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及对策

2017-01-27 20:03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院校大学生

马 芹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护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及对策

马 芹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护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给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一形势,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依据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等方式,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城镇化;高职高专;市场需求;就业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作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理应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工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

1.1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传统的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伴随品,政府的导向作用发挥不足,呈现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虽然在吸纳就业、提高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暴露出市民化进程缓慢、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发展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以及日益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新形势下城镇化的进程,进而对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为应对上述问题,2014年国务院发布《规划》。《规划》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镇化的全面质量提升。《规划》还描绘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即“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1]。

1.2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建设给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根据《规划》,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突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在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规划》明确要求特大城市要适当疏散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推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外转移,而中小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应依托资源优势,走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因此而产生的产业布局快速变革势必对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产业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产生极大的需求。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是要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大量的符合要求的毕业生,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较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要求,应当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契机,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调整人才培养工作结构,大力加强产业第一线所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市场需求分析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国家都会在资金支持、政策导向上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予以保障。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因经济发展驱动而自发聚集的巨量资源,都会对人才产生巨大的需求,而大学生正是这一巨大需求的中坚力量。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形势和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作为,找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点,明确办学服务对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这一根本性的社会需求,必将带来更大的人才需求,进而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2]。

2.1急需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人才资源供给方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产业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方面提供快速有效的供给方案。高职高专院校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以大众化教育为主,依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可以灵活设置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在适需对路的前提下重点培养职业型应用技术人才,在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人才资源供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输送的大学生可以极大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将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有机结合,可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快速适应一线工作岗位的要求,实现学习到工作的无缝对接。高职高专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对即将从事的一线就业岗位具有相对较为明确的定位,学生相较于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对于进入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就业有更加充足的心理准备,更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才资源需求。

2.2急需具备创新创业潜质的人才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3]。大学生群体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力量,理应充分运用自身优势,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浪潮,特别是对于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说,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在中小城镇进行创新创业,可为新型城镇化在硬件建设上提供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可以助推在城市文化、市民素质等软件建设上的快速提升。只有不断加强对人才教育培养的投入,采取各种政策激发他们参与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实现城镇化进程的全面提升,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3 应对策略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从我国目前的整体经济形势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大学生就业选择难,而引发大学生就业选择困难的最核心原因在于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实际岗位层次和质量之间的差距。“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应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立足点,以满足社会基本岗位的技能要求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学生的就业和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5]。学校应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予以科学调整。

3.1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端正择业观念

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一般本科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不断挤压高职高专大学生的传统就业岗位。面对这一形势,学校应尽快完善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就业课程和就业指导的具体落实。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三年学习生活的始终,注重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形成就业危机感,使他们全面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性格爱好、能力气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努力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优势,主动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选择自己的择业方向。此外,学校要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或者自主创业百折不挠取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干事业的积极性。同时紧密结合本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地区特色,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一线。

3.2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很好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出现了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现实需求严重脱节的局面,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带来了产业布局的大面积调整,对从事面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产业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一大批新兴企业或者单位找不到适合岗位的人力资源。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紧密结合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市场变化和产业布局的需要,主动加快专业结构的调整。学校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保证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布局相结合,避免在价值较小的专业上投入过多的教育教学资源。认真分析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布局变化,加大专业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特别要注重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结合本校的办学特点和教育优势,创建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套的特色品牌专业,使学校适应发展的需要,打通学生的就业通道。

3.3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区别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其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合理的知识构成、过硬的专业技能。合理的知识构成集中体现在“实用和够用”,不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强调根据就业岗位需要学习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掌握过硬的动手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可以实现学习到工作的无缝对接,能够运用较熟练的专业技能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应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实训室的投入,探索技能提升训练项目,开展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还应积极走访企业,认真研究当前社会及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究竟有哪些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侧重点,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3.4积极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

高职高专院校应在校园内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应在校内安排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实训练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争取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在校园内或者政府提供的场所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提供保障。“积极帮助创业大学生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经验。”[6]在充分调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广大创业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及能力,投入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学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灵活多变地及时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科研资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予以指导,并积极向社会规范有序开放,吸引校外资源的投入。积极推动大学生和校外企业合作,制定促进创新创业的相关制度,全力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EB/OL].(2014-03-16)[2017-02-2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2] 尤建国.试论“新型城镇化”语境下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5):58-61.

[3]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实施的意见[EB/OL].(2015-06-16)[2017-0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6/content_9855.htm.

[4] 王景楠.新型城镇化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关系研究[J].学理论,2015(22):119-120.

[5] 李家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就业导向机制研究[J].经贸实践,2015(6):172.

[6] 陈进.大学生农村创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7-9.

〔责任编辑: 张 敏〕

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sofemploymentmarketdemand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underthebackgroundofnewurbanization

MA Qin

(School of Nursing,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212028, China)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 for the employment affair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employment. Besides, they should actively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employment,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professional setting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cultivate and train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which can provide the important talents support for our country’s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urbaniz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arket demand; employment

G647.38

C

1008-8148(2017)04-0084-03

2017-03-06

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16FYHLX007);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7SJBFDY839)

马 芹(1985—),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城镇化院校大学生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