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判之“欠债诬陷判”

2017-01-25 19:15余晓龙
关键词:于成龙臣子债务

古代名判之“欠债诬陷判”

本案是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龙任广西罗城县令时审理的一起案件。案件的起因还得从当事人双方(吕思义和陈敏生)的祖辈说起。明朝末年,吕思义的爷爷吕莘耕家境贫寒,同乡陈敏生的爷爷陈景山家庭富裕,吕莘耕向陈景山借了铜钱八十贯并一直未还。后来,陈景山资助抗清队伍,到清朝正式建立时,陈氏家族衰落,家庭一贫如洗。而吕莘耕则投靠了清朝,立有军功,拥有了百万家产。到了孙子辈,吕、陈两家的差距越来越大,陈敏生迫于生计,向吕思义索要当年两家的欠款。因吕思义拒不认账,陈敏生大骂吕思义不仁义。吕思义自觉受辱,内心也实在不想还钱,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考虑到陈敏生的祖辈曾资助抗清,陈敏生自己也与前朝队伍有所来往,于是吕思义便想据此诬陷陈敏生,告他结交江湖亡命之徒图谋不轨。这样一来,既可以治陈敏生的大罪,又免了自己的债务。陈敏生得知吕思义的阴谋后,先行告发吕思义欠债不还,而吕思义则反控陈敏生图谋不轨。

这样,该案就到了当时的县令于成龙手里。于成龙详细了解了案件的来龙去脉和具体情节,根据刑部答复意见,本着公允原则,最终判处诬告者吕思义叛逆罪,杖二百,流放三千里。吕思义所欠陈敏生的八十贯铜钱,从吕思义充公的家产中分出偿还。至此,一起欠债和诬陷相互交织的案件真相大白,违法者也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具体判文如下:

审得陈敏生呈控吕思义一案。本县研鞫数四,真相业已明白。此事吕思义实有不是:欠债不还,一罪也;图谋诬陷,二罪也。在吕思义意,以为欠债一事,尚在前朝,今国家已易大清,前朝所有之区区债事,何能再行索讨?自应销灭。在陈敏生意,欠债事虽在明代,而欠债者仍是吕姓之人物,不能因国家更易大清,即可置债事于不问。

查例载:顺治十一年,福建按察使曾详请总督移文刑部,询问前朝私人事务办法。据刑部复文,谓前代所有私人间一切纠葛,仍应执法审断,不能以事属前代,即可妄谓销灭,致细民吞声受害等语。宪谕煌煌,仰见大部公忠无私,洞悉民隐。本案吕莘耕欠陈景山钱八十千文,虽在前明万历二十二年,而契纸尚在,又经吕莘耕之孙吕思义承认属实,则欠债一事,当非虚伪。既非虚伪,遵照顺治十一年刑部复浙闽总督移文,吕思义即应如数偿出,不得有所借口而妄思狡赖。此欠债不还一事,吕思义实不能逃厥咎也。再从吕思义投牒攻讦陈敏生勾结江湖亡命图谋不轨言之;陈敏生之父陈应龙在前明时曾任桂林都尉,是明代之臣子,非国朝之庶民,其抗拒王师,矢志不屈,是正臣子所应为。吾大清定鼎后,于顺治九年,曾下谕奖恤明代殉难诸臣子,赐谥立传,以昭激劝。该民何得借此告讦,欲以朝廷所褒扬激赏者,转为诬陷扳害之资?不唯不忠不孝,抑亦无父无君。至陈敏生前在顺治二、三、四等三年,确曾随父从戎,服兵明代。然是时吾大清虽定鼎燕京,而桂林仍在明手,仍为大明之臣子,不得以叛逆论。桂林攻克,天下一统。陈敏生亦即归顺国朝,还至家乡,耕田自活。七年以来,并未稍有不法情事,致劳官厅督责。此次因向吕思义索偿不遂,稍加斥辱,即被借端诬陷,谓为叛逆。本县三搜其宅,五询其邻,均无实迹可得。而原告人吕思义亦改变其辞,游移莫定。谓为勾结亡命,所谓亡命者何人?谓为图为不轨,所谓不轨者又何据?本县五次查讯陈敏生邻人,均云七年以来,从未见有外来客民来村与陈敏生来往。陈敏生亦从不出外。搜查陈敏生家中,亦未发现有何种可疑之处。是吕思义之控陈敏生勾结亡命,图谋不轨,均属诬妄虚伪。不过以狡赖债款未遂,致被斥责,故老羞成怒,出此毒手。其心思之阴险,手腕之刻毒,实所罕有。本县审问至此,目眦欲裂。

须知,吾国家开基之正,得民之盛,夐绝千古,莫与伦比。吾皇上又以忠孝治国,仁厚抚民。凡前明臣子,甘心殉难守节者,无不予以褒荣。即今日隐逸山林、甘食夷齐之薇蕨而不愿出佐盛世者,亦不加以督责,一任其心之所安。顺治十二年三月,又特颁上谕,禁止人民借明代之事,为嫌挟攻讦。并重申其说:凡曾为明朝臣子者,自应有追念故国故君之思。人情之常,不足骇异。其愿归顺朝廷,裸将肤敏者,固为吾大清之赤子,即耻食周粟,隐逸山林者,亦不失为胜国之顽民。苟无狂悖情事,足以扰乱王章者,概不得妄事吹求。纶音天语,仁圣莫加。凡为大清臣民,或曾服官前代今亦为大清赤子者,应如何感激涕零!乃吕思义,妄言攻讦,借端诬陷,其居心之不可问,实为人类中所罕有。

按律:诬告人叛逆者,即以叛逆罪治之。姑念吕思义于大清入关时,首先归顺,转战两粤,持弓十年,应特予宽恩,免其一死。杖二百,流三千里;妻孥发配,家资入官。所欠陈敏生钱八十千,由公家在吕思义资产中分出,拨归完案。除详报抚臬宪外,此判。

该判词内容详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通篇体现了于成龙不枉不纵、客观公允的裁判思想。即使在今天读起来,我们仍然为于成龙的果敢裁判所折服,判词里面贯穿的很多思想和方法对今天的审判工作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首先,关于债务是否应当清偿的问题。债务是否应当清偿,首先要看债务是否真实存在。本案中,于成龙认定吕、陈两家债务存在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当时借钱的契约文书,该种证据是书面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二是吕莘耕的孙子吕思义承认借钱的事实,这属于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原告一方的书面证据加上被告的自认,可以认定两家之间存在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本案还存在一个特殊的情节,即吕、陈两家的债务关系是在明朝时形成的。对于该债务,在清朝是否还能主张要求偿还。对此,于成龙查阅了有关律令和刑部此前答复发现,根据规定,前代所发生的私人之间的一切纠葛,仍然应该依法处理。据此,根据查明的事实,依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应当判处吕思义偿还陈敏生所欠债务。

其次,关于吕思义控告能否成立的问题。吕思义控告陈敏生图谋不轨的主要说辞有二:一是陈氏家族曾资助抗清;二是陈敏生与前朝队伍有来往。本案中,于成龙没有因为自己是清朝官员就放弃了作为裁判官应有的客观、理性立场。他没有因为吕思义归顺清朝且立有军功而偏袒,也没有因为陈家的“不光彩”过往而片面归责,而是秉持一颗客观公正之心,审慎处理这样一起案件。同时,作为裁判官,于成龙没有听信单方说辞,而是十分注重证据对事实的证明作用。正是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才掌握了大量的证据,最终证明陈敏生并没有吕思义所说的图谋不轨,也就不存在犯叛逆罪的问题。相反,根据于成龙的调查分析,证明吕思义是为了逃避债务才对陈敏生进行诬陷,按照清朝律例,诬告他人叛逆的,以叛逆罪治之,吕思义最终被判叛逆罪。至此,真正的罪人受到了法律应有惩处,无辜的人也在法律之下得到了保护。

这只是于成龙作为判官审理的一起案件。根据历史记载,于成龙每到一处为官,都注意体察民情,革除弊政。特别是作为判官时,总能坚持原则,公正裁判。正是如此,于成龙得到了百姓的广泛爱戴,留下了千古美名。正所谓:成龙受命,执掌罗城。兴利除害,荐贤举能。访问农事,体察民情。奖励生产,开垦田町。拒收火耗,安抚百姓。严惩盗贼,匪乱遂平。创养济院,救助贫困。预防瘴疠,治病救人。仁心蕴抱,廉政爱民。知县离任,遮道百姓,惜别十里,呼号送行:“清官于成龙,青天第一人!”

(编辑点评:山东法官培训学院余晓龙)

责任编校:范岱岳

猜你喜欢
于成龙臣子债务
清朝出了两个“于成龙”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三)
——于成龙
浅谈中唐诗歌中屈原的“臣子”形象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清官于成龙的人情往来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消失”的千万元债务
臣子与飞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