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w传播模式的档案编研社会化探析

2017-01-28 08:16余雅榕
山西档案 2017年3期
关键词:编研社会化工作者

文 / 余雅榕

基于5w传播模式的档案编研社会化探析

文 / 余雅榕

档案编研工作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文章通过5W传播模式具体分析档案编研工作的五个要素——档案编研工作者、档案编研信息、信息媒介、受众和社会传播效果,提出档案编研工作社会化的具体途径。

5W传播模式;传播学;档案编研社会化

在传播学中信息传播的过程至少应该包括四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受众。“档案编研是档案编研者围绕一定选题,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为不同形式的出版物,供社会大众利用的实践活动”[1]。档案编研工作是一项以提供档案信息为目的用于传播的工作。它是档案部门依据社会信息需求主动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连接档案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重要桥梁。档案编研社会化能够使档案编研产品更快地融入现代信息社会,满足大众对信息的需求。

一、档案编研工作社会化

“档案编研社会化主要是指档案编研工作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大众,充分满足社会各阶层、各系统、各领域、各方面对档案编研信息需求的过程”[2]。换言之,就是档案编研工作应该关心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让编研的产品尽可能地被社会大众认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编研工作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到“十一五” 末,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公开出版编研资料 5050 种、104000 万字[3]。而《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在“十二五”发展期间,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公开出版编研资料6080种,21亿字[4]。从“十一五”期间的104000万字到“十二五”期间的21亿字,档案编研产品的量急剧增大,然而对于档案编研产品的质,还得让受众来检验。只有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才能称得上是优质的编研产品。在信息爆炸良莠不齐的现代社会,档案信息有着独特的优势——真实性。这本应该是社会大众急需的东西,但档案编研工作一直都不太接地气,编研出的产品多为枯燥的政府机关文件汇编或者严肃的史志,这只能称之为小众产品,自然不容易使人产生兴趣。对于大众来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更吸引注意力。档案编研工作需要社会化,使档案编研产品在社会公众中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

二、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

1948年,美国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个模式简单明了,在传播学研究中具体分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大模块。将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运用在档案编研工作中,可以具体转化为:Who(传播者)——档案编研工作者及其所在的机关事业单位;Says what(内容)——所编研的供于社会利用的档案信息;In which channel(媒介)——编研产品形态及其宣传形式;To whom(受众)——档案编研产品的利用者;With what effect(效果)——利用者对档案编研产品的接受程度,以及是否满足利用者的需求。详细分析档案编研工作中的5个模块,可以优化档案编研工作流程,使档案编研社会化进度有序高效加快,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贴近生活的编研产品。

(一)传播者分析

在5W传播模式中,传播者是信息传播过程的开始,好的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在档案编研工作中,传播者的角色就是档案编研工作者及其所在的机关事业单位。目前档案编研工作者多为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信息收集方面,因为在档案馆建设初期,国家对档案馆的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集中统一地管理机关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利机关工作或者便于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档案信息的收集内容定性为政府机关文件。尽管1987年颁布的《档案法》提出了“档案工作要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要求档案馆要收集社会公共档案,也要向社会开放,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但是档案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社会档案信息的收集一直都比较难开展。这就要求档案编研工作者必须实现社会化。

(二)内容分析

内容为王,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是档案编研产品的立足之本。做出优质的编研产品,内容是其关键。在信息高度社会化的现代社会,档案编研信息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换言之,开发的档案信息既要从社会中收集,又要运用这些信息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档案编研工作者必须面向大众,从历史和政府机关部门等档案信息的开发研究和利用,转向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婚育、习俗等档案信息的开发研究和利用。唯有如此,档案编研才能成功地开发原本处于封闭状态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其潜在的社会价值,成为社会大众需要的共同财富。因此,档案编研的内容信息必须是来源于社会各行各业乃至个人形成的档案信息,而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形成的档案信息。但是档案编研信息的社会化不代表档案编研产品的内容会过于娱乐性。档案编研工作者必须秉承的一个立场就是维护档案的真实性,在不篡改档案和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注意使用表达方法。

(三)媒介分析

信息是无形的,它只有借助物质载体才能存在。而传播则是通过传递载体来传播信息。这些载体就是媒介,媒介是信息的搬运者。档案编研产品必须通过各种媒介实现档案信息的传播和共享。现代社会是大规模的信息流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电视报纸、广播、多媒体等技术十分成熟,微博微信等手机移动端也在社会中发扬光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7年1月份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31亿,其中手机移动端的网民用户为6.95亿,占全部网民的95%,比去年提升5个百分点。因此档案编研工作者若想将档案编研产品成功地打入受众的消费市场,不仅需要拥有优质的档案编研产品,还需要思考如何灵活运用现代媒介,使得档案编研产品在受众群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档案编研工作者要重视运用多种媒介,为档案编研产品实现最佳传播效果提供助力。

(四)受众分析

受众是信息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最终接受者。它可以是个人、群体和组织,具体指印刷媒介的读者、广播媒介的听众、电视媒介的观众以及现代互联网数字媒介的网民。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和信息价值的体现者。早期的档案编研工作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注重档案编研的政治性,主要为国家机关等提供信息服务,其受众属于“有什么吃什么”的阶段。然而,当今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传播媒介等技术日新月异,受众由以往被动强制消极的接受者变为主动自愿积极的自主选择者。档案编研产品想要在市场传播中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档案编研工作者就要对受众进行分析,对不同层次受众的信息需求进行准确定位,以及与之相配的传播媒介的正确使用,做到有的放矢。进行受众研究是档案编研工作社会化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档案编研产品实效性、发挥其最佳社会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

(五)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是指受众对传播者所传信息接受和影响程度。取得满意的传播效果是档案编研工作所追求的目的,而这也是考验档案编研工作者处理受众需求的能力,即是否最大限度地通过传播内容满足受众的需要,是否了解熟悉受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是否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档案编研工作者要明白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不仅在于传播者自身的可信度情况、受众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的真实趣味性以及表达技巧,还需要恰当地运用最合适的传播媒介和各种各样的传播形式,通过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传播目标、方向和内容,以期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三、通过5W传播模式实现档案编研社会化的途径

档案编研社会化是档案编研走向与社会接轨、与大众利用需求相符的必经之路,是推动档案编研持续性发展的原生动力。档案编研工作想要实现社会化,需要从5W传播模式出发,通过对档案编研工作者、档案编研信息、档案利用者、档案编研产品的传播媒介等进行优化,勇于突破以往的传统观念、形式和做法,找准档案编研信息与社会公众需求的结合点,编研出既融入社会文化潮流又不失档案自身风采的优质产品。

(一)实现档案编研工作者社会化

实现档案编研社会化要素之一是档案编研工作者需要社会化。因为目前档案编研工作的主要人员多为档案工作者,不仅在档案编研时对收集的档案编研信息内容存在自身局限性,而且档案工作者对下达的档案编研工作基本上只将其作为工作任务来对待,难有深入开发的兴趣,造成编研内容的质量不高。而社会化的编研工作者,社会公众将成为主要构成。社会大众本身是信息需求的提出者。需求的多元化取决于社会大众本身构成的多元化,改变了原来编研人员满足利用需求的非内生动力。社会大众集编研主体和信息需求者于一身,使得编研工作获得内在的原生动力,针对性强。当然,档案编研工作者社会化并不代表档案编研工作的随意性。“档案的原始性和唯一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文献信息的最大特征, 也决定了档案具有其他文献信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与可信度”[5]。社会化的档案编研工作者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要拿出高质量的档案编研产品,档案编研工作者的素质修养及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档案编研工作者是档案编研内容的把关者和加工者。档案编研工作者社会化要求参与编研的社会公众拥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修养、信息学习等相关基础能力。

(二)实现档案编研信息社会化

档案编研信息社会化并不代表档案编研内容的随意性与娱乐性,更多的是让档案编研工作者有技巧地编研档案信息,针对不同的人群,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编研信息。对于研究者来说,行文严谨、论证周密、内容严肃真实的信息更得其欢心。对于普通受众来说,社会性、趣味性的内容更容易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档案编研产品的内容实现社会化,将更加贴近受众的生活,更符合受众的需求。

(三)灵活运用大众媒介

档案编研产品想要在信息纷繁复杂、商品琳琅满目的经济市场中闯出一片天地,媒介的灵活使用尤为重要。首先,在各种大众传播方式遍布的信息时代,档案馆藏资源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拥有传统的纸质档案,还包括各种电子文档、图片、视频等档案资源。档案编研产品的出版形式可以不局限于纸质出版物,根据档案信息资源的形式合理利用加工,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媒介,编研出集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档案编研产品。这样的编研产品不会给人以刻板枯燥的感觉,更容易获得受众的喜爱。其次,档案编研工作者在确定编研选题的初期可以利用现在流行的微博微信客户端,开通微博号或者微信公众号,与受众进行互动,及时准确地得到受众的需求信息,根据受众需求及时调整档案编研内容与形式,使得受众对档案编研产品怀有期待并积极参与档案编研的过程从而营造良好的编研氛围。

(四)进行受众研究

对档案编研产品的受众进行研究,也是实现档案编研社会化的要素之一。在此,主要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受众进行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关于大众传播中受众行为的理论。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们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6],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获得个人“满足”的过程。档案编研者可以运用这一理论对档案编研产品的受众进行分析。比如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历史研究者,从社会身份以及心理上讲,他都希望获得一些客观原始严肃的史实供其研究,因此他对于档案馆编研出版的《XXX史志》《XX大事记》等怀有期待,并有意去利用,从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内容,获得个人的心理满足。档案编研者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受众的需求,做出符合其“胃口”的档案编研产品。对于只是为了调节生活、闲暇时消遣娱乐的受众来说,档案编研产品影视化更让人产生兴趣。对于喜欢互动参与的受众来说,档案编研产品网络化更吸引他们的关注。

(五)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在编研产品进入市场后,档案编研工作还需对档案编研产品的社会传播效果进行调研,要了解传播效果的好坏,要建立一套档案信息传播反馈机制。传播者是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者。以往档案编研工作者多是自己通过问卷调查或者其它途径得到受众的反馈。现在互联网等数字媒介的流行,可以让档案编研工作者实时收到受众的反馈,获知受众对编研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利用情况,这不仅能对此次编研产品的效果进行准确地评估,更能得到社会各界对不同档案编研信息和形式的最新需求,从而为下一次档案编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档案编研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重要手段。它以传播档案信息为目的,以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需求为目标。因此,5W传播模式下的档案编研工作能够更好地创建社会化的工作流程,实现档案编研的社会价值并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创造社会条件。

[1]曹喜琛.档案编研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3).

[2]樊如霞.档案编研社会化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7).

[3]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印发《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jda.cq.gov.cn/zwgk/gkxx/ggl/20988.htm.

[4]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saac.gov.cn/news/2016-04/07/content_136280.htm.

[5]郑慧玲.从传播学角度探析档案编研工作[J].兰台世界,2007,(4).

[6]李凌凌.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160).

G272

A

1005-9652(2017)03-0044-04

本文为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多学科视域的档案价值及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CTQ047)的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虞志坚)

余雅榕(1992-),女,福建福清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运彬,男,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编研社会化工作者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关爱工作者之歌
档案资源编研开发的途径探究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谈谈房地产档案的编研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