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支持的云南民族文化传承实践与发展问题探讨

2017-01-25 01:40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云南文化遗产

谢 敏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8)

信息产业支持的云南民族文化传承实践与发展问题探讨

谢 敏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8)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交融的文化大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已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化战略主题。信息技术在当代背景下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递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是民族文化发展、传承中不可逆转的事实。

信息产业;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尤其是信息化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推进,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结构和生活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再加上因社会文化的变迁,声光传播媒体等所提供的新颖节目对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功能的取代及大批青年外出谋生,学校中母语教育的长期严重缺失等原因,导致了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失落与荒芜,尤其是云南各少数民族珍贵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技艺仅由极少数人掌握,且有“口传心授、活体传承”的特点,口传文化的传承更是面临着断裂和凋零的危险。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使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严重破坏,但也带来了保护和传播的机遇。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当社会逐渐被信息技术所渗透,具备信息化特质时,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获得新的生长机理?当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到所谓信息化阶段时,信息形式如何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如何通过这种融合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寻找到一条适应之道?

一、民族文化保护中的信息化建设思路

目前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口传文化的研究中,学科分界比较明显。一部分偏重于如何利用技术去实现单纯的数字化保护模式,如有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为例,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实现;还有的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角度,提出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模式对其进行保护策略。另一部分,偏重于从语言学、语义学的角度去分析口传文化的口头表达程式。当前,虽然信息化与民族文化保护已经受到学界的重视,但至今尚未见有研究从民族文化产业的学理角度去提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妥当地保护和继续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方法。

随着经济现代化和消费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事实上正面临一场严重的文化危机,亦在渐渐丧失“生于斯、长于斯”的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传统生活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如果不及时抢救和保护,这些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将面临消失的危险;另一方面,青少年儿童在当代数码文化的熏陶之下,显现出了空虚的精神家园。在此,我们主张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将云南各民族中适宜进行生产性保护与发展的民族传统文化事项,整理、提炼出来,走一条适宜、合理、有力、有利的产业化之路,使云南各族文化遗产信息能够更好地保存、传播与发展。以此为基础,设计和总结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的技术方法,分析目前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项目存在的观念、规划、技术、内容、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把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建设有效融入民族地区日常生活场景之中,适宜于重塑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制度、观念与行为的对策措施,其根本目标是思考如何应用时代大环境“数字化、信息化”要求,促进云南各民族聚居区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和谐文化、社会及经济的构建。

二、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化保护策略

(一)从理论层面

界定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内涵和价值定位,切合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实际,提出数字化路径,进行一定的理论建模。我们可以重点思考“数字化”与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的“本源”环境之关系,即明确数字化技术对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抢救和传播工作的适用边界,思考“数字化”是“民俗游”的宣传工具,还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手段,抑或是多个功能兼顾?思考如何避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数码世界受到“文化单极化”的挤压。

(二)从实践操作层面

结合最前沿的信息化技术,对云南各民族文化数字化过程中的技术实现、系统集成、科研创新和文化应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即:第一,以适宜信息化技术促进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主张在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和展示过程中,保持其要素、特色、价值的本真状态,避免其“数字化”后完全脱离各民族社会的“本源”;第二,云南各民族文化的“数字化”,既是各民族“非遗”的数字记录、复原、仿真、虚拟等数字化信息处理过程,亦是各民族文化基于信息时代网络人群的传播。因此,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信息化保护行动,理当融入云南各民族聚居区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中,通过以信息化技术为平台的民族文化新形式来影响民族中的个体,从而彰显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独特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三、民族文化信息化与产业化保护实施路径

“信息产业”的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利用的过程及功能,能够阐释与满足各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中文化持有者与参与者的实际文化需求。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组织专门机构利用数字化技术来保护和展示自身民族文化遗产,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合理、有力、有利的产业化营销与传播。成功案例有国际敦煌项目、卢浮宫数字化项目、数字化米开朗基罗计划等,可为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和传播所借鉴。因此,借用数字记录、存储、传送、呈现、虚拟、复原等信息技术可使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产生时空、信息宽度和深度等极大变化。基于对这些项目的研究、探索及云南实际,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助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及产业化发展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信息化语境下进一步探索地方高校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化保护是基于当前民族文化面临着流失和消亡的现实,通过对民族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三维数字等进行数字化保存实现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研究的方式。高校可根据业已存在的云南民族“非遗” 数字化项目的不同类型,提出数字技术介入保护和传播的方案。譬如,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一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评价体系,提出适合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少数民族文化大规模的数字化保护、开发、利用提供系统性技术平台。如在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民族服饰、民族音乐、舞蹈、民族手工艺、宗教文化等民族文化的资源分布、历史及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记录方法、多媒体技术、数字复原技术、数字再现技术和数字集成技术等技术手段建成民族文化数字化虚拟仿真模块。

(二)打造以信息产业为载体的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舞台剧

民族歌舞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各民族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民族文化中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观念信仰、伦理道德等内涵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服饰等物质文化载体外化而出。数字舞台剧是民族艺术实践在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舞台剧是借助现代数字化技术平台,对民族文化进行重构、展示和再创作开发,而且也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来生产、演出和销售与剧目有关的音像制品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可以说,它为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新的艺术载体。

(三)善用信息化技术,发挥教育作用

传承、弘扬云南各民族文化,进而传承、调整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民族教育亦是这一背景下民族文化适应与融入全球化的重要议题。由于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相互促进,民族地区的成员也越来越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如“云南土风计划·文化传承示范村”项目,在强调文化“本源”地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借助影像数字技术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抢救式” 的保存。因此,通过善用信息化数字技术,唤起个体的民族文化自觉性和民族文化意识,从而发挥教育积极、正面的作用;通过唤起民族成员对自身传统文化进行认识、传承与发展,使其能够在本民族新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合理地传承和继续下去,并以此唤起本民族广大群众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与荣誉感,自觉地参与到保护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事业中来。

四、结语

数字化的保护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借助现代数字化技术平台和手段,对民族文化进行必要修复、储存、重构等是时代对国家文化建设的要求。云南各民族文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建构,为新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持。民族技术文化保护传承的优势,拓展了云南各民族文化变迁向度,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获得新的生长机理。

[1]赵晓红,丘淑芳.云南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与发展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29).

[2]易怀斌.少数民族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

[3]李炎,王佳,陈芳.经济与文化互动――云南文化产业也持续发展的载体分析[J].经济研究,2005(5).

[4]张舒予.论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5]朱海英.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1).

G124

A

谢敏(1970-),女,汉族,重庆人,硕士,昆明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艺术。

本研究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信息产业支持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实践与问题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Y343)。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云南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与文化遗产相遇
云南邀您来“吸氧”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