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模式下河北省特色城镇的建设策略探讨

2017-01-28 15:05王增成河北工业大学30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4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特色

王增成 田 瑾 (河北工业大学 300000)

基于“旅游+”模式下河北省特色城镇的建设策略探讨

王增成 田 瑾 (河北工业大学 300000)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近些年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对经济建设带来的影响,阐述“旅游+”模式在特色城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继而针对河北省特色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旅游+”模式下地域性特色文化城镇的建设策略。

“旅游+”;地域性;创新;特色城镇;融合

注: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旅游+”模式与我省特色城镇建设的结合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601514。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背景分析

社会城镇化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衡量现代化经济发展成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等城镇化发展较早,城镇化率都在90%以上,我国到2015年统计的城镇化率是56.1%,我们的城镇化发展正处在中级阶段,加快城镇化发展建设依然是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出现的问题也很多,主要表现为:各地政府有喜功好大心态,为了尽快看到成效,大拆大建,过于注重面子形象工程,忽视城镇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就业和公共性服务建设,单一注重视觉效果的形象工程较为严重;城镇化建设中区域和层级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规模和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城镇建设的层级缺乏;注重城镇工业化建设而轻视第三产业拉动,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形成稳健的产业链关联;城镇建设中地域性特色打造欠缺,千人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忽视城镇自身特色文化内涵挖掘;注重扩大城镇规模建设,忽视有效管理和资源保护等。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落实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探索,因地制宜,产业建镇,以人为本,市场主导”的建设思想,夯实产业建镇的基础作用,完善基础性公共服务机能建设,保护优化城镇自身资源和环境,突出城镇地域性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文化建设的品质,建立有机的城乡对接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二、旅游+模式下河北省特色城镇化建设策略分析

“旅游+”模式是由北京伯联顾问于2015年5月首次提出的,并应用于“文山州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其思路是李克强总理“互联网+”模式在产业领域的应用延伸,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的一次创新,在业界引起了高度广泛关注。“旅游+”模式不仅是旅游消费者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也是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相融合发展的策略,“旅游+”模式下的产业创新,不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而且能有效渗透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为其注入发展必要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旅游+”正在成为有效带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在现代化新型城镇建设的进程中,“旅游+”模式的有效融合将同样会为特色城镇建设输入强大动力。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现在旅游产业所包含的要素已不是以前理解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行业专家林峰认为,如今的旅游产业要素已扩展为“食、住、行、游、购、娱、体、会(会议)、养(养生)、媒(媒体广告)、组(组织)、配(配套)”,他们相互交织融合构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旅游产业链,涉及游憩、接待、交通、商业、建筑、生产制造、营销、金融、旅游智业等不同行业。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充分考虑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旅游产业的介入发展,不仅可以通过消费直接拉动地区经济,而且为地方就业、产业链发展、城镇化建设、品牌打造、生态环境改善等提供支持和动力,全面拉动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能否成功融合“旅游+”模式,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是产业发展获得生命力的王道。在特色城镇化建设中对地域性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将是重点,也是难点,要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的无效做法,所以特色城镇建设中创新要立足本土地域文化,因地制宜,挖掘优势特色,体现出城镇建设的差异化,切忌生搬硬套。

河北省发展历史悠久,地域性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长城、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庙宇、清东陵、清西陵等是世界级文化遗产,河北梆子、评剧是全国著名戏曲品牌,蔚县剪纸、武强年画、吴桥杂技等都是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产品,大慈阁香油、大慈阁酱菜、白肉罩火烧、白运章包子等是富有特色的地方小吃,所有这些都属特色鲜明的地域性传统文化,是新型城镇建化设进程中能有效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宝贵资源。目前河北省特色城镇的建设同样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多数地方性小城镇缺乏整体规划意识,建设思路单一,原有地域性特色风貌被掩埋,特色损失严重,片面注重建筑单体效果忽视地域特色文化风貌,视觉效果千篇一律;二是地域性文化内涵挖掘保护不足,多数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停留在表面,有实质历史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产品较为匮乏,原有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得不到有效的创新传承;三是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缺乏科学规划指导下的大拆大建和项目盲目投放,势必造成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城镇品牌形象的塑造。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在今后特色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科学定位规划,彰显特色差异。2016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对新型城镇建设的规划定位做了阐述,要突出文化的传承,保护传统历史和民俗文化,挖掘特色文化底蕴,避免同质化建设与竞争,开发旅游资源,开展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地域性文化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对于具备自然资源优势的城镇如白洋淀附近的安新县、雄县等,借助5A级风景区的旅游胜地优势,开展地域性特色配套衍生项目,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对于人文历史资源丰富的城镇如承德、保定、邯郸等,其特色建设可借鉴浙江省许多地方性城镇的成功建造理念,在尊重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以现代创新设计为手段,融合多元化艺术形式,既保存了原有地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城镇时代气息,突出了特色差异,在这样的基础上“旅游+”模式就便于推广和融合,形成长效的良性循环。

第二,挖掘内涵创新,提升文化底蕴。创新是传统文化获得传承延续的致胜法宝。河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许多地区城镇不乏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如前文提及,不同地区结合自身优势特色深入挖掘,并运用现代设计的多元化手段加以整合创新,打造适应现代消费市场的文化产品,丰富和提升地区间特有的文化底蕴。当然,这种文化产品的创新不是简单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挪用,而是需要对文化内涵做大量的深入研究,真正做出有创意、有文化底蕴的优质产品,其形式可以是具体造型,也可以是活动展演,可以是实体体验,也可以是虚拟现实,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创新,进而融合“旅游+”模式的推广,使地域特色城镇建设与旅游产业获得相互促进共生共赢。

第三,改善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扶持。“旅游+”模式与特色城镇建设的有效融合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在《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中也突出强调了政策的扶持和组织领导,加强用地保障、强化财政扶持、加强金融支持、完善基础建设、支持试点示范,建立协调机制、推进责任落实、加强督导考核、搞好宣传推广。

第四,发挥地域优势,紧抓历史机遇。河北省地处“两群一带”(即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带)的有利位置,交通便利,为“旅游+”模式的融合打开了通道。充分利用京津冀特有的地域优势,深入研究一二线城市众多消费群体的实际生活需求,立足城镇本土特色资源优势,增加文化产业聚集氛围,打造文化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和长效机制,树立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开展旅游经济,并利用冬奥会举办的良好契机,吸引人才、凝聚人气,使特色城镇的建设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

[1]李庆红,哈登理,杨陌.河北省小城镇特色风貌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5(01).

[2]黄杉,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中华建筑,2013(05).

[3]徐秋实,陈萍.从国外城镇化建设模式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J].世界农业,2013(03).

[4]熊辉,李智超.论新时期中国特色城镇化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05).

[5]刘金石,黄城,刘方健.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13(08).

[6]阮仪三,王大悟,郑祖安,庄春地,陈向宏.古镇保护开发要有“新旧观”[N].解放日报,2010.03.

[7]刘子烨.古镇保护开发切莫“千镇一面”[N].联合时报,2014.07

王增成(1976-)男,汉族,山东人,硕士,讲师,研究领域: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品牌形象推广。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特色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特色种植促增收
“十四五”时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研究
文化边城镇远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