的,还是关于科学的。教师是重中之重,女性教师非常重要。因为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孩子们的老师尤其是小学教师都是女性。所以我们要培训好年轻的女性教师,让她们来实现探究式科学教育。还有就是要多进行课外的活动。我经常会提到一个例子,我的一个同事,曾经也是我国的教育部长,他介绍了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上街去商店里看一看那些手工艺者、商人和技工们,看他们是如何工作的。不管是屠夫、理发师,还是漆匠,

他们是如何做实践性工作的,如何跨越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壑。

总之,不管是中国、南美、北美,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人类需要科学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猜你喜欢
文明科学语言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我有我语言
科学拔牙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