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2017-01-27 22:04林昱君
中国传媒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民众艺术文化

文/林昱君

姜奇平在其著作《当下的冲击》中说道:“网络时代让我们每个人都坐上了过山车,我们被当下冲击得七零八落,在天旋地转中不得要领[1]。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文化艺术产业方面也不例外。“互联网+”的活力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推动了文艺传播的变革。

1.艺术传播

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指出,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他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艺术,狭义的艺术仅指除了文学以外的艺术品种, 而广义上的艺术也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2]。艺术传播,是指艺术信息突破时空限制,被接受者接收或者知道的过程。艺术传播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体系。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艺术传播从原始的方式进化到如今的多媒体综合传播方式。高科技含量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使艺术能够广泛而深入地惠及社会中的各个群体,这无论对于艺术本身还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

大众传媒普及之后,艺术信息不仅传播更加广泛,而且艺术传播增添了服务主流文化的作用。艺术传播服务于主流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艺术传播为主流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供方法和手段

例如,在宣传“新民主文明”时,街头诗、秧歌剧、朗诵诗、黑板报等艺术传播形式由于接地气而成功地向民众传播了新思想以及新的道德观念。在解放后,这些传播活动也在中央政府推广普通话和简化字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传播活动和方式在当时不仅提高了民众的教育水平,更是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等精神思想深深根植于民众的心中。

1.2 艺术传播使主流文化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艺术是对生活的概括,体现着个人或者国家民族在审美上的造化。艺术总是在传播中吸收新的意识,产生新的意义和境界。“互联网+”背景下的大众传媒,不仅要保持信息传播的功能,更需要运用其自身优势,引导社会舆论符合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并推动舆论传播向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方向发展,大众传媒任重而道远。“互联网+”背景下的艺术传播,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活动中来,进而让现在的意识以及思维方式不断地填充到主流文化中,从而使当今的主流文化 既能有引导民众的功能,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意识的体现。

2.“互联网+”背景下艺术传播的变革

“互联网+”背景下,艺术传播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影响了艺术的传播网络

以往,亲身传播是艺术传播中极其重要的传播方式,表演者通过自身的表演将意识形态和文化传达给接受者。如今,艺术则通过大众传媒触及社会所有角落,并进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与传播密不可分,不同时期兴起的艺术品种往往有相应的传播方式为其服务。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播工具不断更新换代,传播技术越来越先进,传播理论也在不断地拓展深化。 艺术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熟且多元,传播与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可见一斑。

2.2 传播对于艺术而言越来越重要

“互联网+”背景下,传播工具日新月异,艺术传播也因此被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传媒的力量和影响巨大,甚至被默认为是新社会的基础设施。以往,艺术被创作之后,仅仅作为收藏和个人欣赏的作用,甚少与广大人民群众见面;如今,艺术开始走出象牙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和接纳,人们有机会获得更适合自己的艺术形式,由此艺术也换发出更大的生机。

2.3 “互联网+”和高科技的配合创造了更多艺术传播的介质,并且使艺术在传播时更加生动

在不久的将来,艺术信息的传播可以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展示给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随着传播载体的多样化以及功能的不断拓展和完善,使艺术得到更广泛和持久的传播。

2.4 艺术传播更加精准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用户使用产品的感受和体验将直接影响产品的优化和改良,在某种意义上,用户其实是参与到了产品生产的环节中的。在艺术创作方面,创作者通过与受众的沟通交流来激发新的灵感。用户思维促使艺术的传播更加精准化。

3.变革带来的优点与弊端

“互联网+”背景下,变革对于艺术传播来说是把双刃剑。

从有益的方面考虑。首先,“互联网+”对以往的艺术进行改造和再现,进而实现艺术价值的再创造,并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其次,“互联网+”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艺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亲民,艺术能够惠及更多的人,使民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再次,“互联网+”背景下,文化艺术也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不仅能够拉动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更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然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互联网传播,使艺术逐渐走向了不利的方向。表面上看来,在传播媒介丰富之后,民众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媒介,观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而实际上,传媒的控制权仍然在少部分人手里,民众们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其实早已被决定好。此外,有不少被重新定义为艺术的“艺术”被民众哄抬为艺术,实则是艺术中的糟粕,却被民众围观,这对于整饬社会民众的审美是极为不利的。再次,技术的使用使艺术的美感逐渐消亡。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在其《象征交往与死亡》 一书中提出“仿像(simulacrum)时代”这一概念,认为仿像时代是受符号和数码支配的时代,艺术在仿真和无限制复制生产的过程中死亡[3]。

在“互联网+”背景下,艺术传播应该始终保持其原始的作用,即促进艺术的普及化,不破坏艺术本身的美。为了更好地让现代传播技术为艺术服务,应该明确界限,清醒思考,让艺术传播在 “互联网+”背景下获得全面发展与进步。

4.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艺术新的发展

4.1 在营销上做足功夫

艺术的生产流程已日益成熟,对艺术作品的营销也越来越重要。当今社会各种类型的艺术产品,也必然要面临营销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事件营销——或者说造势营销,只是营销的众多手段中的一种。而在如今,艺术品种的生产百花齐放,互联网的触角遍及各处,能最大程度地接触到受众,依托互联网的造势营销在艺术传播推广和宣传越来越普遍。适度的事件营销有利于艺术的宣传和推广。有许多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艺术相关公众号,如顾爷,用一些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解说名作,同时帮着线下的博物馆和各种艺术展览进行推介,在做足营销的同时,也让民众有了选择艺术的自由和提高自己精神文化层次的机会,带动了消费升级。还有一些艺术社区,如798艺术中心,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而成功通过营销成为了国内知名度颇高的年轻人聚集的艺术社区。新闻媒体的关注程度、社交媒体的讨论热度对艺术以及艺术相关会产生直接影响。

4.2 在资金方面的投入要跟进

营销可以给艺术造势,让艺术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大量资金用于宣传,是现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艺术传播经过成熟的策划,利用媒体迎合受众心理进行造势,争夺网民眼球,在促使网民去围观艺术活动的同时,还借助消费者自身的传播力将艺术活动的影响力扩大。不仅要在艺术本身上投入大量资金,更要在艺术活动的宣传和推广上投入大量资金,才能让艺术经过造势营销后高歌猛进。

4.3 加强国民的艺术教育

除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培养有艺术消费需求的消费者。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可以鼓励类似于798艺术中心的社区多多发展,也可以加大对高校艺术团体的资金投入。在培养合格的艺术消费者上,现代艺术创作也应该和其他的文化形式一样,重视文化内涵和思想性。不断通过提升作品质量,在创作上精益求精,艺术才能实现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上的双赢。而当艺术作品能够将资金和精力更多地用在加强原创、探索钻研上时,艺术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4.4 最为重要的是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和艺术性

虽然价值的呈现需要有效的包装和精心的策划,但是艺术的炒作需要把握一个度,即对观众负责,生产高质量的艺术产品,严格把关各个环节;对消费者负责,才算是一个健康的艺术产业应该有的生态环境。现代艺术发展的核心要素要配合更为高明的营销传播,才能把艺术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极致;在保证艺术作品质量的前提下对艺术进行造势营销,能够促进艺术又好又快发展。

互联网高速发展促进了许许多多艺术团队和艺术相关机构的不断涌现,这使国内的艺术创作环境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当今社会,艺术从业者应当秉承互联网+思维,合理利用网络病毒式传播,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优质作品,让现代艺术作品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让艺术传播变得真正有意义,真正为弘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贡献一份力量。

[1] 蒋晓丽,石磊.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8(48).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9.

[3] 让·鲍德里亚. 象征交往与死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6.

猜你喜欢
民众艺术文化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