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篷车”传承新方式

2017-01-28 12:33张书珍天津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30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6期
关键词:和平区大篷车技艺

张书珍 (天津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300000)

“非遗大篷车”传承新方式

张书珍 (天津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300000)

当前,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已进入调整过渡阶段,即从“重申报”向“重传承”过渡。在这“非遗后时代”,对于非遗的传承,各地都有行动,都有高招。天津市和平区一方面注重对于非遗传承人,从以高龄行业掌门人或领军人物为主,向五六十岁的中坚力量过渡,向“70后”的青年艺人过度,一方面积极进行非遗的“活态”传承。这个“活态”,一是要让古老的非遗“活”在当下,“活”在民间;二是让它像水一样流动起来,使和平区的非遗传承,形成“活水养鱼”的局面;三是以非遗工作为抓手,通过多种办法,使和平区成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基于这种理念,2011年年底,和平区“非遗大篷车”巡展系列活动启动了。6年来,“大篷车”通过展、讲、视、感的立体宣传形式和“乡村行”、“校园行”“社区行”和“社会行”等活动,把非遗和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活化”为大家喜闻乐见的现实经历,充分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让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学校师生、部队官兵参加进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非遗大篷车”传承新举措

天津是个移民城市,和平区又是城市中心,历史上从不和农村接壤,和平区的居民是一代代的农民、士兵移居到城市以后,既把家乡祖辈传承的非遗带了过来,又让自己的绝活顺应城市的环境而变化发展的,所以说,和平区的非遗项目基本上是城市化的,是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产物。如确定为国家级的和平区非遗项目:古典戏法、老美华传统制鞋工艺、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以及和平区的非遗项目:福禄斋张家锦彩泥人制作技艺、天津烤鸭传统制作技艺、“华字牌”胡琴制作技艺、古典戏法(亮摔、线棒子、九连环)、津味儿吆喝、张万年御板书等,都带有鲜明的城市化特征。

目前和平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个门类,40个项目,其中有9项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和平区在充分开展非遗的搜集、整理、申报工作的同时,2010年9月,坐落于和平区吴家窑二号路的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对外开放了。馆内设有电子大屏幕和实物展柜,及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为一体的两台触摸屏,使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全区独具地域魅力的文化遗产,唤醒社会大众渐趋沉睡的“非遗”记忆。

作为和平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我始终认为搞非遗工作,首先要竭力避免走进误区,其一是避免非遗项目商品化和市场化,避免如冯骥才所斥责的“我们的非遗就像卖艺!”其二是避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过度包装,改变它的原有模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精髓尽失的“转基因”产品。其三是避免非遗工作宣传不当,形成政府热,社会冷,一边大张旗鼓,一边来者寥寥的尴尬局面。我们还认识到,一、非遗工作不仅要靠政府部门对其“输血”,更要靠社会组织、团体、个人的广泛参与,也就是说,和平区的非遗工作,要走“群众路线”。二、当年青一代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走进档案室、博物馆、图书馆,从活态变成历史记忆的危险,和平区的非遗传承,要把青少年抓牢抓紧。三、要充分利用和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机遇,走入街道、社区、工厂、部队、学校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举办各具特色的活动,让大家感受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活态传承,活在当下,这个“活”既要让古老的非遗在当今时代活起来,又要让它以灵活、活泼的方式受到人们的喜爱。五、以现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当然也是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但达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还是要走出去,让非遗进一步“活”起来。六,任何非遗的产生都是需要环境的,是特有的环境造就了特有的非遗。对非遗的保护,就要不做人为加工,尽量保留原貌;就是让非遗传承尽量不脱离其生存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唯其如此,才谈得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认识搞清楚了,非遗工作才能沿着尽可能正确的道路前行,在努力办好非遗展览馆的基础上,还有没有更好的途径宣传和传承非遗呢?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在上级的支持下,全国首创的和平区“非遗大篷车”诞生了。

非遗大篷车的创意来源于和平区非遗中心对让非遗走出去和活化于民间的紧迫感,借助于和平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的东风,得益于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基层单位的响应与共识。

在2010年9月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建立伊始。在接待群众参观的过程中,我有着深刻的感受: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还很低,但是对非遗非常喜爱。非遗亟需走出去,开展更广泛的宣传和展示。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紧张的筹备之后,“非遗大篷车”满载出发了。

二、“非遗大篷车”“活态”在民间

天津和平区的区域面积很小,“非遗大篷车” 每次出行路途并不长,但它的每次出行都是一次穿越,先是从历史走到了今天,再是它把已经到了博物馆的民间珍品又送回了民间。

“非遗大篷车”不是一种专用的、特型的车,它就是一辆普通的大轿车,当它派上非遗下基层的用场时,就是一辆“百货店”式的大篷车,是一座流动的非遗展馆。它走到哪里都明确地告诉人们,非遗不仅仅是政府、非遗单位和非遗传承人的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大家的事情。每次“大篷车”活动都是采取一展、二讲、三观、四感的立体宣传形式,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我区的非遗品种,不断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其设计大致是这样的:一、固定“货品”:100份非遗知识宣传单,免费发放,并要求带回家给亲朋传阅;20块和平区非遗项目展牌;4种非遗项目展品;2名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或表演);1名非遗讲解员(简短讲座、竞答、咨询)。二、个性“菜单”:把非遗项目编排成8个“套餐”,供宣传点自主选择,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三、总体“风味儿”:有读的、有听的、有看的、有吃的,能学到知识,能品尝美食,能欣赏表演,长学问,得实惠。

6年来,“非遗大篷车”已经完成了“社区行”30场,其中春节、“五一”期间在繁华地区、旅游景点开展了4场。许多市民追着大篷车“赶场”。“校园行”走进了10所学校,这个活动校方欢迎,同学们更兴奋。 “大墙行”是在繁华地区新建工地的围墙上布置展牌,并现场开展其他活动,百米长的展线吸引的市民围了四五层。“军营行”是把“大篷车”开进军营,向来自五湖四海的部队官兵宣传他们奉献青春的第二故乡的非遗。“社会行”是把“大篷车”开到了市级非遗单位天津宁河县开发区义聚永酒厂,通过现场表演、技艺展示、实物展览等多种形式,向职工和附近居民传承非遗知识。

每次活动大致设四个分区,“非遗成果展演区”、“非遗成果展览区”、“非遗成果绝技展示区”和“民间游戏活动区”。“非遗成果展览区”陈列了20块展牌,展示了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果仁张”制作技艺、“侯派京剧脸谱绘制”、“老美华制鞋工艺”等项目,由专人对制作工艺进行讲解。“非遗成果展演区”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戏法”传承人肖桂森先生表演了“9连环”、“线棒”等绝活儿;区级非遗项目“太平歌词”传承人刘文步先生表演了太平歌词小段等。“非遗成果绝技展示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区级非遗项目蓬英楼鲅鱼馅水饺传统手工技艺等,听制作工艺的门道儿、参观现场活馅儿、擀面等制作技艺让人们第一次知道了家乡的老字号产品中原来蕴藏着那么多文化内涵。在“民间游戏活动区”里,小学生们开展了“丢手绢”、“跳房子”、“跳猴皮筋儿”、“抖蒙葫芦”等传统民间游戏活动,再现了中华传统儿童游艺项目的魅力,这些已经几近消失的群体性运动型游戏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天津京剧院退休高级美工师刘希哲老先生为人们进行了“侯派京剧脸谱”绘画的讲座,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也为人们宣讲了非遗知识,开展了非遗知识竞答活动。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充满天津地域特色,反映天津不同历史时期小商贩和手艺人的津味儿吆喝。表演者王利永父子,身着旧时民俗服饰,手拿旧时生意人的不同响器,绘声绘色、诙谐幽默的吆喝表演,让人们了解到过去的街巷生活,觉得分外亲切。尤其是擅长津味吆喝的王老先生,一亮嗓就勾起了居民们的美好回忆,唱到卖糖的小段时,台下的叔叔阿姨也情不自禁的跟着哼唱了起来:“卖拔龙糖、豆根糖、豆瓣糖……”仿佛带着我们走进了几十年前的古老街巷。

彭飞一指禅”掌门人彭飞女士为居民做了一场生动的脊椎健康知识讲座并现场为大家做了手诊。期间,多位居民争先恐后的向彭飞老师咨询各自的问题,一些症状经过“彭飞一指禅”神奇手法的帮助,当场得以好转。

“非遗大篷车”来到了军营,讲解员向战士们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向战士们赠送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表演了戏法、太平歌词、相声、女声独唱等精彩节目,书画艺术家和战士们共同进行了书画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展示又将活动推向高潮。狗不理包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义聚永酒传统制作技艺、果仁张传统制作技艺、蛤蟆吐蜜烧饼制作技艺、天宝楼津酱肉传统制作技艺、天津烤鸭传统制作技艺,博得了战士们的阵阵掌声。

生存于我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元素极容易被忽略,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在我们身边悄然而逝。所以在我们的宣传讲解中,一定不能只停留在把技艺揭秘,把项目讲解,一定要把非遗项目中的文化含量讲清讲透。活动期间获得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天津日报,北方网,天津有线电视台,和平有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多次报道。

三、“非遗大篷车”百姓最青睐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家软实力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篷车的巡行,和平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学生参与进来,对非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居民们说:“‘大篷车’让非遗不仅仅存在于名录档案中,而是回到群众中来,在民间不断传承。我们一定要做好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好好的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由不晓得到一知半解再到详细了解,‘非遗’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人听了津味吆喝后特别高兴,“那声声的吆喝带着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还有居民说:“今天的大篷车下社区活动给我们送来了一份文化大餐。我们不仅学习了很多非遗知识,更看到了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大篷车活动,真是太有意义了!”更多上了年岁的居民兴致勃勃地与非遗人员攀谈起他们的童年,如数家珍般地述说那时的生活情况,努力提供他们知道的非遗线索。

“非遗大篷车”在中小学学生中间更是反响热烈,有的同学把“津味吆喝”录在手机上,说回家后要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听。有的同学把参与非遗的视频用微信发给上百位好友,愿大家共享他的喜悦。由于课程安排不开,多数学校只能安排部分班级参与“大篷车”活动,而没有参加的年级事后又与非遗部联系纷纷要求让所有同学都补上这一课。 在“大篷车”校园行之前,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作人员多有顾虑,认为当今的孩子们热衷“哈韩”、吃“麦当劳”、玩电脑,不会对他们爷爷辈的生活经历感兴趣。而当“大篷车”开进了校园,所有人顾虑全无,有的传承人好像忘了自己的角色,变成了一个“老小孩”。

“非遗大篷车”的成功巡行,是与非遗传承人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在各个项目的传承人中,从而立之年到耄耋之年的各个年龄段的都有,而他们都表现出一样的热情。每次巡行并不是传承人的“全梁上坝”,而他们都反复要求带上他们。这些传承人面对市场经济大潮能不迷失方向,他们不保守,不保密,除了“古典戏法”不能违反行规以外,其他传承人如老美华制鞋工艺、京剧脸谱绘制工艺等,都在展演中把自己的绝活清晰完全地展露出来并耐心细心地向观众讲解。自从他们被确定为非遗传承人之后,把非遗“活化”,让人人尽知,让代代传承,就成了他们人生中的幸事、大事。这与他们的襟怀有关,也与非遗中心的细致工作不无关系。

天津和平区的“非遗大篷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赢得了各方的赞誉,它在和平区非遗传承可持续发展方面、在形成全区非遗“活水养鱼”方面、在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开拓新局面,迈向新台阶,展示新作为。

猜你喜欢
和平区大篷车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地球
我想给弟弟穿裙子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沈阳和平区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沈阳和平区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混合运算大篷车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难民大篷车“进攻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