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个人魅力

2017-01-27 11:12曹萃丽
科学中国人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庸道家家国

曹萃丽

中共辉县市委党校

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个人魅力

曹萃丽

中共辉县市委党校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它,可以从中汲取深深的智慧,是我们立身养德、处世待物的根本,也是我们提升个人魅力的不竭的源泉,更是我们这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坚实的人文基础。

传统文化;家国情怀;中庸和谐;兼收并蓄

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磨砺与融合,凝聚与发展,既吸纳万物又独具风采,各派学说融汇为各有主张、但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绚丽缤纷而多元一体、博大精深而朴实隽美的传统文化。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小史》中说:“如果人类将来日益聪明,想到他们需要内心的和平和幸福,他们就会转过来注意中国的智慧,而且必有所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悠久而厚重的文化资源,从中汲取深深的智慧,是我们这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坚实的人文基础,也是我们提升个人魅力的不竭的源泉。

一、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才有了管仲的“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同频共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休戚与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壮怀激烈。才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才有了“位卑未敢忘忧国”。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家国何以能成为信仰?因为千年积淀,灿若星辰的华夏传承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家国在我之前存在,又将在我之后永存”,这样的家国信仰由祖祖辈辈继承、发展而来,是又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成熟。家国让我们有了责任和担当,精神有了归属,生命有了意义。

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国家和社会是家庭的外部保护者。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家国思想一脉相承,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中国人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二、中庸和谐是处世待物之道

中庸和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了和谐的作用。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不仅仅是儒家,诸子思想在历史长河中慢慢交流融合,关于中庸的表述,如过犹不及、刚柔相济、统筹兼顾、情理均衡、隐恶扬善等等,在道家、墨家、佛家等众家思想中也有不少。对于中庸思想,孔子最经典的阐述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业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为人处事上,中庸思想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做事能不偏不倚,是“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庸”。所谓“中庸”,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做到适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从而实现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南华经》中说“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中庸是种权衡,是自己不被自己绊倒的方法。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丰厚的物质生活,无不影响着人的心理,使人行为失据,离中庸渐远,做事不是不到位,就是过分,甚至朝三暮四,在信念上随风倒。处事上恪守中庸,才有好的人际基础,才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不会一意孤行,刚愎自用。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告诉我们,即使美好的品行,做起来也要有度,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却不过分的甜,海产的鱼虾虽然腌在缸里却不过分的咸,要能把持住这种不偏不倚的尺度,即要求“中和”。而这种“中”与“和”,要把握的恰到好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也不能只是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是要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情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所谓“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和谐”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与世界最大的需求概括,努力构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使万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是和谐的最高境界,是中华文化深邃智慧的体现。

三、兼收并蓄是融汇提升之法

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心系家国、忠恕仁爱,道家的潇洒自然、无为无不为,佛家的慈悲天下、诸法缘会而生,这三家思想构成的中华文化的主体,蕴涵的思想精华,是中国人立国、为官、作人的基本依据。三家文化合流又互补,古人曾对三家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互补性有过精辟的总结,提出“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儒、道、释互补,除此之外,诸子百家共存,表现出多元一体的思想格局。对于个人来说,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要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使个人魅力不断提升。

儒家着力挖掘人性中的道德本质和社会本质。它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中庸忠恕、平和慎独等思想,可以让人见贤思齐,努力精进,或慎独留意、避免犯错。至圣先师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亚圣孟子的“仁,人之安宅也”、宋明理学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论述,都是在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性”在于她有爱心,有同情心,有道德性和社会性。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经济利益,追求成功甚至不择手段,这些思想对加强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儒家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乐天知命精神相辅相成,成就人博大的胸怀,让人不会有忧愁感,失落感,使社会更加奋发向上。

学习道家,学习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未雨绸缪”,“居安而思危”告诉我们事物有两面性,“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告诉我们了解事物要全面。道家又非常讲究策略的,为了战胜敌人,必须“欲擒而故纵”,“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等。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柔弱的水可以穿透最坚硬的岩石,实际的软弱却无坚不摧,深刻的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法。

道家追求无为,“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舜帝不是无为而治的吗?他做了什么?只是使本人保持尊贵,令人恭敬地面对南方而已)。同时又追求道德完美,要人们挣脱外物之累,力倡“道法自然”、“法天贵真”、“回真返朴”,追求自然本质,从而成为至人真人。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巨大压力,会让人时常焦虑,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对于普通大众来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某些现象的不公,是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和籍慰,而佛教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佛教让人在生活中参悟,在参悟中可以解脱。佛教讲究善恶有报,认为人现在的生活是过去的业报,将来的生活又取决于现在的善恶,这种说法,对人有极强的约束作用。佛教不仅强调度己,更强调普济众生。佛教的安抚宽慰作用,可以让人心灵净化,让人走出悲观,扩大胸襟,以包容的心、淡泊的心、平等的心、感恩的心,看到并拥抱积极而有意义的人生。

儒家的入世有为、道家的超世无为、佛家的出世空无思想对中国人的灵魂多面性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同方面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她们思想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人们实现和践履这种人性,提升人的存在方式,并最终过上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1]“家国情怀”,中国人的精神气脉

[2]中庸的处世之道

[3]论孔子思想中的和谐理念

猜你喜欢
中庸道家家国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