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期历史知识在民间的传播方式

2017-01-27 12:28
珞珈史苑 2017年0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知识分子历史

王 琴

鉴于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训,唐朝统治者对于历史格外重视,希望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寻求治国安民的策略,唐朝许多帝王都喜欢阅览史书,与精通史学的臣子谈史,除此之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唐朝首次由官方设置史馆修史,并给予史馆修史人员良好的修史环境:“馆宇华丽,酒馔丰厚,得厕其流者,实一时之美事”①刘知幾:《史通》卷1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3页。,此外,唐朝的科举考试中有“一史”“三史”和“史科”等与历史有关的内容。统治者对历史的重视,加上科举考试中历史内容考查的设置,使得众多为考功名的知识分子也更加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分子学习历史知识以后,又通过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等传播方式,使历史知识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从而促进了历史知识在民间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史学活动兴盛,私人修史之风盛行,这种风气对于历史知识在民间的传播是有利的。但是到了隋代,由官方垄断史学编纂,私人修史之风被禁,这对于历史知识在民间的传播是有不利影响的。历史知识虽为上层人士所熟知,但是在民间的传播却很有限。唐代由官方设置史馆修史,且重视史学人才的选拔,再加上魏晋时期民间史学活动比较兴盛,也间接为唐代史学知识在民间的传播奠定了人才基础,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之多种传播方式,使得唐代时期历史知识在民间的传播较为广泛。唐代时期历史知识在民间的传播方式,依据受众的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分为:除统治者之外的知识分子和广大识字程度较低的普通百姓,由于这两类人在知识水平、家庭背景以及对待历史的态度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对唐代时期历史知识在这两类人中间的传播方式进行分类探讨。

一、历史知识在知识分子中间的传播方式

知识分子的特点是识字、文化水平较高、有自学能力。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也相对复杂一些。知识分子学习历史知识的第一个目的是考试,《新唐书·选举志》记载:

唐制,取士各科,多因隋制,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之常选也。①《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59页。

由上述史料可见,唐代的科举考试中,有涉及历史的“一史”“三史”“史科”。广大知识分子为了中科举,得功名,就必须得学习这些与考试相关的历史知识,在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外,统治者还会下发诏令,选拔精通史学的知识分子,开元十四年,唐玄宗下《求儒学诏》称:“天下官人百姓,有精于经史……宜令本司、本州长官,指陈艺业,录状送闻……朕当明试,用观其能”①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05,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38页。,可见唐朝统治者很重视史学才能突出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了解的历史知识愈多,对于他们求取功名更有利。第二个目的是提高自身的地位。在唐朝,历史被看做了解兴亡的一面镜子,通经史是博学的一个标志,若能直接参与修史工作,更是众多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刘餗《隋唐嘉话》载:“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②刘餗:《隋唐嘉话》卷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8页。可见当时修史人员地位的崇高,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愈多地了解历史知识,就愈受到尊重,因此广大知识分子自然会主动去学习历史知识。第三个目的是自娱自乐,兴趣爱好。对于真正热爱历史的知识分子来说,历史是既有益又有趣的,他们把看史书当做一种放松自己的方式,他们求史若渴,会抓住一切机会去求得史书来阅览。

知识分子求取历史知识的动力很大,因此历史知识在知识分子中间的传播方式也就比较多样。总的看来,历史知识在知识分子中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学、朋友之间交流学习。

(一)学校教育

历史知识在知识分子中的第一种传播方式是学校教育。唐代的学校教育又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分为中央与地方两级,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种专门学校,其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科举考试的需要而安排的,学校的考试也模仿科举进行考试,“凡弘文、崇文生,试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或《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各一,或时务策五道,经、史皆试策十道……”③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9,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71页。考试内容中有历史知识,如:考察《史记》《汉书》《三国志》,上有所考,学生必定重视,平时上课的内容也会讲述有关于历史的课程。据《唐会要》记载,“贞观元年敕,见在京官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子……著作郎许敬宗授以史、汉”①王溥:《唐会要》卷64《宏文馆》,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115页。,许敬宗在贞观元年为宏文馆的学生教授《史记》和《汉书》,因此中央官学的学校教育中有历史知识的传播。唐代地方设有府(都督府)学、州学、县学等。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时,益州长史高俭“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②《旧唐书》卷65《高士廉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42页。。由此可见,唐代地方学校教育中也有历史知识的传播。

(二)家庭教育

历史知识在知识分子中的第二种传播方式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分子,只适用于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一般是父母,据《新唐书》记载:“刘子玄,名知幾……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③《新唐书》卷132《刘子玄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19页。,刘知幾幼年就受到了关于历史的教育,自幼就可以学习历史知识。家庭教育也有亲戚执教的,据《柳宗元外集补遗·万年县丞柳君墓》记载,柳元方“少孤,季父建,抚字训道,通《左氏春秋》,贯历代史……”柳元方则是在其叔叔的教育下学习历史的,家庭教育让受学者自幼学习历史知识,历史功底更为深厚,且会一代一代往下传授。

(三)历史书籍的购买、借阅与传抄

历史知识在知识分子中的第三种传播方式是通过书籍的借阅与传抄。前面所讲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通过人来直接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播,但是这种传播方式只适合特定家庭背景的人,而对于家境贫穷的知识分子,进学校比较难,因而书籍这种纸质媒介几乎是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唯一方式。对于家境优渥或书香门第出生的知识分子,他们既可以在学校或在家庭中接受历史知识的教育,也可以在课外通过书籍自己学习历史知识,因此书籍这种纸质媒介是传播历史知识适用范围最广泛的方式。要自学,须有书,根据书的获得方式,可将知识分子获得的方式分为买书、借书、抄书等。买书自学适合家境优渥的知识分子,唐代书肆上卖有关于科举考试的资料,据《太平广记》载:“某向来诚为谁耳。二十年前,实于京辈书肆中以百钱赎之,殊不知是尊贺郎中佳制”①李昉:《太平广记》卷261李秀才条,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4页。,讲一个考生李生,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希望得到时任蕲州刺史李播的举荐,因自带进士行卷给李播看,结果李播发现这份文卷是自己当年应举时创作的行卷,因此逼问李生此卷从何处来,李生不得已说自己是在书肆上买来的,可见当时的书肆卖很多关于考试的书籍。而历史作为当时考试的必考内容,书肆中定有关于历史的书籍卖。但是买书毕竟只是家境优渥的人才能承担的,对于家境较为贫困的知识分子而言,要想自学历史知识,就只能通过借书和抄书。唐代诗人张籍在《酬韩庶人子》诗中写道:“西街幽僻处,正与懒相宜,寻寺独行远,借书常送迟,家贫无易事。”②张籍:《张籍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页。在唐朝,借书自学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学习历史知识的方式。最后一种就是抄书自学,唐朝虽然有了雕版印刷术,但是大部分书籍仍然是用抄写的方式,对于家境贫穷的知识分子来说,帮别人抄书,既可以挣一点钱,同时又可以有机会看书自学,因此抄书学史也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学习历史知识的方式。

(四)朋友之间的人际交流传播

历史知识在知识分子中的第四种传播方式是朋友之间的交流学习。这也属于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既有两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有通过书信等载体进行的间接传播。杜牧的《樊川集》中记载杜君失明,“君安泰自如,令人旁读十三代史书,一闻不遗,客来,与之议论证引,听者忘去”①董诰:《全唐文》卷75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472页。,杜君失明依然坚持让别人给他读史书,等到有客人来的时候,给客人讲起历史,让客人都听得入了神,这就是典型的直接传播,在这过程中客人通过与杜君的交流,学习到了自己不知道的历史知识。间接传播在唐代也很常见,例如:酬诗互答。自己读了一部史书后的感想或者对于某一个历史人物的看法,通过书信互相交流,不仅是彼此沟通交流、增进感情的方式,也是历史知识传播的一种方式。

二、历史知识在普通百姓中间的传播方式

以上全是关于历史知识在知识分子中的传播方式,除了知识分子,还有第二类历史知识的受众:普通百姓。他们的特点是:识字程度很低或者完全不识字。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不会去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而是忙着自己的日常生计,因此,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接受一般是被动的。他们了解历史的目的也相对简单,就是为了娱乐生活,像听故事一样了解历史知识。因此,历史知识在普通民众中间的传播方式也是与他们的这种特征相适应的。总的看来,历史知识在普通市民中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说话”,民间历史歌谣传唱,咏史怀古的题壁诗和壁记。

(一)“说话”

“说话”是面向民众讲故事的一种娱乐方式,王庆菽认为“‘说话’在唐代已经很普遍,有了职业艺人和在戏场、斋筵、邸宅中演出,‘说话’艺术已经成熟了”②王庆菽:《宋代“话本”和唐代“说话”、“俗讲”、“变文”、“传奇小说”的关系》,《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第83页。。但是宋常立认为“在唐代,‘说话’的主要场所是寺院”③宋常立:《唐代都市世俗娱乐场所与“说话”的兴起——兼论唐代“市人小说”并非宋代“说话”之先声》,《河北学刊》2015年第1期,第78页。,不论其具体地点在哪里,唐代确实出现了面向大众讲故事或者还掺杂着表演的“说话”,“说话”要有底稿,其底稿被称作变文,唐朝的变文中有很多事与历史有关的,如:讲述伍子胥的《列国志变文》,讲述王昭君和亲的《明妃变文》,受到《史记》的影响进而延伸创作出的《汉将王陵变》,其核心在于歌颂王陵、灌婴勇敢机智的策动袭击项羽楚军的军事行动,以表彰王陵母亲不畏项羽胁迫而死的义烈之举。还有讲述当朝英雄人物的变文,《张义潮变文》《张淮深变文》,其中,《张义潮变文》主要叙写张议潮领导归义军士兵进行的几场战事,内容主要记载大中十年前后的战事,描述张议潮三次保卫疆土、对抗外族的作战情景,衬托出归义军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以及张氏叔侄的忠君爱国。①伊昕舟:《敦煌变文中的教化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41页。这些变文,大多数是以历史史实为根据的,只是加上了一些想象的细节,以配合演说的需要,因此,这些变文算是对历史的重新解构,与正史原文自然会有一些差异,在选择范围上,这些与历史知识有关的变文主要选择那些人物传记,这些人物一般都会有某类积极的道德品质,如:忠君爱国、孝顺、勇敢,以此为民众树立榜样,既起到了教化的作用,也满足了民众的英雄崇拜心理,所以其选择的历史知识与正史相比,范围会窄很多,无法做到全部历史知识的传播,但是,对于不识字也不以学习历史知识为目的的普通民众来说,却依然是一个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民间历史歌谣传唱

第二种则是民间传唱的与历史知识有关的民歌。民歌是普通民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在民歌中传播历史知识,符合不识字的普通市民的接受方式,因此传播历史知识的效果也会更好。民歌传播历史知识不是唐朝特有的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大量与历史知识有关的民歌,李小树曾经在文章中提到过,这一时期有很多与历史有关的民歌,这些民歌增强了民众的历史观念,例如:“百姓感悦”而歌唱晋代著名爱国将领祖逖的《豫州歌》;歌唱晋代官员应詹在“天下大乱”之际能保境安民,拯救百姓于“涂炭”的《应詹歌》;歌唱十六国时期战死疆场的“陇上壮士”陈安生平事迹的《陇上歌》,等等。①李小树:《魏晋南北朝民间史学活动探论》,《学术论坛》2000年第5期,第93页。唐朝同样也有歌颂历史人物的民歌,如:《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的军中战士赞美和歌颂薛仁贵勇武的歌:“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此外,还有歌颂唐代著名将领哥舒翰的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壕。”这首民歌表达了西北百姓对哥舒翰的威武神勇的赞美以及对其赫赫功绩的歌颂。这些民歌可以让当时的百姓了解一些历史人物,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当然,民歌的局限性在于,范围窄小,歌词太简洁,只能让民众了解一小部分历史,但是与前面的“说话”一样,它们毕竟给了普通民众一个了解历史知识的途径,其意义不可忽视。

(三)咏史怀古的题壁诗和壁记

唐代的壁是历史知识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因为壁是普通百姓可以直接看到的,且一般位于人流量较多的地方,因此,有很多诗人会在壁上题诗,作为扩大自己名气的一种方式,这些诗中有一些咏史怀古诗,如:唐代狄归昌的《题马嵬驿》:“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这类咏史怀古诗,虽然加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评价,但是也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历史知识。还有官厅壁记,内容主要是古代官秩创置、官员迁授和风俗民情等,其中有一些记录了当地的历史,例如:《夔州刺史厅壁记》记录了夔之历史:“春秋为子国,楚九县之一秦为鱼复,汉为固陵,蜀为巴东,梁为信州……至唐武德二年改信州为夔州,七年增名都督府,天宝初罢州置云安郡。”②董诰:《全唐文》卷60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711页。这篇壁记详细记录了夔州的历史。百姓通过题壁诗和壁记,可以学习一些历史知识。

三、总 结

唐朝时期,统治者对于历史的重视,科举考试中“一史”“三史”“史科”等与历史相关考试内容的设置,史学地位的提高,“说话”这种面向大众讲故事的娱乐方式的兴起,壁记的出现等都促进了这一时期历史知识在民间的传播,历史知识的传播可根据民众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分类,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态度是主动的,目的是多样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育、书籍和朋友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而对于识字程度不高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学习历史知识是被动的,目的也较为单一,主要是为了娱乐放松,历史知识在他们中间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说话”或者传唱与历史有关的民歌,还有壁上的咏史怀古类题壁诗和官厅上的壁记,虽然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不可能像知识分子一样全面深刻,但是借助这些方式,毕竟可以让他们学习一部分历史知识,增加历史感,有利于扩大历史知识在民众中的传播范围。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知识分子历史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带刺的苍耳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新历史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