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 苏州古城的地标与象征

2017-01-27 20:03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唐寅伍子胥吴国

徐 静

(苏州市职业大学 吴文化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04)

阊门:苏州古城的地标与象征

徐 静

(苏州市职业大学 吴文化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04)

苏州古城的前身为春秋时期吴国都城。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吴王阖闾之命筑城,开设水陆城门各8座,其中阊门巍峨雄伟,成为苏州古城的重要标志。阊门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春秋时期是吴国西破强楚而成就霸业的政治象征,汉魏六朝时期是苏州的城市地标和东南大都会的象征,中唐时期成为苏州城市盛衰的历史见证,明清时期是苏州经济繁荣的代名词。历代描写苏州阊门的诗文甚多,从中能够感受阊门的独特地位,感悟苏州古城的沧桑变迁,领悟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丰富内涵、独特魅力。

苏州古城;阊门;地标;象征

苏州古城历史悠久,前身为春秋时期吴国都城。公元前514年,即周敬王六年,吴国阖闾元年,吴王阖闾委派伍子胥担任吴国都城总设计师,象天法地,建筑阖闾大城,开设水陆城门各8座,分别是阊、胥、盘、蛇、娄、匠、平、齐。其中阊门巍峨雄伟,居八门之首。阊门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京杭大运河入城要道,北通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当代国学大师、散文家张中行在《姑苏半月》开头写道:“如果竟至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还是未能出入阊门,即使赵州和尚的禅悟不无道理,回顾生平,也总是太遗憾了。”[1]88阊门自古就是苏州古城的城市地标,闻名遐迩。历代描写苏州阊门的诗文甚多,从中能够感受阊门的独特地位,感悟苏州古城的沧桑变迁,领悟苏州古城的丰富内涵、独特魅力。

1 春秋时期:吴国西破强楚成就霸业的政治象征

清代姚承绪《吴趋访古录》记载:“阊门,像天门,通阊阖气也。吴阖闾欲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一名破楚门。”其《阊门》诗曰:“破楚门前气象雄,九天阊阖信潜通。”[2]2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吴国开设阊门的目的在于西破强楚、成就霸业。

吴国原来比较弱小,是楚国的属国。自十九世吴王寿梦起,采取走出国门与中原先进国家交往的政策,积极学习中原文化,特别是得到了晋国的支持与帮助,国力逐渐增强,成为楚国的南方劲敌。公元前514年,二十四世吴王阖闾登上历史舞台。《吴越春秋》记载,阖闾登上王位后“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3]30。阖闾具有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有雄心,有智谋,有胆识,有识人之明。他重用并信任从楚国逃亡而来的伍子胥,“举伍子胥为行人,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3]30。

伍子胥,名员,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是楚国名臣伍奢的次子。楚国平王时期,君主昏聩无道,宠信奸臣费无忌,夺媳为妻,因而杀害了劝谏的忠臣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子胥逃亡吴国,誓为父兄复仇雪耻。史书记载,伍子胥精通术数,卜而能知,是“文治邦国,武定天下”[3]17的将相之才,所以怀揣强国梦想的吴王阖闾与伍子胥探讨“兴霸成王”的战略与对策。《吴越春秋》卷四生动地记载了君臣二人关于“强国霸王”的对话:

阖闾谓子胥曰:“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

子胥良久对曰:“臣闻治国之道,安君理民是其上者。”

阖闾曰:“安君治民,其术奈何?”

子胥曰:“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廩,治兵库,斯则其术也。”

阖闾曰:“善。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子胥曰:“有。”

阖闾曰:“寡人委计于子。”[3]30-31

吴国西面是强大的楚国,南面是楚国的盟国——越国。面对楚越夹击,地处太湖平原的吴国都城梅里,无城可守,亦无险可守。这一状况令新执政的吴王阖闾十分忧虑。擅长策谋的伍子胥认为,安邦治民的首要之举是建立城郭。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创建阖闾大城,以实现吴王阖闾破楚制越、称霸诸候的政治意图。吴王阖闾要实现强国梦想,首先要征服楚国,这恰好与伍子胥打败楚国为父兄报仇的目标一致。因此,阖闾委任伍子胥“象天法地”建筑阖闾大城,并要求伍子胥用“天气之数以威邻国”。《吴越春秋》卷四记载了伍子胥造筑“大城”之方法与规模:

“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因复名之破楚门。”[3]31

伍子胥所建的八大城门,以“阊门”为首,并以传说天门中的阊阖命名。阊门象征天门,使上天的阊阖风得以通过,亦即与自然界的元气互相贯通以利于打败楚国,故而建造之初就有“复名”——“破楚门”。

在伍子胥竭力推荐下,吴王阖闾拜军事家孙武为将,整顿军纪,训练官兵,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条件成熟后,公元前506年,吴国大军从雄伟的阊门浩荡而出,西进伐楚。在柏举之战中打败楚国,并攻入郢都,吴国成为东南新的霸主。阊门因此真正成为“破楚门”。

这是苏州历史上最具有王者之气的时代。吴王阖闾励精图治,广纳天下名士,发展经济、军事,促使国家强盛,雄踞一方,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慑越人。在吴王阖闾“兴霸成王”的过程中,阊门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阖闾成就霸业的政治符号。唐陆广微《吴地记》曰:“阊门,亦号破楚门,吴伐楚,大军从此门出。”[4]17宋范成大《吴郡志》记载:“阊门,《文选注》:‘吴王阖闾立阊门,象天阊阖门。’《吴越春秋》曰:‘城立昌(阊)门者,象天通阊阖风也。’《南史》及传记中或书作昌门,盖字之讹。《吴越春秋》又曰:‘昌(阊)门亦名破楚门,吴伐楚,自此门出也。’”[5]21-22

2 汉魏六朝时期:苏州的城市地标和东南大都会的象征

汉魏六朝时期,阊门成为苏州的城市地标和东南大都会的象征,世人瞩目。

东汉王充《论衡·书虚篇》中记有:

传书或言:颜渊与孔子俱上鲁太山,孔子东南望,吴阊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指以示之,曰:“若见吴阊门乎?”颜渊曰:“见之。”孔子曰:“门外何有?”曰:“有如系练之状。”孔子抚其目而正之,因与俱下[6]22。

王充是著名思想家,务实不务虚,认为这样的神奇传说是虚妄之言。人目之所及不超过十里,而鲁国与吴国相距千里。其实,不必过分拘泥于真实。关键在于孔子想到了千里之外的吴阊门,阊门的地位和影响力可见一斑。后来,人们在泰山顶上孔子望吴处建了一座牌坊,取名为“望吴圣迹坊”。

到了三国时期,阊门与东吴的孙坚、孙权发生关联。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所著《苏州史志笔记》中有一款条目曰“孙坚与吴阊门”:

《三国志·孙坚传》,裴《注》引《吴书》曰:“及母怀妊坚,梦肠出绕吴昌门,寤而惧之,以告邻母。邻母曰:‘安知非吉徵也!’”按孙坚为富春人,其立业所在亦与吴中无与,何以以肠绕昌门为吉徵也?又《孙权传》,黄龙元年云:“初,兴平中,吴中童谣曰:‘黄金车,班兰耳,闿昌门,出天子。’”注曰:“昌门,吴西郭门,夫差所作。”按孙权即皇帝位亦不在吴中,何以云“闿昌门,出天子”也?可见当时以昌门为东南之目标,故时以之代表东南[7]42-43。

由此可见三国时期苏州阊门名气之大,不仅代表苏州,还是整个东南的象征。

阊门雄伟壮观,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吴趋行》诗中有生动描写。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人。出身于东吴显贵家庭,祖父陆逊为丞相,父亲陆抗为大司马,都是东吴名将,为孙吴政权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陆机感觉无上荣耀,也激励了他追求功名、光宗耀祖的热情。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十分坎坷。20岁时,吴国灭亡,陆机遭受了国破家亡的厄运,心中的悲痛不言而喻。他与弟弟陆云回到故乡华亭,乡居10年,埋头苦读,博览群书。他的一部分作品,如《吴趋行》,就写于这一时期。

“吴趋行”是乐府杂曲歌辞,为吴地歌曲名。“吴趋”是古代苏州六十坊之一,在阊门内。陆机的《吴趋行》是一首歌咏吴地的诗。诗中写道:

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

阊门何嵯峨,飞阁跨通波。

重栾承游极,回轩启曲阿。

蔼蔼庆云被,泠泠祥风过[8]1。

《吴趋行》是一首吴地的赞歌,以阊门为中心描述吴郡建筑雄伟、物产丰富、风俗淳厚、人才荟萃,寄寓了作者对乡邦文化的自豪感。

3 中唐时期:苏州城市盛衰的历史见证

众所周知,中唐诗人张继写过一首诗《枫桥夜泊》,使得寒山寺流芳百世。其实,张继还到过苏州的阊门。其《阊门即事》诗曰:

耕夫召募逐楼船, 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5]22

春天,诗人来到苏州,登上著名的阊门城楼眺望,看到的却是冷清凄凉的景象。春天本是农忙时节,而阊门城外万顷良田却野草青青,因为农民都被召募当兵,跟随将军打仗去了。古代习俗,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过了寒食节,清明这一天重新生火,称为“新烟”。苏州阊门原本繁华昌盛、人口密集,但安史之乱后,百姓纷纷逃离,人去屋空,寒食过后重新举火的人家寥寥无几。这首小诗以阊门为视角,反映了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社会衰退之状。

当然,安史之乱并未使苏州太伤元气。战乱结束后,经过休养生息,并随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苏州迅速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的一大雄州,这可以从白居易的诗文中验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后因直言遭贬,做了地方官。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虽然在苏州为官只有17个月,但他热爱苏州,歌咏苏州,为苏州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比如,为方便游客游览虎丘,白居易在山塘河边修建了从阊门到虎丘的七里长堤,后人称为“白公堤”,即今日山塘街。

白居易在苏州任上,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其中《登阊门闲望》颇具代表性。诗曰:

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

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

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

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8]22。

“钱唐”即杭州,“茂苑”是指苏州,诗人为自己曾经以为苏州不如杭州的偏见有点不好意思。其实,苏杭风光各有千秋,难分上下。当然,若论繁盛,当时苏州已超过杭州。《吴郡志》记载:“唐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作为苏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白居易十分关注地方的户口、税收、军事力量、经济状况。苏州自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经济日益繁荣,人口逐年增加。据史料记载,开元(713—741年)年间苏州的户数为6万,而中唐已升至10万户。而杭州,开元年间户数为8万,但到元和(806—820年)年间只有5万户了。《元和郡县志》:“苏州吴郡,紧。开元(713—741)户六万八千九十三,元和户十万八百八。管县七。”人口增长速度之快,在江南地区独一无二。在古代,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成正比。“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这些数字可以证明苏州不愧为“雄州”[9]138。

《登阊门闲望》以阊门这一地标建筑为观察的窗口,生动描绘了中唐时期苏州作为雄州的繁荣景象,作为水乡名城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

4 明清时期:苏州经济繁荣的代名词

明清时期,得益于交通便利,尤其是水运环境,苏州阊门一带经济繁荣,成为全国商贸中心。明代中叶,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寅写过一首《阊门即事》赞颂金阊繁华。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天资聪颖,少年时已有才名,12岁即能写诗作画。他能诗善画,多才多艺,在绘画方面,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诗文方面,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唐寅做诗别具一格,洒脱自然。《阊门即事》诗云: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10]48。

金阊繁华,历代歌咏者不绝,唐寅的这首《阊门即事》则与众不同。中国自古重农抑商。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商人被列为四民之末,商业被看作下等行业。唐寅的《阊门即事》却对商业社会大加赞赏,这是以前诗歌中很少见到的态度。唐寅在《阊门即事》中兴致盎然地描绘了“金阊门”的繁华图景。

阊门自古就是繁华之地,京杭大运河开通后,阊门成为南北交通、经贸往来的门户,带动了苏州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到了明代,苏州进入极盛时期,阊门成为苏州城中最热闹、商业繁盛的地区,商贾云集,楼阁林立,俗称“金阊门”。唐寅在《阊门即事》中赞誉苏州为众人向往的世间乐土,其中阊门更是乐土中的宝地。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唐寅是明代大画家,却说自己笔拙,画不出锦绣阊门。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述了阊门的繁盛富庶,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著名画师徐扬创作了一幅《姑苏繁华图》,以写实手法描绘了苏州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其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阊门。画面中,阊门至枫桥的十里长街万商云集,各省会馆纷列其间。这一时期,苏州商业达到了鼎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当时的阊门、胥门、山塘街一带,商贾汇聚,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之一,阊门被喻为“天下第一码头”。清朝一位宰相级官员孙嘉淦游历苏州后,在其散文名作《南游记》中写下所见所闻,“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11]129。至此,苏州阊门盛名远播,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所说“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因此成为繁华苏州的代名词。

[1] 秦兆基.苏州文选[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2] 姚承绪.吴趋访古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 赵晔.吴越春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4] 陆广微.吴地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5] 范成大.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6] 王充.论衡[M].张宗祥,校注.郑绍昌,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 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8] 吴企明.苏州诗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9] 石琪.吴文化与苏州[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

[10] 唐寅.唐寅集[M].周道振,张月尊,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1] 王卫平.苏州史记(古代)[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卢 蕊〕

ChangMen:landmarkandsymboloftheancientcityofSuzhou

XU Jing

(Wu Culture Institute,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China)

The predecessor of the ancient city of Suzhou is the capital of Wu kingdom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514 B.C,while building the city by order of the king of Wu He Lu,Wu Zixu,a famous important official of Wu,set up eight city gates on land and water respectively. Among all city gates,the lofty and grand Chang Men was especially famous and became the symbol of ancient Suzhou which over different times has been endowed with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such as the political symbolism of accomplishing hegemony after the triumph over Chu kingdom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city landmark and the metropolitan in South-east China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the witness of rise and fall of Suzhou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ang Dynasty and a synonym of economic prosperity in Suzhou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uring past years,there has always been large number of poems and papers describing and recording Chang Men. By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we can not only identify the unique position of Chang Men and learn the vicissitudes of history of Suzhou for over 2500 years but also comprehend deeply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unique glamour of the famous cultural city.

the ancient city of Suzhou; Chang Men; landmark; symbol

K928.77

A

1008-8148(2017)04-0102-04

2017-04-18

2016年度苏州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Y2016YB23)

徐 静(1958—),女,上海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吴地文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唐寅伍子胥吴国
Optimal Control of Heterogeneous-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Susceptible Malware Propagation Model in Heterogeneous Degree-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千金”的由来
GLOBAL STRONG SOLUTION AND EXPONENTIAL DECAY OF 3D NONHOMOGENEOUS ASYMMETRIC FLUID EQUATIONS WITH VACUUM∗
吴国良花鸟画选
东周列国志(10)
沈周&唐寅:佛系老师与跳脱徒弟
吴国平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千金小姐
伍子胥出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