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2017-01-25 02:00王永芹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

王永芹

(邯郸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3)

立德树人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王永芹

(邯郸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彻落实这一会议精神必须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内涵和要求,从时代化诠释、立体化构建、全员化育人、达到效果最优化几个方面发力。

立德树人;信仰教育;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总书记的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本质上讲,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是处理好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解决人们的深层次思想问题也即信仰问题。在我国,是办社会主义大学,这就决定了信仰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本质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立德树人首先意味着必须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校必须直面的时代命题

培养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面对日趋一体化的世界发展趋势,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素养高、专业知识强则是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政治保证。

世界文化相互交融、交锋要求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是人们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的统一体和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信仰不仅对人的思想意识具有牵引功能,而且对人的行为取向具有动力作用,是促使观念、理论、思想向实践转化的桥梁和中介。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都必然有其占主导地位的信仰体系,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汇集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融或交锋,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条件的催化作用下,中国社会的信仰空间已然不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所独占而呈现多样化趋势。建立在传统儒家文化上的传统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信仰,乃至对物质和金钱的"拜物教"纷至沓来,都在挤占马克思主义信仰原有的空间。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随着从同质的传统社会向异质的现代社会转型,我国社会各种信仰体系不断形成,日益多元多样化”,作为牵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指引,“急需主导性信仰教育的引导,以提供正确的'参照系',这是时代的要求。”[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高校也正在通过加快自身改革更好地承担为实现这一伟大"中国梦"提供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支撑的历史重任。中国梦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价值旨归,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凝聚着最广泛的民族共识,是共同理想功能的最优承载者。另一方面,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甚或共产主义的“梦”,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其实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其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承担的任务,又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毋庸讳言,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人的存在方式发生变革,也同样导致了普遍存在的人的迷茫和信仰的缺失。市场经济的实践活动把人们从对狭隘群体的习惯性依附和抽象的价值观念的盲从中解放出来,但同时也把人们卷入世俗化的生活之中;传统文化中理性的终极关怀在对物的逐求和依赖中受到消解。直接的呈现就是现代科学知识、思想观念与原有信仰内容之间相互矛盾,现实与理想之间相互冲突,既有的理想、信念随之崩塌,社会信仰危机因此而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也未能游离之外,而高校的课程设置、内容体系、教学手段等显然还不能较好弥补这一缺失,由此造成大学生不同形式地存在个人生命价值追寻中的迷惘。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

二、五个坚定: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落到实处,就要明确其内容,明晰其要求。作者以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和要求。

(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其科学性在于,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和根基深入剖析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规律性阐释,是一种最科学的方法。它对资本主义本性的深刻剖析,揭露了资本家无可掩饰的剥削秘密,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必然宣告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一种科学的结论。其科学性还在于这些理论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总观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种种社会矛盾,无不验证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和深刻洞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当做是自己的物质力量,同样,无产阶级也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是自己的精神武器。”[2]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真懂真信,使其融入到思想、思维中,成为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基本的方式和方法。与此同时,还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包含着不同层次的原理、思想和观点的博大精深的的理论体系,它与现实并非一一对应,也不可能对当下所有发生的社会实践都有最切恰的指导。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信仰马克思主义并非意味着我们要把它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观点都奉为圭臬,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开展各种社会实践。

(二)坚定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理想目标是赢得群众、养成信仰的重要武器。如前所述,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地吸收前人思想成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客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因而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最高理想和终极奋斗目标。在这个目标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很显然,这是代表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着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和诉求愿景的目标,是把真理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完美结合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是否太过遥远?换言之,人们将其作为当下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是否合宜?共产主义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的统一。我们无法精确预言实现共产主义的时间安排,但必须认识到当下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正是走向这一理想目标的切实步骤和扎实行动。毋庸讳言,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曲折,但最终能够重整行装,开拓新的道路,并自信地展示解决世界难题的中国答案,没有共产主义理想的领航,我们不可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

(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好的实践验证信仰,增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都是建立在我国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上的。世界在风云变幻中发展前进,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毋庸讳言,发展中我们也有挫折,有困惑,有困难,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还是妄自菲薄从西方理论中寻找答案?是用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方法去解决还是动辄从西方国家借鉴搬抄?这是区分自信和不自信的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把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作为关键一环,用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社会意识思想,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思想,讲述中国故事,形成中国答案,贡献中国力量。

(四)坚定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对共产党的信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具体的表现。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载体和政治载体,是这一信仰的社会现实和外部体现”[4]。这一论断告诉我们,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组织,是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载体,是人民群众追求共产主义理想道路上的引路人。人们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奉和追求自然也包含着人们对实现这一理想的正确道路和可靠引路人的依赖和信任。当今世界正进行着一场少有的深刻变局,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涉及领域之多、格局变动之大,都前所未有。当今中国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相互激荡、相互交织的世情与国情,都要求我们要坚信党的正确领导,坚信党的政治胆识、政治定力、政治智慧、执政能力和责任担当,这对保证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五)坚定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追求。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最深刻的表达。“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5]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这一使命具体化为每个共产党员的人生准则,凝练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成为全党的宗旨。可以说,是否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单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表征,也是一个人的政治信仰是否坚定与纯洁的标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无数中华儿女坚贞不渝地奉行这一根本宗旨,成为为人民解放和祖国振兴而前仆后继的巨大动力和精神保证,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升华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核心。当然,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也在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社会的事业也是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之间是根本一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这一前提下,每个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对象,通过分工和相互服务而实现共同的福利。

三、“实施四化”:高校信仰教育的路径选择

高校开展信仰教育既要遵从信仰的性质和特点,又要遵从高校的教育规律,还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作出时代化、民族化诠释。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崇高的,但只有与时代相契合,才会具有现实的引领力、解释力、现实力和生命力。与时代相契合关键在于用最具有时代气息的、接近当下社会现实的、易于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的话语体系来展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中国梦”就是最鲜明的表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百年梦’,有时间、有数字、有蓝图,相当具象化,能够激发每一个人的斗志,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凝聚各方的力量尤其是 80 后、90 后的年青人。”[6]中国梦凝结了当代中国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诉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此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要注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天人关系的理解以及人生终极意义等人文关怀,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民族文化融合提供了话语平台,使其更具民族文化特色和形式,更易接受和养成。总之,要保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树常青,必须使其时代化与民族化,不断地保持其生命力与吸引力。

第二,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协同的立体化信仰教育大格局。信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既有其内在的生成规律,同时也深受学校、社会和家庭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信仰教育还需要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合力,引导大学生正确信仰的生成。学校对大学生信仰教育责无旁贷,加强信仰教育就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千方百计锤炼一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人们的自觉精神追求,外化于自觉行动,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接受社会信息更加便捷通畅,受社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前所未有,这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团组织和各种媒体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创造和传播正能量,提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力。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基点,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信仰的形成影响至深,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保持同相同行,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理性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促进正确信仰的养成。

第三,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达成教育效果的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价值观和信仰养成的主渠道。因而,如何发挥好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是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政治责任意识。“理”要清,“论”更要明。“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要通过系统的讲授把这个“理” 讲清楚,讲正确。“论”是表达、求证,教师掌握“理”,更重要的是通过“论”让学生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理、在理,在论的过程中展示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限魅力。二是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其更加符合和贴近大学生思想教育特点。信仰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等,顺应青年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采取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展开。特别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把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四,把信仰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起来,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实现信仰教育的全员化。从信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来看,信仰教育是多元的,立体的。开展信仰教育会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如,理想道德、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生产生活、求学就业、交往交际、创新创业等等。可见,信仰教育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它必须融合与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信仰教育要和专业教育、知识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出来的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语)的合格人才,这不仅需要良好的思想素质,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因此,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渗透信仰、素养在实现自身价值和求职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追求转化为大学生刻苦学习的不竭动力。

[1]练庆伟.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复杂性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79-80.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294.

[4]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28.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7.

[6]王开莉.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梦关系的时间维度解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5).

(责任编辑:卫令海)

2016-12-25

王永芹(1971-),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G41

A

1672-1071(2017)01-0036-04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