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及预防措施

2017-01-26 16:04李美纳
职工法律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子女犯罪

李美纳

(730030 甘肃政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 甘肃 兰州)

浅析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及预防措施

李美纳

(730030 甘肃政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 甘肃 兰州)

未成年人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能否健康的成长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然而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且呈现出团伙化、暴力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的特点,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度的反思。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监护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社会最基本的关系。①卡特林曾指出:“犯罪发生的条件,深深的扎根于最广义的社会环境中,犯罪是由社会基本结构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相应的规律所引起的。”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各种障碍,就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犯罪心理学理论认为,家庭关系会决定孩子的犯罪人格、智力状况以及与犯罪相关的知识的习得。为什么会有一部分未成年人脱离正常的人生轨迹而走向犯罪的道路?本文阐释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从根本上做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

一、家庭教育的方法

家庭教育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有研究表明,与父母的亲近是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在一个稳定的完整并充满爱的家庭里,孩子一般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父母关系恶劣直接给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阴影,使他们感到悲观、失落、缺乏认同感。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起点,如果家庭破碎,就会使幼小子女在心灵、感情等方面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会由于长期的心理失衡,渐而产生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抵触情绪,从而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些内心的因素一旦受到不良外界因素的诱惑,便可能使这些家庭的孩子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人格方面的缺陷

这与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家长和监护人应承担孩子人格缺陷的责任。《人民日报》曾在“大家谈”专栏讨论“问题少年”的问题,经过专题调查和讨论,得出的结论是——“问题少年”的责任首推家长。未成年人的欲求最多最强烈,当这种强烈的欲求不被满足时,他们反社会的一面就被激发出来了,容易迁怒于周围的人,尤其是在遭到不公正待遇时,由于年龄、智力、认知能力有限,在遇到危险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自我救助能力都有限,又缺乏自我疏导调节能力,也不愿意寻求合法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是崇尚武力,因此在犯罪中往往不计后果,遂表现出强烈的攻击色彩。

三、加强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和监护

1.父母与未成年子女要多沟通

调查结果显示:在家中很少见到父母的,占未成年犯的比例为34%,高于普通未成年犯的比例19%,见到父母无话不谈的,占未成年犯的比例25%,低于普通未成年犯的41.4%,经常与父母一起看电视,出去游玩的占未成年犯的25%,远低于普通未成年犯的62.6%。

2.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在家中父母对子女不关心的,占未成年犯的比例是8.4%,高于普通未成年人的比例1%,父母经常打骂子女的,占未成年犯罪的16%,高于普通未成年犯罪2.7%,父母不关心甚至打骂,使得未成年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缺乏安全感,他们有可能转到社会上的不良群体中寻找归属感和安全感。

3.父母要关心未成年子女的交友

调查结果显示:42.7%的未成年犯罪原因是朋友义气,14.3%的未成年犯选择朋友的标准是金钱,比普通未成年犯高10%,57.8%的未成年犯认为,自己如果能结交一些朋友,就不会受到欺负。一名接受访问的未成年犯说,犯罪原因感觉还是跟交朋友有关系。这说明正确的交友,尤其是讲清楚朋友义气和行为底线的关系,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14-16岁之间的关键年龄阶段。

四、不良行为的教育矫治

严重的不良行为,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的因素,最容易诱发犯罪,犯罪行为是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长期积累的结果。未成年犯开始出现不良行为的年龄是10-14岁之间,10-14岁之间有不良行为的比例增加较快,此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正值青春期,叛逆性强,不良行为由量变到质变的行为突出。据调查显示,在10-14岁期间,除了强行索要财物,观看色情或淫秽的影视或读物、赌博等不良行为以外,还有一些其他不良行为。因此,对未成年犯的教育矫治主要集中在此阶段。目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未得到及时的教育矫治,这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治理机制中亟需加强的工作。

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通过对法律教育内涵的考察,结合相关犯罪学的理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教育是指社会犯罪预防的主体,如学校、社区等,通过对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训练,将社会价值和规范传授未成年人,使得这些价值和规范内化为未成年人人格的核心,从而带来未成年人对社会的适应,最终实现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要成功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还需要从家庭预防,教育预防,社区预防,传媒预防,司法预防等综合因素着手,需要整合社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司法各方面的努力。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教育应是对未成年人的一种意识上的训练,也就是法律意识教育。未成年人如果具备了正确的法律意识,就应该知道法律规范在要求行为人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还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否则法律将给予他否定的评价,甚至会要求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未成年人形成法律意识,不仅仅会带动未成年人形成公平与正义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这种公平与正义的观念会指引未成年人选择公平正义的行为,他们会对各种犯罪行为自觉地加以谴责和抵制,这样就自然形成了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由此,未成年人就走向了成熟,同时也预防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注释:

①卡特林:匈牙利社会学家

[1]黄祥铭.浅谈校园犯罪的特点、原因、对策[J].法治与社会.2013(9).

[2]范大裕.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特征及预防对策[J].理论与当代.2004(8).

[3]张彦华.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2).

李美纳,民商经济法硕士,研究方向为民商法。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子女犯罪
公园里的犯罪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Televisions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环境犯罪的崛起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