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背后的新闻更出彩
——浅谈传统媒体对新闻的二次挖掘

2017-01-27 06:42王进文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9期
关键词:连云港传统媒体受众

□王进文

(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让新闻背后的新闻更出彩
——浅谈传统媒体对新闻的二次挖掘

□王进文

(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杯清茶,一张报纸翻半天”的情景已经远去,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的传播形态层出不穷,第一时间的海量信息,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也悄然地改变了以往人们单一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传统纸媒在面临“常被丢一边”的尴尬处境下,不得不创新思维,另辟蹊径,发挥自身专业性、知识性的优势,在新闻的二次挖掘上发力,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变被动选择为主动出击,打造出自己的独家报道,形成有别于其他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独特视角,从而增强竞争力、影响力和发展活力。

互联网时代,对新闻的再挖掘成为传统媒体保持竞争力和生命力的良策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最主流的方式和手段。相较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小时、天为单位采集、发布新闻的时效,受众可以拿着手机分分秒秒地“刷”新闻。正因为网络媒体的时效性、海量性、便捷性,满足了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大量新闻信息的需求,因此,更受青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14亿人,年增长率为8.8%。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5.71亿人,占手机网民的82.2%,年增长率为18.6%。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传统媒体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第一时间首发新闻,新媒体具有先天的优势,而在新闻第一时间发布之后,寻找、挖掘新闻的更多内涵和外延,抢占新闻背后的新闻对传统媒体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失去新闻第一时间发布机会转而选择做延伸性报道,也是无奈之举,然而也并非无可挽回。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当媒体的形式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媒体的受众也从精英扩大到大众,那就意味着媒体市场的蛋糕被做大了。新闻传播的形式千变万化、日新月异,内容为王不会改变,好的内容永远受到欢迎。新闻不死,关键是如何赢得读者。

虽然在“抢新闻”方面,传统媒体无法与新媒体抗衡,但是传统媒体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增加新闻报道内容的宽度和厚度,这也是传统媒体保持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将每次挖掘的新闻打造成第一关注,做出差异化、独家性,让“旧”新闻焕发新光彩

江苏《连云港日报》日前刊发了一组关于环卫工人孙传斌及老伴“丢失”工资,爱心市民众筹为其发“工资”的报道。而对此事件的报道,《连云港日报》并非第一家,面对微信、微博以及其他媒体的报道,记者深入采访,做足功课,深挖事件背后的故事,精心策划,在推出《“美丽谎言”被戳破后引发爱心接力》的报道后,又推出“关注环卫工爱心事件报道”专题。不仅让读者对事件前因后果有了详尽的了解,还让读者认识了“爱心工资”事件中的那些好人,同时,刊登社会各界对“爱心工资”事件的热议,让“小城大爱”深入人心,也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作用。《连云港日报》虽未最先发声,却成功地对新闻进行了一次次挖掘,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第一关注,作出了独家性,增加了报道的深度,拓宽了报道的广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在新媒体竞争环境下,从新闻报道时效性而言,传统媒体错失第一时机发声,看似处在一种不利的竞争位置上,但是,只要记者关注事件新的变动、新的发现和新的进展,以及事件对各方面的影响和社会各界对事件的反应,选取新的内容、新的角度,精心整合,突破后发瓶颈,同样可以打造出有影响力、出彩的报道。

进行新闻的二次挖掘,能够从相同的新闻资源中寻出不同,写他人未写的角度,发他人未发的声音,这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哪些素质?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体现人文关怀。揭示新闻事实背后比较新鲜、深刻的主题,深度挖掘新闻事实背后的价值观,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然,提供价值判断要能体现正效应而非负效应,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其次,沉下身子,深入群众,掌握更详尽的信息。采访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更多事实的占有。记者要深入采访一线,扎实调研,在占有大量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甄选,寻找报道新的突破点;再次,勤于思考,开拓思路。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受众阅读需求。开动脑筋,用发散性思维去分析新闻事件,用锲而不舍的态度去追踪、挖掘新的信息。

发挥传统媒体自身优势,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及时满足受众对新闻的多层次需求

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真研究、及时准确地把握受众对新闻多层次需求,并做好报道,增加新闻的信息量,丰富充实新闻内容,才能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那么,如何去挖掘和做好新闻背后的新闻?

(一)换角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视角决定着新闻的生命,新闻的角度决定着新闻的成败。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感叹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就是说,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风景就会不同,当然,面对同样的新闻资源,用不同的视角和观察方式,自然也能做出不一样的新闻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江苏7岁男孩捐角膜留下“最美丽赠予”》为题,报道了连云港灌南县田楼镇路北村的小辛宇在生命落幕之际,捐出眼角膜,让另外两个孩子重见光明的感人事件。面对央视的报道,《连云港日报》另辟蹊径,在多方了解下,获悉由于小辛宇生病期间得到了苏州市各界人民的热心帮助,其家人在孩子身故后,依然做出捐献眼角膜的决定,以此来回馈苏州人民的关爱,从而推出《灌南7岁男童用“最美赠予”回报社会》的报道。记者立足“回报”的不同视角,找出了男童捐赠眼角膜的原因,传递出了人间处处有真情的主旨。这篇报道显示出了崭新的视角和深远的立意。

(二)找关联

新闻事实要引起受众的广泛兴趣,就要与受众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需要寻找和抓住新闻源的接近性,找到新闻事件与本地的联系,进而进行落地报道。找关联是把本土新闻做足、做好乃至做到极致的有效途径。

86版《西游记》总导演、制片人杨洁离世震惊国人。作为西游文化发源地、孙悟空老家的连云港,如何发声做好落地新闻?经过记者了解,原来,杨洁来过连云港两次,都与“西游”有关,便做出了《留下“真经” 驾鹤“西游”》的报道,不仅寻找到了该新闻事件与本地的联系。也表达出了以孙悟空为代表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坚韧不拔的精神,勇于奉献的精神,以及传达出的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内涵,都给连云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内在精神动力和文化创新源泉。这是连云港——作为西游文化发源地,理应继承和发扬的,也是杨导赋予《西游记》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所在。

(三)做延伸

在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时,还可以在新闻源的基础上做新闻延伸报道,把“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果”等要素的寓意和内涵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注重报道的多维度,发掘出更多的信息使报道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痛心!板浦一河道内两少年溺水》是一篇突发新闻,面对新媒体的抢先发声,《连云港日报》不仅在事件进展上时时关注其动向,还在延伸新闻上做文章,如,各方救援力量如何接力搜救,近年来溺水事件呈现出什么趋势,溺水自救方法有哪些,遇人溺水如何科学施救。这便是在突发事件的基础上,做了延伸报道,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丰富充实了新闻内容,让受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四)挖深度

如今,新闻报道出来后,读者不再只关心、了解事件本身,还想知道社会各界对该事件的反应和思考,这也为在先行报道的基础上做深度挖掘提供需求。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需要把做好深度报道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突破口。

例如,2016年冬天,连云港市受极端低温影响,全市4万余株香樟树遭遇空前重创。面对这则新闻,记者并没有满足于“表面文章”,经过深入采访,从香樟树受害情况到关注受害香樟树能否重现生机再到如何救治受害香樟树再到呼吁乡土树种回归城市绿化角色,共推出5篇深度报道,进行了较全面的报道分析。该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许多媒体纷纷转载。这正是记者锲而不舍地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做出了有影响力的报道。

(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连云港传统媒体受众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揭牌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