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自己

2017-01-26 10:33张安妮,张梅玲,孙警官
现代世界警察 2017年7期
关键词:智慧心理孩子

读懂自己

主 持 人:张安妮

专家支持: 张梅玲(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家级有特殊贡献专家)

嘉 宾:孙警官(治安民警)

主持人:当本期杂志与各位朋友见面时,孩子们已经进入了快乐的暑假生活。上一期,张梅玲教授通过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告诉我们“尊重孩子,才是爱孩子”。

接下来,本栏目将用更多的篇幅,结合实际案例,聆听张教授从读懂自己、读懂时代、读懂教育、读懂孩子、读懂成长和读懂家庭六个角度,娓娓道来家庭教育的智慧。

角色转换,避免消极的思维定势

孙警官:您好张教授,我是一名治安民警,平时非常忙。我儿子七岁多,因为平时陪他的时间不多,偶尔放假在家,我就总觉得他跟我有些生分。小男孩天生淘气,我这当爸的有时就忍不住批评他。我觉得男孩子嘛,皮实,多说两句也没什么吧。可每次说完他,我就觉得他愈发怕我了。现在,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他沟通了。我也跟其他同事聊过这事,他们也有类似同感。我们都很疑惑为什么自己一见到孩子就忍不住训孩子,看到的总是孩子的缺点。

张梅玲:孙警官提出的这个问题,恰恰引出了今天要谈的内容——在家庭教育中要读懂自己、读懂时代、读懂教育、读懂孩子、读懂成长、读懂家庭。首先,要读懂自己。也就是认识自己。

有一个女法官,她17岁的儿子两次出国留学都被校方劝退了。校方给出的原因是“这个孩子不诚实、撒谎”。面对“不争气”“不听话”的儿子,女法官除了批评就是教训,苦口婆心地告诉儿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令人头疼的是,儿子根本不听她的!她苦恼不已,来找我出主意。我告诉她:“你忘记自己回家后已经不是法官了,而是一个妈妈!当跟孩子沟通时,就不能再用法官的语气了。”她恍然大悟,回家后按照我跟她说的方式,换了一种态度对待儿子。果然,这番转变令儿子心悦诚服。现在,儿子正很努力地准备新一轮的留学考试。

有的警察说孩子会怕自己——这可能是因为,这个警察忘记自己回家后,已经不是警察,更不是公安局长(领导)了。面对孩子,他就是父亲(母亲)。

人是具有多重角色的,工作中的角色、家庭中的角色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就是出在分不清自己当下的角色定位。一个民警下班后回到家,还依然以警察的语气对孩子、家人说话,就很容易引起家庭关系问题。作为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的主力军,可以说,警察的职业特点就是寻找问题、消灭问题。但对于做好父母这个角色来说,就不能一味盯着孩子的缺点。与孩子相处,父母一定要克服职业倾向性,换句话说,就是要适时地进行角色转换。

孙警官:要做到适时地进行角色转换,真的是挺不容易的。

张梅玲:难,不代表做不到。这是理念和意识的问题。我们常说要重视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核心就是心理平衡,当下的角色和行为得以统一就是心理平衡。心理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下的角色不到位。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往往是父母的角色没做到位。角色没到位,沟通的双方心理距离就远,令沟通缺乏有效性。

要有效地切换角色,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多重角色,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角色转化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很多人缺乏这个意识。意识到位了,行为就不会出问题。如果一个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来到餐厅或商场,还是以“领导”身份去命令服务人员干这干那,就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其次,要提升思维转换能力,这决定了角色转换的能力。

孙警官:完全以顾客的角色根据导购的建议买这买那,会不会被骗?

张梅玲:这属于不信任的心理,是一种思维定势。

在心理学中,心理定势是指心理上的定向趋势,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或反向的推动作用。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势能够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后,思维定势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用过去的经验甚至道听途说的内容盲目判断当下的事情,属于消极的思维定势,会束缚创造性思维,阻碍事物的客观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多面的,我们不能只强调负面的。这也是产生积极心理学的原因。关于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提倡正能量,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举一个例子吧。我有一个香港朋友不久前搬来北京居住,搬家中,工人不小心把一套茶具中的一只杯子打碎了。对于有的人来说,会因此抱怨工人。但你猜我这个朋友的态度是什么?他幽默地说:“哈,我家的茶柜从此多了一只茶盘!”积极心理学是建立在科学原则基础上的一个新兴领域,这里所说的“科学”,其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相对的真实性。

主持人:我们是不是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理解为一种健康的、正向的心理安慰?

张梅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样。心理安慰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是自我调控的一种办法。事情已经发生了,就要接纳现实。我经常跟学生们讲:“一个快乐的人,不是没有不快乐,而是他知道如何去对待那些不快乐。”如何对待不快乐,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父母从小要教育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有勇气站起来;面对烦恼时,要学会转移注意力,排除烦恼,积极主动地寻找快乐。

家庭教育,从父母的自我教育开始

主持人:我们该如何提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提升思维转换能力?

张梅玲:建议民警朋友可以看看哲学的书,哲学能够帮助我们学会一些思维方法。

面对做生意亏损的现实,有的人可以接受教训,东山再起;有的人却从此一蹶不振。这两种人的本质差别就是思维方法不同。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生意失败,就要把失败的原因找出来。“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继而转化为下次成功的条件。

我们经常谈“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的核心是哲学,世界观影响人生观;人生观正确了,才会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警察正是因为有“牺牲个人,保护群众”的价值观,才会在危险面前做出英勇无畏、身先士卒的行为。面对危险,能冲上前的民警,有的是出于责任心,有的是具备了很高的“三观”,置自己生死于度外,这也是很多英雄模范的人格品质。

读懂自己,就要清楚自己所作出的选择。选择当老师,就要甘于平凡,放弃轰轰烈烈;选择当警察,尤其是一线警察,就要有更多付出,甚至有时还会涉及生命安全问题。

哲学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强调相对性与绝对性。在现代社会,有的人心理出了问题,其实就是看待问题太绝对化。俗话说“知足常乐”,但也要不知足,只有不知足,才会使人进步。怎么知道知足或不知足呢,总得有个标准吧?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但也要比,应该跟谁比?主要是跟自己比——今天的我要比昨天的我进步一点儿,明天的我要比今天的我进步一点儿。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很多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不可能一步登天。这是一种哲学思想。同样,孩子考试得了60分,不太可能下次马上考100分。父母不要着急,慢慢来,孩子只要努力,每天都有进步,就可以了。

我们的意识要现实化,不要过分理想化。每年送毕业生,我都会跟他们说两句话,一是“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无论到哪个地方,你就是你,不是别人,做最好的自己”,二是“做事之前,要把困难想多一点儿,这样你们会距离成功更近一点儿”。

孙警官:把困难想多一点儿,会不会给自己设下前进的障碍?也许有的人会被这些想象中的困难所吓倒。

张梅玲:做事之前,把困难想多一点儿(何况这困难也不一定来临),其实是在提醒你做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了这个(心理)准备,万一事情没成,会减轻心理不平衡感。

人的本能是什么都不放弃,什么都想要。但一个成熟的人,要学会放弃(分清主次),做事之前,结合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思考后再行动;学会宽容(接纳他人的不完美);学会反思。

主持人:很多年轻父母,确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些迷茫与焦虑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会把内心的恐惧与种种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

张梅玲:是的。家庭教育首先要从父母的自我教育开始,而自我教育的关键就在于省察自己内在的种种恐惧、欲望和不安全感。生命只有一次,这一生要做什么,要做成什么,每个人都要对此有清晰的认识。

读懂职业身份,不断增加自己的晶体智力

张梅玲:总结一下今天所谈的“读懂自己”。

第一,我们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多重角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主要做的事情(主要任务)也不一样。比如,学生时代的自己,主要事情是学习(我说的是主要事情,不是唯一事情),学习之余还可以参加社团活动,发展兴趣爱好;参加工作后,工作是主要事情;成了家,有了下一代,就要学会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夫妻双方要学会经营家庭,建设温馨的家——温馨的家是孩子健康成长很重要的课堂;退休后相对自由了,可以做一些年轻时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也可以旅行,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等等。

第二,读懂自己的职业身份。作为一个民警,要掌握警察职业的基本要求与相关规范。从新闻上,我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他指出“公安队伍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队伍,也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然的队伍”。确实如此,警察,是一份非常崇高的职业,打击犯罪,服务人民,惩恶扬善,除暴安良。

从事警察职业的人,天生会有一份正义感和使命感。我想,大部分警察都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同时,“我其实并没那么热爱我的职业”,这样的个别声音也会存在,每个行业都存在有这样想法的人。我想对这些人说的是,既然当了警察,就要去体会和认识警察这个职业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这是读懂自己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许有的人在工作之前,从理论上已经充分认识并理解了自己,但也有一部分人是需要通过具体实践来读懂自己的。充分地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意义,能够帮助自己深刻地体会自我价值所在。

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中,没有终点。不是每个人生来就会热爱自己的工作与职业,能对此产生一份责任心和热爱之情,其实是一种成长。这份成长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孩子,要引导孩子爱上学习,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完成。

带着感悟(思考与反思)去工作,我们才会有所成长,才会慢慢地爱上自己的工作。举一个例子,也许不少民警身边就有类似情况。两个同时从警校毕业的年轻民警进入同一个单位,五年后,一个有了很大的进步,得到领导重用,另一个却跟刚毕业时差不多。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可能会有很多,但是否在工作实践中主动感悟,增加自己的晶体智力(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 ·卡特尔把人类智力的构成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流体智力是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记忆、知觉等;晶体智力是指在实践中以习得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等),以获得成长,是其中的关键原因之一。带着感悟去工作,我们也可以将此理解为是一个人与世界对话的过程,带着思考、带着职业的责任感,也是带着对生命的爱与敬畏去工作。

第三,读懂家庭中的自己。面对家人,我们是孩子、父母、爱人。这一部分,我会在“读懂家庭”中详细解读。

第四,要读懂自己,我们可以经常思考这样五个问题: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我怎么做?我做得怎么样?

主持人:张教授对“读懂自己”给出了非常细致的解释,可以说是一份为警察量身定制的“读懂自己”。我们能够充分地认识自己从事公安工作的职业意义,体会到自我价值,这部分感受可以深深地影响我们的孩子——我们亲切地称他们是 “警娃”“警宝”“警二代”。其实,现在,不少年轻警察就是“警二代”,甚至“警三代”,他们深受父辈的影响,从父辈手中接过了守护平安的责任与荣光。

张梅玲:对,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积极、正向的影响。

引导孩子读懂自我,重视多元智慧发展

主持人:张教授已从父母的角度谈了“读懂自己”,能否再从孩子的角度谈谈,父母如何引导孩子读懂自己。

张梅玲:这个问题很好。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少年儿童是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关键期。而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又不稳定。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而自我教育又是教育的追求。因此,作为父母,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进而教育自己,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我重点从孩子的生理、社会与心理三方面,谈谈父母要如何引导孩子读懂自己。

读懂“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自己的身体形象,具体包括性别、外表特征等。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要从对个体差异性的认同、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两方面进行引导。

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成为自己”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自然法则。我们的家长切莫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更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盲目比较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父母要引导孩子悦纳自己的外表,真诚地欣赏自己的孩子。我认识一个女孩,16岁,长得矮矮胖胖,眼睛小小的,特别爱笑,朋友很多,同学们称她是“快乐的小皮球”。她爸爸经常对她说:“爸爸胖,你也胖;爸爸是快乐的大皮球,你是快乐的小皮球!”她妈妈也有风格相同的说法:“你的小眼睛完全继承了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当初啊,你爸就是看上我的小眼睛了,说我像豆子一样的眼睛最机灵、最有特色!”这个女孩通过父母乐观、幽默并且正确的引导,悦纳了自己的外表,在愉快的氛围中自信地成长。父母要引导孩子懂得,一个人潇洒而高雅的风度是其内在涵养的自然流露,这类人的人生观一般表现为对生活充满热爱与追求。

要引导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首先,父母自身就要认同孩子的性别,从观念到行为都不能表现出任何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其次,引导孩子明白男性与女性在生理上各有千秋,从总体上看,男女也并不存在先天智慧与才能上的差异。以上都需要父母引导孩子善于发扬自己的优势、克服弱点,为自己的性别而骄傲,成为最好的自己。

读懂“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是指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包括在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中的影响和社会地位。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引导,首先,要让孩子认同家庭自我;其次,让孩子把握和认识社会自我、集体自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我们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自我发展基地。家庭自我是对家庭特征的认同和内化的结果。父母要先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接纳自己的家;然后让孩子了解家中每一个成员;最后让孩子明白自己与家、家庭成员和自己的关系,引导孩子珍惜所拥有的,爱这个家。

帮孩子正确地把握和认识社会自我、集体自我,第一,父母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集体中,不能不与他人发生关系、产生合作,这就需要人人去遵守、服从和维护社会、集体的规则,要做有益于社会和集体的事。第二,父母要鼓励孩子保持个性,带着个性融入社会和集体,既要与人打成一片,具有合作意识与能力,又不可人云亦云,丧失个性。第三,正确认识社会自我,要引导孩子防止两个极端,即高估自己和低估自己。每个人都容易放大别人的缺点、缩小别人的优点、放大自己的优点、缩小自己的缺点,这是人性的弱点,需要经常提醒才不至于盲目自大。因此,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要随时随地给予孩子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以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来评价孩子,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中获得自信。

读懂“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指对自己的气质、能力、性格、情趣、爱好和理想的认识。这是引导孩子“读懂自我”的关键,想做好这一部分,父母要帮助孩子处理好以下这五种关系。

“今天和明天的关系”。理想,是孩子健康向上的内动力,是孩子对美好未来的自然流露,要如何实现理想?父母要鼓励孩子认真地对待今天,实现理想是以夯实今天为基础的,要帮助孩子养成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习惯,明白脚踏实地、自我奋斗的道理。从孩子原有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为孩子制定一个“明天的计划”。

“优势和弱势的关系”。根据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慧至少可以分为九个范畴,包括音乐智慧、肢体智慧、语言智慧、数学逻辑智慧、空间智慧、反省智慧、人际交往智慧、自然智慧和存在智慧),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智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体现在优势智慧不同且呈现早晚不同的方面。父母要去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智慧。具体做法包括(不限于)以下几点:为孩子搭建舞台,让孩子充分展示自我;在弱势智慧方面提供具体帮助,促进孩子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鼓励孩子向他人学习,吸取别人的智慧来丰富完善自己的智慧;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兴趣,给他们自我创造、自我设计的空间。

“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当今的孩子普遍缺乏不屈不挠精神的锻炼与考验,若没有经受挫折和失败的思想准备,一旦遇到困难,轻则悲观失望,重则轻生厌世。父母要为孩子做好这方面的导师,顺境时,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为其胜利欢呼庆祝,同时引导孩子学会居安思危,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逆境时,父母要多一些鼓励和实际帮助,引导孩子在失败中吸取教训,经受考验,找回自信。

“快乐和烦恼的关系”。每个人都向往快乐,但生活本身却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父母要引导孩子明白,快乐是不会自己送上门的,快乐需要自己去寻找、去体验;帮助孩子排除烦恼,学会如何对待不快乐(自我心理调节),这就相当于帮助孩子找到了快乐。“不经历烦恼,就不会知道何为快乐”,这个生活的辩证法,须让孩子明白。

“现实和梦幻的关系”。信息时代的到来,不少孩子沉迷网络世界,有的甚至分不清哪是现实世界、哪是虚拟世界,给孩子的自我认识造成了很大伤害。孩子的成长需要与时代同步,要如何引导孩子在网络世界中进行玩耍呢?第一,丰富孩子的现实世界,让孩子旺盛的精力有处可用;第二,多与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感受到现实世界更亲切、更可爱;第三,与孩子一起进行网络游戏,与孩子商量决定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时长,并制定文明上网规则,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虚拟世界。

主持人:感谢张教授从父母与孩子的两个视角,为我们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如何“读懂自我”;感谢孙警官的热情参与。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要给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就让身为父母的我们,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吧。

敬请关注“家庭教育系列三 ·读懂时代与读懂教育”。

猜你喜欢
智慧心理孩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