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有我之境”

2017-01-29 02:03廖超衍
中学语文 2017年15期
关键词:诗人情感作文

廖超衍

浅谈语文教学的“有我之境”

廖超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本指诗词鉴赏中,诗人带着一种强烈的情感进行创作,使客观外物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诗人的强烈情感的境界。

语文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人文载体,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唤醒学生的心灵。如何才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呢?只有语文教师达到了“有我之境”,才能让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有我之境”。

一、通过阅读教学创设课堂的“有我之境”

首先,通过创设课堂的“有我之境”来“传情”。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她向我们展示了人间形形色色的,或崇高、或卑贱、或伟大、或渺小的精神世界。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中充溢着或优美、或典雅、或忧愤、或激昂、或委婉的美感。语文教师应该把丰富的情感渗透到教学中,让知识的种子在其中生根发芽。教师应首先进入角色,把“我”融入到作者的创作激情中,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运用生动的语言,把情感“传染”给学生。如在讲老舍的《我的母亲》时,为了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和母亲的故事,笔者通过创设课堂的“有我之境”来“传情”,用自己和母亲之间的一段真实的故事感染学生。“我小的时候体质特差,隔三差五地患感冒,母亲为了我的身体四处奔波,因操劳过度而病倒。由于母亲的细心呵护,才换得我现在健康的身体。每每想到这件事,我眼睛红润,却哭不出来,因为妈妈替我流尽了眼泪……”学生听到这里都不禁热泪盈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仅被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所感动,而且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涵,更是把课堂的氛围推向了高潮。此时,他们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满怀感恩之心,诉说自己和母亲的故事。

其次,让学生主动“领情”来达到学习上的“有我之境”,即让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作品蕴含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人与作品合二为一的“有我之境”。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激情洋溢的语言,虽然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审美体验,但终究更多是自己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精神的投入获得情感的共鸣,才能实现阅读的“有我之境”。在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时,通过播放美丽的康桥图片,了解徐志摩难以割舍的“康桥情结”,配以肖邦《小夜曲》的音乐,让同学们都沉浸在离别的淡淡忧伤之中,联想自己的经历,自己对别离的情感体验,先简单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作品的情感的,然后让几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上台深情朗诵。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参与,获得切身的审美体验,使学生与作品融为一体,从而达到阅读鉴赏的“有我之境”。

学生学习的“有我之境”还表现在提出个人个性化观点上。“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建立在个体认知的基础之上的,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基础上的再创造,读者会“各以其情而自得”,不同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不同,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生活阶段对同一作品的理解感受也会不同。要想把课教活,灵活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就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具体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有我之境”。如鉴赏李商隐的诗歌《登乐游原》,在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含义时,先让学生了解李商隐身世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感受诗人的感伤性格,然后向学生抛出了问题:这句诗历来有不同的解读,认真理解“只是”,谈谈你对这句诗的意蕴的理解。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形成了两种相反的见解。一部分学生认为,“只是”有“只不过”“但是”之义,认为诗人表达的是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惋惜和惆怅之情,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只是”是“止是”“仅是”,所以他们感受到的是: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表达的是诗人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明自己的见解,学生与诗人的心灵交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的文章充满“我之色彩”

《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中强调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让学生的文章充满“我之色彩”,首先应引导学会联系生活。其实他们不是缺乏生活内容,而是缺乏注意,缺乏关注生活的心灵。身边的人和事、现实的生活、现实的世界,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写作考查的就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所以一定有指导学生去关注生活、重视人生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笔去抒写自我的真实感受。

其次,关注社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评论时事、抨击时弊,让学生跟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为“神十一”升空,女排奥运夺冠而自豪;为底层百姓的生存而忧心;为冤假错案、贪污腐败而愤慨;为道德沦丧、环境恶化而忧虑。引发学生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思考,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在作文时,能用“我”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和感悟,自觉地融入对社会、对民族、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有血肉有深度,才能把文字变成“有我”的鲜活的生命,散发思想的光芒。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只有语文教师达到了“有我之境”,才能让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有我之境”。

★作者单位:广东大埔县虎山中学。

猜你喜欢
诗人情感作文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我理解的好诗人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