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歌教学研究*

2017-01-28 02:07
黄河之声 2017年16期
关键词:西南民歌教学研究

程 析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西南民歌教学研究*

程 析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西南民歌丰富多彩,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风土人情,精神面貌和优良传统。将民歌资源用于学校音乐教学,是学校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改的重要课题。为此,成都师范学院组织了课题组,以西南云、贵、川、渝部分学校为研究点,通过田野采风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对民歌教材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望能对我国民歌教学有所参考价值。

西南民歌;教研理论;民歌教学;教研价值

《西南民歌教学研究》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音乐研究中心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成都师范学院课题组得到了云、贵、川、渝等大学的部分专家的帮助,得到了昆明市教委、重庆市木洞文化馆、贵州从江县教委有关领导和教研员的大力支持,有云、贵、川、渝等地学校教研点的密切配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采用田野采风与学校民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教研点民歌教学现状,研究大学、中学、小学民歌教学方法。课题组经过两年的西南民歌教学研究,较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基本任务。

一、民歌教学理论支撑

在课题准备阶段,我们进行了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专著和论文,了解研究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发展动态,归纳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使课题研究具有学术支撑。

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保持民族特色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民歌,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环境下生存的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本国民歌的教学。如德国,教师在19世纪初就能自觉将本国民歌纳入音乐课,并掀起了学校民歌运动,学生在其教化下,不但热爱自己民族音乐,也尊重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在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伊选择本国民歌,对学生进行各种音乐要素的训练,学生在音乐和母语结合下,领悟了匈牙利民歌风格,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家的品格,柯达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体系,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见,学校进行民歌教学是爱国、爱家的需要,是传承、弘扬本民族文化的需要。

二、丰富多彩的西南民歌

课题组以音乐学、民俗学、社会学、传播学为主要研究方法,每到一个教学研究点,我们都要对当地民歌进行采风,与文化馆联系,听当地民歌传承人现场演唱和讲解,并参与当地民歌展演现场。通过云、贵、川、渝部分地方的采风过程,我们了解到:我国西南,地势处于多山地、多丘陵和高原地带,地理环境相联又相割。这里除汉族外,还生息繁衍着许多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这里有土家族、侗族、苗族、藏族、彝族、白族、傣族、阿昌族、僳僳族、普米族、瑶族、布朗族、独龙族……等。西南民歌丰富多彩,体现着西南劳动人民的智慧、劳动经验、风土人情,精神面貌和优良传统。每个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很丰富的民歌。这些民歌在西南人民生活中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唱民歌倾诉男女间的爱慕,以唱民歌激发劳动者的干劲,以唱民歌祝福婚配、哀悼死者,以唱民歌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对于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要靠唱民歌活态传承历史、生产、生活和礼仪方面的知识。总之,民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侗族人有一句俚语是“饭养身,歌养心”,就说明了唱歌如同吃饭一样重要。由于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唱民歌也呈现出不同风格,如巴渝一带的人,唱出的民歌高亢而雄浑,云贵高原,唱出的民歌高亢中有柔情。多地形多民族的西南,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同一地区的民歌就有着很多类型。如重庆木洞山歌中的“禾籁”就包括有高腔、平腔、矮腔、花禾籁和连八句等,类型有:劳动号子、风俗歌、情歌、神歌、盘歌、舞歌等[1]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木洞山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11月和2011年7月两次被文化部命名木洞镇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再如贵州的侗族民歌,有“大歌”、“小歌”、“广场歌”、“叙事歌”、“酒会歌”和“拦路歌”之分。最有特点的是侗歌大歌,大歌,侗语称“嘎老”,“嘎”是歌,“老”是众人以及声音宏大的意思。特点是:支声复调性质,主要旋律在低声部,高音声部由歌头加花变化而成。大歌种类很多,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等,[3]在一些重大节日里,他们还举行侗族大歌节,在侗寨鼓楼对歌、赛歌,人山人海,几天几夜歌声不绝,场面十分壮观。

如何将西南民歌融入到学校教学中,是我们课题组研究的主要任务。

三、西南民歌教学研究

(一)调研云、贵、川、渝部分学校

课题组在2015年6月就启动了对云、贵、川、渝部分学校民歌教学的考察和调研。从调研可知,有部分高校和中小学校对民歌教学尤为重视,例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把挖掘、整理、保护、传承、研究民歌作为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开设了采风民歌,学唱民歌的课程。在中小学,重庆石柱县、秀山、綦江等小学,云南、贵州,四川有少部分中小学引进了民歌进课堂。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大部分高校、中小学对民歌教学并不重视,其原因是:在高校,对于“技术”与“文化”两者之间关系上,更重于“技术”。对于一些边远的山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绝大部分是兼职,学校音乐课经常被主考课程所占。在课程资源观上,不少教师都误认为,国家统编的音乐课本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因此,对于民歌教学是空白。

(二)西南民歌教学研究

通过调研后,课题组选定研究点:重庆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重庆木洞小学;贵州小黄村小学;云南西华园小学;四川西昌喜德瓦尔学校,四川纳溪中学校,成都市棕北中学西区实验中学。确立研究点后,课题组成员分别深入学校,对民歌教学进行系统研究。

1、课程设置。对于民歌课程的设置,教学研究点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设置有专门的民歌课程,例如,贵州从江县高增乡的小黄小学,学校于上世纪80年代就把当地侗歌引入了课堂,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学校将侗歌作为正式课程,每班每周安排有一到两节的侗歌课,在每天上午的大课间操中,还让学生配合律动唱侗歌。课外有专门的侗族大歌训练室。第二种情况是:在高校音乐学院声乐课中、技能综合教学课中渗透本地民歌教学,如重庆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种情况是:运用音乐欣赏课、音乐综合课程、器乐吹奏课程中纳入本地民歌内容。例如云南西华园小学;四川西昌喜德瓦尔学校,宜宾纳溪中学、成都市棕北中学西区实验中学等都采用了这种课程设置的方式。

2、教材建设,2001年,我国音乐“新课标”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4]从研究点情况看来,对于教材的形成,他们首先是普查当地的民歌,再从学生心理、知识层次,民歌难易,学生音域、节奏难度上,安排了各年级的教材。同时注意民歌教材的艺术性、经典性、趣味性、歌谣性。教材建设情况有三种:第一种是形成了教科书。如《木洞山歌》教材,分上下两册,各有5个单元,上册21课,下册25课,教材中还分别对木洞民歌特点做了说明。第二类情况是:没有教科书,教材装在教师头脑中全能背唱出来。从贵州小黄教师亲笔手写的备课本上看出,教师熟悉侗文、汉文,运用各年级的教材都很恰当。第三类教材是本地民歌丰富,但学校刚起步,暂时选用几首民歌作临时教材进行教学探索。

3、民歌教学

在民歌教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好的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

首先是口传心授与双语教学相结合。我国民歌代代相传的基本方法就是口传心授,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唱民歌就是他们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风俗、劳动经验的活态传承。民歌中的感情、韵味、语言、歌唱技巧只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才能达到。对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从小习得的就是父辈传授他们的本民族语言和歌唱,就应选择口传心授与双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民歌教学。如贵州小黄村小学的侗歌教学,四川西昌喜德瓦尔学校的彝歌教学就体现了这种方法。这种教学,既巩固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又自然地唱出了民歌韵味。

第二是:器乐吹奏与民歌演唱相结合。音乐新课标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因此,有不少中小学进行了器乐进课堂的改革探索。实验一段时间后,一些学校认识到,必须有唱的结合,才能较全面地进行民歌传承。例如:云南昆明西华园小学,首先从单一的葫芦丝吹奏过度到与民歌演唱相结合。课堂教学环节是:发声练习,葫芦丝吹奏训练,视谱民歌吹奏,朗读歌词,词曲结合,演唱民歌。这种教学使学生不光学习了云南一门民族器乐的吹奏技能,还提高了视谱能力,并能轻松地词曲结合演唱民歌。这种教学,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吹奏技巧和歌唱技巧。学生能自觉地在平时练习。

第三是:民歌改编与演唱风格相结合。民歌改编与演唱风格相结合,体现了时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例如,重庆文理学院在民族声乐教学、合唱排练以及综合课型中,将《太阳出来喜洋洋》、《木洞山歌》、《清江恋歌》等歌曲,进行了二度创编和歌唱韵味的训练。改编手法是,保留原民歌元素和风格,改编歌词,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结构,加工伴奏。在民歌演唱中强调咬字清晰,注重润腔技巧,配合生动的表演动作,不少学生对家乡民歌原生态演唱到改编民歌的演唱都获得了有益的探索,理解到民歌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民歌对理解和把握民歌演唱风格的作用,启示了学生如何中西结合用于民歌二度创编中去。经过长期的努力,改编作品《清江恋歌》在重庆市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中荣获一等奖;《田坝腔》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获“群星奖”。

第四是:民歌演唱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实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学生能在社会活动的亲身参与中,见世面,长才干,也是展露头角的好机会。例如,贵州小黄学校的孩子们,不光在学校有专门的侗歌课程,学校教师还经常把学生带向社会锻炼。他们每年要参与本侗寨的各种歌会,要参与从江县、贵州省的艺术节。这帮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还跨出省门,把家乡的侗歌唱响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进入到上海2009年国际艺术节汇演中,出席在2010年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的元宵联欢会上,还随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香港、日本。他们天籁般的歌声清脆、婉转,多声部的谐和,打动了不少旅游观光的宾客,也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

第五是:师资培训与技能比赛相结合。作为民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在演唱的语言、发声方法上以及韵腔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但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由于在学校长期以美声为准,毕业后在教学当地民歌时,时常陷于发声标准化的困惑中。因此,对音乐教师进行民歌演唱培训很有必要。在培训方法上,可以引导他们熟悉地方历史、风俗,观摩当地民歌手的歌唱,参与本地民歌表演等。为了促进专业成长,还可结合音乐教师技能大赛进行,例如:重庆教委在2016年举行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技能大赛中,就有不少学校教师对民歌的精彩表演:如木洞教师代表队演唱的《木洞酒歌》,秀山教师代表队演唱的《黄杨扁担》,大足教师代表队演唱的《数蛤蟆》等。教师们对于民歌的韵腔,表演的神情都能准确地把握。

四、教研价值

课题组在两年多的西南民歌教学研究中,突出了音乐课的文化传承价值,成功搭建了高校与基础音乐教学科研的桥梁。在深入教研点进行民歌教学实践中,课题组首先更新了教师课程资源观,不把国家统编的音乐课本看成是唯一,而是根据本地实际,开发本地民歌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教科书。第二是,对民歌教学进行系统研究,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设备到学校民歌教学方法,社会实践、师资培训上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获得了较典型的方法和课型。我们深感:这一科研,不但能配合本地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促进了学校音乐教学有特色地发展。

五、结语

西南民歌教学探究,以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部分学校为研究点,以实地调研,田野采风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研究了大学、中学、小学民歌教学方法,突出音乐课的文化传承价值,对于民歌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还缺乏对持续性以及良好循环性的深入研究。民歌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正确的教育观,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条件上的支持,也需要一线教师在民歌演唱和教学上的不断探索和磨砺。望西南民歌教学探究能对我国民歌教学有所参考价值。■

[1] 郑丽娟,刘顺伟.木洞山歌[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2.

[2] 胡天成.木侗古镇文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7.

[3]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4][5]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课程标准[S].2001.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音乐研究中心研究项目《西南民歌教学研究》研究成果(NYY2015014)

程析(1982-),女,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西南民歌教学研究
古城西南两座桥
“潮”就这么说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Country Driving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