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中两代“喜儿”的演唱比较探究

2017-01-28 13:30叶舒婷
黄河之声 2017年13期
关键词:喜儿白毛女歌剧

叶舒婷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歌剧《白毛女》中两代“喜儿”的演唱比较探究

叶舒婷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白毛女》首演距今已有70几年。“喜儿”这一角色从王昆、郭兰英、彭丽媛、尤泓斐、谭晶、雷佳被多次重塑。雷佳主演的“喜儿”作为70周年纪念版,被公认为第四代“喜儿”,获得了一众好评。本文试图从第一代“喜儿”王昆和第四代“喜儿”雷佳的艺术经历入手,继而进行演唱比较,使我们对近些年的民族声乐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比较和领悟,也激发我们进一步探索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现代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贴近生活的表演形式。

喜儿;王昆;雷佳;演唱;比较

一、“喜儿”扮演者王昆和雷佳的艺术经历

(一)王昆的艺术经历

王昆是我国早期的歌剧表演艺术家。少年时期日本鬼子占领了河北,一家人经历磨难投奔了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解放区,后被西北战地服务团选中投身抗日救亡宣传。她的经历成为了出演《白毛女》“喜儿”这一角色的重要因素。西北战地服务团被编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后,她在鲁艺音乐科边学习边投身文艺宣传工作。在延安掀起新秧歌剧运动时,她便参演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在毛泽东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1945年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问世,王昆成为了“白毛女第一人”,她将“喜儿”的天真活泼、孤立无援、悲痛欲绝、忍辱偷生进而发起反抗,最后获得重生的各种情绪转变表现得淋漓精致,深得人心。王昆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领军人物之一,为开启民族声乐发展的新时代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二)雷佳的艺术经历

雷佳是总政歌舞团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她早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是从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教授。而后又分别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考取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声乐学习过程中经历相当长的系统专业学习,借鉴并充分利用了西方的声乐发声方法使之与民族唱法相结合,造诣颇深。在总政歌舞团任职期间她参演了多部歌剧,例如《木兰诗篇》、《米脂婆姨绥德汉》、《运河谣》、《屈原》等,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和好评。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也对她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民族歌剧的舞台上,雷佳挑大梁。”著名歌剧专家居其宏的评论中称:“在她身上,可以看到民族声乐发展的成就。”由此可见前者以王昆为代表打开了民族声乐的新纪元,而雷佳便是这70多年来民族声乐发展的一份新的答卷。

二、“喜儿”扮演者王昆与雷佳的演唱比较

(一)王昆与雷佳的演唱共性

首先,王昆吸取了传统戏曲中唱腔和咬字的优势,巧用“韵白”,又强调了“收声始于归韵,归韵终于收声”的吐字歌唱方法,根据情绪需要延续韵腹的托腔后准确收入尾音,确保了字音清晰,这也就是我们如今所强调的“依字行腔”“字正腔圆”。雷佳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学院,学习借鉴了美声发声技法,在气息上咬字,做到在唱中说字,强调“归韵”,使演唱自然、清晰、集中且有穿透力。这同样遵循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咬字吐字要求。

其次,在歌剧表演中她们都做到了寓情于景,力图把握好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和语气。都说一个好的歌唱家不仅限于对声音的掌控或音乐内容的刻意模仿,而是把生活的真实情感及个人阅历融合到人物表现中,由内心去感受画面再表现出来。王昆在早年生活中被日寇占领了家乡,期间也曾亲历过压迫和侵凌,与“喜儿”受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命运有所共鸣。她以艺术的形式用真情为千万的劳苦大众而控诉,不仅作为“喜儿”也作为自己。相反,现代化高度发展的当下,与第一代王昆所处的环境背景已格格不入,为了演好“喜儿”,雷佳随剧组赴延安、河北等地区体验“喜儿”的生活,从而使自己与“喜儿”这一人物感同身受。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情感动机,在数十年的蹉跎岁月后我们仍可以找着鲜活而又真实的“喜儿”。

除此之外她们在演唱技法上仍使用了很多“润腔”技巧。通过对音乐进行多种润色和装饰使演唱风格富有韵味及独特个性。例如:唱段《恨是高山仇是海》中在“我受苦受罪白了头”的“头”字,“我要报仇”的“仇”字,“我我我浑身发了白”的“白”字上加了装饰音进行润色,利用滑音和哭腔唱出了“喜儿”的痛诉和内心悲戚情感。

(二)王昆与雷佳的演唱个性

王昆作为民族声乐发展的前辈,集中体现了四五十年代的民族声乐演唱的特点。早期的民族声乐以真声为主,辅以假声,声音脆亮有辨识度。由于发声位置和着力点靠前且注重运用喷口,从而共鸣腔多在口腔,高音区没能获得头腔,声音发直。这种传统的民间唱法加上她纯朴的生活背景和表演的个性突出使她的歌唱本身给人真实淳朴的感觉,符合当时老百姓的审美追求。除此之外,歌剧《白毛女》中我们能清晰感受到王昆将地方民歌、传统戏曲等传统歌唱艺术成分的演唱技巧的融合,凸显了浓厚的民族韵味,具中国色彩。

雷佳长期受专业艺术院校的声乐系统训练,先后师从多位名师,由此也汲取了艺术家们之所长。彭丽媛作为她的导师之一,同时也是《白毛女》的第三代“喜儿”,在“喜儿”这一角色的讲解和示范中给了雷佳更全面的引导。雷佳的歌唱与王昆不同在于是运用了整体共鸣腔和深呼吸的支持,声音的音域显得更加开阔。她根据不同时期“喜儿”的情绪转变去调控运用腔体。在演绎单纯开朗的“喜儿”时她使用的真声较多,位置靠前,而到了《恨死高山仇是海》的乐段,她一改脆亮的音色,用更宽广、高亢的声音表现发自肺腑的愤恨,饱受磨难的苦闷。通过对音色的处理游刃有余的演绎作品。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评价她的演出:“她的表演在中音部和低音部都有突破,人物塑造也很准确。”也体现了她在运用的声腔的得当和娴熟。

除此之外,王昆的踱步及举止更多的受传统戏曲程式化的影响,一招一式颇有考究。而雷佳的表演中不仅存有传统戏曲的程式化部分,同时吸收了现代舞台偏写实的一面,力求源于生活的表演方式,这使得她在舞台上做到唱、演、说、动俱佳。为歌剧《白毛女》打造3D舞台艺术片奠定了很好的表演基础。

三、两代“喜儿”的艺术贡献

(一)王昆的艺术贡献——开创引领

王昆是民族新歌剧的开拓者,作为第一代“喜儿”,她无从借鉴和参考,无论从演唱方法到表演手法上都是全新的挑战。“喜儿”这一形象便是她在摸索中塑造出来的。她通过对戏曲发声方法和程式化表演的理解,借鉴和提取了适用的表现形式,根据人物形象进行二度创作。这使“喜儿”人物形象鲜明而有活力,为“喜儿”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民族声乐歌唱的道路找着了开发和探寻的方向。

(二)雷佳的艺术贡献——继承发展

雷佳的演唱风格凝聚着70多年来民族声乐发展的时代精神,是民族声乐发展过程继承出新的新的产物。她借鉴了西方美声的艺术精华融合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从而不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同时解决了早期民族唱法中音域不宽、音色白、气息浅、用嗓过度和位置太低的弊端。她将中西的演唱技法巧妙融通也符合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民族声乐发展的新要求。虽说这样的演唱方式雷佳不是第一人,但是通过最早和最新的歌剧《白毛女》的歌唱中我们能更准确的辨析出新民族声乐发展与王昆时期原生态演唱方式的不同。民族声乐发展到现在,很长时间在审美上给一种千人一面,前篇一律的感觉。从雷佳的演唱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对声腔的自如运用,对音色的转换恰如其分。这是当今学者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所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在近些年来,雷佳成功出演了多部民族歌剧,在歌剧舞台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民族声乐的继承和发展道路上也担当着旗手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两代“喜儿”王昆和雷佳分别代表了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前后两个时期,从她们的身上可以学习到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是基于本土文化继承基础上的将外国艺术精华为我所用的融合和创新过程。不仅如此,最新版的《白毛女》在经典的基础上插入了“喜儿”白发后悲愤而唱的“我是人”的唱段,在“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思想主题上再一次凸显了人权的新含义,符合现当下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恢复了“喜儿和大春相逢”的二重唱突出了爱情的线索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需要,更能拉近观众的距离。因此无论是民族声乐的发展还是经典的演绎都应顺应时代潮流。希望通过两代喜儿的演唱比较研究能够使音乐研究者更正确的看待传承和借鉴的问题,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走向世界之路献言献策。■

[1]韦明.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D].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03.

[2]谢颖颖.王昆声乐表演艺术风格探源[J].福建师范大学,2003.

[3]歌剧《白毛女》中三代“喜儿”的演唱比较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喜儿白毛女歌剧
《白毛女》
憨福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唱段研究
“白毛女”姐姐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