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谣言泛滥 消费者不可轻信

2017-01-26 16:17吴世飞
中国防伪报道 2017年7期
关键词:无籽紫菜避孕药

文 吴世飞

食品谣言泛滥 消费者不可轻信

文 吴世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微博、微信、论坛为传播载体的谣言此起彼伏、屡禁不止,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噪音”之一。特别是和民生相关的食品药品相关话题,更是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根据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当前食品安全谣言占各类网络谣言的45%,位居第一。从大数据分析来看,谣言具有“6个面孔”,即假借权威、捏造数据、制造恐慌、嫁接图片、偷换概念、直击刚需,而这些又是谣言传播常常采用的手段。

这些年火过的谣言

打针西瓜

谣言:有些瓜农为了销量,会对西瓜进行增甜处理,并且为了卖相好,还往西瓜盅注入胭脂红,“打针西瓜”一度成为焦点新闻。而且网上流传的相关言论还附有图片,并说明打过针的西瓜瓤是红色的,汁液丰富。但是,甜蜜素和胭脂红属于禁用食品添加剂,食用会破坏肝脏、肾脏,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真相:按照植物学原理,植物只有在活体情况下,才能吸收水分和营养,而且需要借助植物的运输系统组织,而瓜苗的维管束十分细小,想要把液体注射进去,难度可想而知。即使注射成功,也需要植物自身吸收转化才能变甜,然而,甜蜜素和胭脂红这两种物质是无法被正常吸收的。

无论是在西瓜生长中还是采收后,对西瓜果实注射液体,它都无法吸收。这些被强行注入果实中的物质会在微小组织内积累,并且破坏西瓜瓤组织特性,绝不可能瓜瓤红润、汁液丰富。事实证明,无论针眼大小,注射过的西瓜,存放两三个小时后,针孔外圈都会开始泛黑,很容易被发现。如此卖相,摆出来也不会有人买。对于商家来说,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无利可图。

西红柿与虾蟹同食有毒

谣言:“西红柿与虾蟹同食,会产生砒霜”,螃蟹是甲壳类生物,含有五价砷,在维生素C的作用下,会变成三价砷,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砒霜。凡是含有维生素C的食材都不适合与虾蟹一起吃,否则后果将十分严重。

真相:虾蟹是一类过敏原,的确有部分人不能吃。但这种过敏跟西红柿等食材没有关系,不存在“一起吃更容易过敏”的情况。虾蟹体内的砷大多以有机砷的形式存在,是无毒的,国家相关标准最高限量是0.5mg/kg鲜重。人体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反应器,维生素C把五价无机砷还原成三价砷只是理论上的可能,并没观测到过。

即使吃的是无机砷临近超标的虾蟹,且全部被转化成了砒霜,像传说中的那样“毒死人”,即便是按照中毒下限来计算,也需要吃下几公斤才能中毒。所谓“搭配禁忌”,实际上是没有根据的。

圣女果是转基因

谣言:网上流传一份《转基因识别指南》的打油诗,里面提到小麦、水稻、水果,蔬菜包括圣女果(番茄)、大蒜、洋葱、紫薯、土豆、彩椒、胡萝卜等。

真相:针对“神女果实转基因”的谣言,农业部做出过明确的说明,到目前为止,我国批准投入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两种,一是转基因抗虫棉花,二是转基因抗病毒番木瓜。除了棉花及番木瓜外,我国还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

国内市场上流通的小麦、番茄、大蒜、洋葱、紫薯、土豆、彩椒、胡萝卜等粮食和蔬菜,都不是转基因品种。

市场上销售的西红柿,从小到大,形状不一样的,颜色也不一样。其实都是在野生种的基础上经过人工培育而成,与转基因无关。是否转基因农产品只能通过基因检测,转基因农产品和常规育种农产品在外表和颜色上没有区别。

个大、畸形的草莓打了膨大剂

谣言:消费者购买草莓时一定要小心个头大、形状奇怪的草莓,这些都是因为给草莓注入膨大剂所致。

真相:草莓的个头与很多因素相关,如通过杂交选育、疏花疏果都能得到果实更大的草莓。另外,影响草莓畸形的原因很多,主要与授粉、光照、温度、营养条件等有关。

膨大剂就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要生长,本身也会产生。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运用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项技术措施,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使用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产品也是安全的,首先,植物生长调节剂本身就是低微毒性。其次,植物生长调节剂用量微小(如过量使用反而起反作用),残留很低。因此,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可怕。

多种无籽水果用避孕药培育

谣言:无籽水果中含有大量激素,因使用避孕药处理达到无籽效果。此外,“顶花带刺”的黄瓜也用避孕药处理来保持新鲜,经常食用对人体有害。

真相:无籽水果主要包含西瓜、葡萄、柑橘等品类。其中,无籽西瓜主要通过人工杂交培育,使种子无法正常受精发育,最终形成无籽果实。无籽柑橘则是将自然形成的无核柑橘所在枝条进行嫁接进行繁育产出。避孕药和植物激素在化学性质上差异很大,给植物使用避孕药是无效的。无籽水果中大部分为天然无籽品种,而另一部分则是通过人工杂交培育、使用合法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进行无核化处理。

塑料紫菜

谣言:2017年2月末,几段展现“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视频中有人称几个福建晋江企业产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并表示紫菜嚼不烂,劝诫网友“别吃了”,引发一轮“紫菜风波”。

真相:该事件最终被证明是一些有心者的闹剧,“塑料紫菜”也经证实只是谣言,公安机关抓获了18名制造、传播谣言已达到敲诈勒索目的的犯罪人员。其实,“塑料紫菜”的谣言早已经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假新闻”,除了紫菜,粉丝也曾背上“塑料”的黑锅。

紫菜藻体呈膜状,而塑料薄膜一般是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塑料制成。紫菜和塑料薄膜差异较大,但由于工艺不同,可能有的紫菜好撕开,有的不好撕开,不能简单通过不好撕断定就不是紫菜,还是需要科学检测。粉丝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和水,而淀粉本身就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含碳氢元素,所以易燃,一般干粉丝都是可燃烧的。光凭能否燃烧来判定,不靠谱。

隔夜菜致癌

谣言:“肉类亚硝酸盐比蔬菜高”“隔夜菜冰箱放18小时亚硝酸盐全超标。”

真相:一般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不足以致癌。与新鲜蔬菜相比,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增加,但这个正常饮食的情况下也不至于达到致癌的量。以绿叶菜为例,如果烹调后不加翻动放入冰箱,24小时之后亚硝酸盐含量约从每公斤3毫克升到每公斤7毫克。人体摄入200毫克亚硝酸盐才可能发生中毒,这说明要达到中毒的量,至少一顿需要吃上几十公斤的隔夜蔬菜,就正常人而言,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隔夜菜对健康最大的不利实际上是营养损失大,专家依然建议大家最好少吃。比如,维生素C比较怕热,炒菜时损失一般能达到30%至40%,如果二次加热,维生素C的含量就会保存得更少了。

空心菜是毒中之王

谣言:“空心菜是毒中之王,是吸收农药和重金属最厉害的蔬菜,重金属超标对人体可能带来致命的伤害。”“国外都拿空心菜净化土壤用,没人吃。”

真相:任何一种蔬菜都无法脱离环境,出现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研究发现,空心菜对于某些重金属的确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国家对蔬菜中铅、镉、汞、砷、铬等重金属含量有严格的限量标准。有媒体对空心菜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也绝非“最毒而不能食用”。重金属含量高低、是否超标,主要还得看产地环境,只要土壤、水源等重金属不超标,就不用担心。而农药,只要规范生产,不滥用,通常也不会超标。

西方人不怎么吃空心菜,完全是饮食习惯不同而已。一般在正规渠道购买的空心菜,仔细清洗后均可放心食用。

鲶鱼是世界上最脏的鱼

谣言:网传某市的一个鱼塘中漂浮着大量垃圾,周边环绕着鸡圈和猪圈,猪粪、鸡粪等都排进了鱼塘,恶臭扑鼻,而在水中游动的就是鲶鱼。

真相:鲶鱼确实是杂食动物,它的主要食物包括水生昆虫、有机碎屑等,也吃动物粪便、小鱼和鼠类等活物。但在水产养殖业中,动物粪便是一种廉价、无毒的天然肥料,只要正规处理都没问题。

鲶鱼虽然能够在比较脏的环境中生存,但并不意味着它们“爱在脏水里生活”。如果水体特别差,鲶鱼同样长不好、会中毒,甚至死亡。从目前的数据看,绝大部分正规养殖、正规水体中的鲶鱼并不存在重金属超标等安全问题。

猪肉里有钩虫 煮不烂杀不死

谣言:曾经一条“广东茂名孕妇买到有虫猪肉”的消息在朋友圈流传,据说这种钩虫“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

真相:所有感染畜禽的寄生虫及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病毒等)均可通过高温处理后被灭活,寄生虫虫体一般在80℃以上即可被杀死。网上所说的“钩虫”“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是因为它们本身并不是虫子,也没有生命,而是肌腱等致密结缔组织,所以一般的烹饪方法很难煮烂。

低钠盐是“夺命盐”

谣言:常州有位肾病患者,病因是多吃了低钠盐,认为不能买低钠盐、低钠盐是“送命盐”。甚至有不少医疗圈内的人士也纷纷转发这条消息。

真相:摄入盐过多是导致高血压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卫生部门有调查显示,北京人每天食盐平均摄入量为13.4克,超过标准2倍多,农村地区更是高达16.5克。

食盐一般是由氯化钠、氯化钾及碘等成分构成。低钠盐,氯化钠的含量少了,但氯化钾的含量就高些。低钠盐氯化钠占70%左右,氯化钾占30%左右。我们菜中的咸味主要来自“钠”。食盐中的钠、钾都是人体的必需成分,这两种元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血压、新陈代谢、心跳等生命体征是必不可少的,但过量的钠则会引起水潴留、诱发血管硬化,引起高血压等病。

黄鳝是避孕药催大的

谣言:买黄鳝别买那些又粗又大的,那些都是用避孕药催肥催大的。

真相:黄鳝变得又粗又大是因为采用了科学的饲养方法,解决了影响黄鳝生长的水温和饵料等问题,与避孕药无关。在饲料中添加避孕药喂养黄鳝的科学试验显示,一个月内,黄鳝生长速度比不用药物的黄鳝快大约10%,但在一个月后开始大批死亡,死亡率高达50%以上。黄鳝的养殖生长周期一般都较长,如在大田生产中真的使用避孕药,将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黄鳝养殖中添加避孕药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得不偿失。

化了又冻的雪糕有毒

谣言:“99%的人不知道,融化变形后再冻住的雪糕或含可溶性毒蛋白。”“如果雪糕贮存时达不到所需贮存温度,会引起结构变化,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如可溶性毒蛋白及胺类等。”

真相:实际上并没有“可溶性毒蛋白”的说法。鱼虾海鲜保存不当发生腐臭就是胺类的味道,有毒的胺类物质是蛋白质腐败过程中产生的,那样的雪糕一般不会吃。而且,正常人类的消化系统是很强大的,绝大多数蛋白质都会被分解为氨基酸,很难通过口服产生特定的生理意义。冷冻是保持蛋白质结构的一种手段,更不会把无毒蛋白质变为有毒。雪糕中的其他成分也是常见和安全的食材和食品添加剂,仅凭温度变化就产生了有毒蛋白纯属杞人忧天。此外,雪糕的冷冻是为了赋型,但冷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保障食物不变质的方法,其主要原理就是抑制微生物代谢和繁殖。

谣言“中招”者多为中老年人

食品安全谣言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快捷、广泛,造谣者善于利用受众心理造势、借势,导致食品谣言不断翻新。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从微信文章到短视频,谣言传播渠道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食品谣言之所以能在微信上广为流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招”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由于中老年人尤其在意健康问题,而且他们的媒介素养和科学判断能力不足,很容易相信食品谣言。

食品谣言一般是通过大量的图片呈现恶劣的加工生产环境和肮脏的原料,声称不当的食用习惯将引发严重疾病,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养生效果,标题往往会打上“死亡”“疾病”等致命关键词方便传播,而且往往通过以成功人士为目标群体的公众号进行传播。谣言制造者利用了人们的“死亡焦虑”或者“宁可信其有”的心理。而人们往往看到关于健康的帖子就会去转,很少想着去甄别是真是假,一次善意的转发,往往无意间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

究其原因,对食品信息缺乏及时的科学解释,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为谣言的肆虐提供了土壤。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不顺畅。

“五位一体”织免疫网

应对谣言,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人士、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应形成合力,“五位一体”击碎谣言,共同织密甄别、抵制谣言的免疫网。

在应对谣言上,企业作为食品谣言的直接受害者,应积极主动开展科普,尽量将谣言传播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还要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造谣者付出代价。

制造、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导致对造谣传谣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对谣言对象造成的损失不相匹配。因此,在法律层面上,要加大对食品谣言制造、传播者的处罚、追责力度,对造谣情节严重的,要坚决打击,追究其刑事责任,起到震慑作用,使食品谣言无处遁形。

而作为普通公众,在面对食品信息时,应多想、多听、多看、多问,学会利用官方公布的信息查询渠道求证,避免为谣言所伤。

猜你喜欢
无籽紫菜避孕药
紫菜蛋花汤
经常口服避孕药和使用节育环的女性何时怀孕
无籽刺梨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紫菜包饭
口服避孕药会致癌吗
为口服避孕药正名
揭秘“塑料袋紫菜”
无籽刺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培育的吗?
停服避孕药后,多久可以要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