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红珊瑚”琼剧流传东南亚

2017-01-29 22:32潘进仁
北方音乐 2017年12期
关键词:琼剧南洋华侨

潘进仁

(佛山市南海桂城中学,广东 佛山 528000)

“南海红珊瑚”琼剧流传东南亚

潘进仁

(佛山市南海桂城中学,广东 佛山 528000)

明清之际,琼剧诞生于海南岛民间,被誉为“南海红珊瑚”。清中后期,琼剧伴随琼籍华侨“下南洋”传入东南亚各国,不仅是侨胞主要的业余文娱生活,更是慰籍乡愁,鼓舞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成为海外赤子魂牵梦萦故土的心灵纽带,并以其浓郁的艺术魅力,勾通增进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民间的文化交流。

琼剧;流传;东南亚

一、海南生琼剧

琼剧旧称“海南戏”或“土戏”,俗称“斋”。因形成于琼州(今琼山)而得名。明末清初,琼剧与粤剧、潮剧、广东汉剧并称为“岭南四大剧”。早期琼剧流传于海南岛,后逐渐辐射至附近的广东雷州半岛、广西沿海一带,继之又随华侨传入香港、澳门地区和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南洋各国。琼剧被华侨习惯称之为“琼州戏”或“琼音”,被誉为“南海红珊瑚”,曾在南洋诸国盛及一时。

关于琼剧的起源,陈铭枢主编的《海南岛志》称:“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海南之有戏剧,当肇于此时。明之中叶,土人仿之,而土剧遂兴,故今之土剧班称木头班为师兄”。明朝中叶,潮汕地区的高腔潮剧传入海南岛,与当地的语言、音乐结合,又受到粤剧的影响,而逐步融合演变成琼剧。相传琼剧成熟于“清康熙、乾隆时期,距今约有二三百年的历史”。[1]她经历了“闽南杂剧”,逐渐地方化,交错使用海南乡音,吸收民间小调、歌舞八音、道坛乐曲的几个阶段,不断演进变化,自乾隆年间后一律使用“正土音”的海南话演唱,遂成为海南特有剧种。琼剧剧目分文戏、武戏(俗称科白戏)、文明戏三大类。据《中国戏曲·海南卷》统计,琼剧传统剧本约有2000个左右,其中文戏1200多个、武戏600多个、文明戏130多个。传统的文戏多是生旦为主的爱情戏、伦理戏和公案戏;武戏则宗南拳(南少林武功)。琼剧表演程式计有57项,共152套;琼剧戏曲人物的脸谱和扮相有170多种,各具姿态。琼剧板腔分为“程途”、“中板”、“苦叹板”、“腔类”、“专腔专用类”等五大类,剧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尽在曲中。琼剧音乐曲牌有400多首,有专用的锣鼓谱;使用的乐器,初仅有锣、鼓、笛三种,被称为“锣鼓吹打”,后逐步增加了二胡、二弦、月琴、三弦、秦琴、柳胡、长短管等,再加上西洋乐器共有30多种。琼剧角色有生、旦、净、末、丑、杂六大行。再可细分,“生”有正生、贴生、小孩生;“旦”有正旦、花旦、贴旦、彩旦、妈旦、夫人旦、武旦、号马旦、正武、贴武、三武;“净”有大净、二净;“末”有文杂仔、武杂仔;“丑”有文丑、武丑;杂脚又称“杂经头”,即万能老倌,为各行当机动的总贴角色。琼剧唱腔原为曲牌联套体,有滚唱和帮腔,后渐改为以板式变化体为主。琼剧曾产生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如传统剧目《张文秀》《搜书院》《红叶题诗》等;文明剧目《大义灭亲》《空谷兰》《秋瑾殉国》等,以及一些优秀新编现代戏。由于闽琼两地方言相通,琼剧和潮剧有渊源关系,“琼剧有些曲调与潮剧相同或相似”,因此琼剧除海南侨民爱看外,其他地域和方言的侨民也喜欢。

与粤剧、广东汉剧、南音等戏曲的南传有所不同,琼剧的流传更多地与海南民俗相关。因新加坡、泰国的琼籍移民较富裕,琼侨十分重视在聚居区建庙祭神,并以家乡琼剧娱酬天后、水尾圣娘、正顺圣娘、泰华圣娘、关帝等故土神明。膜拜酬神是海南人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形成节日娱乐与岁时宴集聚戏之俗,每逢神诞、庙会,纷纷延请琼戏班演戏,而“乡间演戏,皆为酬神邀福起见”,“演戏敬神,为世俗之通例”。[2]现今虽然社会已发生了天翻地覆剧变,但笔者在海口市美兰区仍常见村民每逢祭神过会,聘请省琼剧团来演出传统戏,锣鼓喧天,通宵达旦,可见演戏娱神风俗之长盛不衰。此外,当地有丧葬演戏旧俗。琼侨来到南洋诸国,把海南本土习俗移植异域,琼剧演出具有强烈的群体需求和浓重的民俗背景。

二、琼剧流行在新加坡、马来亚

据记载,“从琼剧本土南来的戏班踏上马来半岛的历史至少也有160余年”。[3]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琼剧传入南洋海上交通枢纽和琼籍华侨聚居地新加坡。最早是琼顺班来到新加坡、马来亚各埠,演出有生角汪桂生自编自演的海南地方题材的剧目《林攀桂与杨桂英》。1893年琼剧名武旦郑鸿鸣因躲避官府政治迫害,逃往南洋登台演出。瑞兰也逃亡南洋,并组织了“星洲剧社”,他响应新加坡码头工人罢工,进行义演活动,在当地琼侨中掀起一阵琼剧热潮。南洋琼侨观众所欢迎的剧目大致有三类:一是传统剧目,如《槐荫记》《窦娥冤》《浣纱记》《皇宫春秋》等;二是海南地方题材的剧目,如《林攀桂与杨桂英》《状元桥》等;三是当代题材的文明琼剧,如《唐人馆》《寻儿记》《新客》等。[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海南人移居马来半岛。1908年清廷帝后两宫驾崩,国丧禁戏,许多戏班便浮槎海外,从而使马来半岛各地的琼剧发展掀起高潮。不仅各戏班献艺争奇斗艳,一些老艺人还在华侨社会中收徒传艺,遂使当地琼剧演出和观赏水平都得到提高。为了联络乡谊和协调同仁,郭庆生还组织成立了“南洋琼崖优伶联谊会”,几乎吸引了南洋绝大部分琼剧艺人参加,联谊会活动直至民国初年。[5]

清末民初,海南涌现出许多琼剧名伶,其中大多数艺人曾先后到南洋新马、印尼、泰、越等国演出。如著名男花旦庆寿兰、被誉为“活关公”的吴长生、武生吴福光、卢彩文、大武武生贵、小武玉岗、武丑李什珍、武旦郑鸿鸣、凤仪、赛玉琼、新州妹、大花脸福清、丑角车大炮、奇光、陈东元、生角黄银彩、陈雪梨、李积锦、郑长和、旦角瑞兰、李凤兰、王坤香、张禄金、陈成桂、王凤梅、青衣旦姚赛蛟、净角发起、须生銮起等,[6]以及著名演员兼剧作家汪桂生、郭庆生、符梅文,名伶和南洋“星洲剧社”首倡人之一黄瑞兰,被侨胞誉为“武坛一生”的王玉刚等。[7]这些戏班、艺人常演的剧目有《林攀桂》《卖胭脂》《海瑞》《张文秀》《父子同科》《姐妹奇缘》《师姑偷诗》等。

20世纪20-40年代,琼剧在海南会馆的支持下,以血缘、地缘或业缘为纽带,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达到高峰。1939年日军占领海南岛后,大批琼剧艺人纷纷南渡东南亚,他们除了演出传统剧目外,还编排演出文明剧和抗战救亡剧,南洋琼剧不仅表现新的剧情内容,还在表演舞美、唱腔、服饰、导演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幅改革,使演出更贴近现实、深入人心,琼剧面貌焕然一新。50年代初,从海南故土和新加坡来的一批艺人来到马来亚,他们推出新戏,培育新人,积极倡导琼剧发展。马来亚爱群剧社、雪兰莪琼剧联剧社在海南会馆和马来亚琼州会馆的支持下,再创琼剧新的局面,繁盛直至60年代。新加坡的琼剧则在西方强势文化和当地民族主义势力夹缝中艰难生存,战后一直处于窘境。南洋琼剧所具有的节庆祭祀、还愿酬神、文艺娱乐、聚会交际等多种社会功能,成为琼侨族群文化延续、道德继承、褒善贬恶的精神动力,新加坡琼剧仍顽强地延续。

三、琼剧流传在泰国、越南

据琼剧史料推断,琼剧最早可能是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传入泰国。《正德琼台志》载:“迎春日,府卫官盛服,至于东郊春馆,武弁各竟办杂剧故事,会聚逞炫俟祭芒神”。[8]琼剧的兴盛同当地习俗分不开。《琼山县志》载“正月下浣,乡民竟抬本境之神以与邻村所祀者相会,因而刲羊击豕,聚会饮酒,唱演土戏”。[9]道光十五年(1835),琼剧戏班首次到越南西贡演出,此后琼剧传行新加坡、泰国、马来亚、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琼籍华侨聚居地。[10]咸丰九年(1859)琼剧名旦李凤兰的为台柱的“凤兰班”(后称“双凤兰班”)六七名艺人到南洋游演,李凤兰主演《西施》《贵妃》等历史名剧,演出受到华侨赞扬,被誉为“盖世名花”。出访结束后,李凤兰留居南洋立班演出。[11]同年,琼剧名男旦庆寿兰率庆寿堂班”到泰国、新加坡等地游演,并在新加坡成立“星洲剧社”,他首倡戏曲改良。[12]咸丰年间(1851-1861),琼剧武生吴福光随福顺班到泰国,他的武戏深受琼侨喜爱,轰动曼谷,华侨们纷纷向他学习少林武术。他曾应泰王之邀进宫上演《方世玉打擂台》,受到皇后赞赏,赠其一顶银盔。[13]同时演出还有被华侨称为“武冠五洲”的采文,巡演后华侨执意挽留他们在泰国侨居传艺。[14]此外,琼剧早期传入南洋新加坡、泰国还有琼顺文武大班。[15]1892-1906年,名男旦黄瑞兰等也曾在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地演出,他同情华侨苦难,表现反抗斗争的演出,引起华侨社会的较大反响。[16]

这一期间国内各地民间戏班和艺人先后下南洋巡演,名角荟萃、演出频繁,有力地促进了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为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戏剧在东南亚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抗战以后,大批海南人移居南洋,琼剧在东南亚有了坚实的观众基础和挚情的票友团体,琼剧艺术在当地盛及一时。二战后,泰国琼剧演出几经波折,二南琼剧团、再南琼剧团等几经离合重组,产生的联南琼剧团、二南新团,以及其它小的琼剧团,她们共同推动了泰国琼剧的新高潮。1962年新加坡著名花旦吴雪梅与马来西亚籍花旦郑白雪的擂台赛,盛况空前,一时间被侨界和娱乐界传为趣谈佳话,至今仍在老戏迷中流传。此后,由于多种内外原因,泰国琼剧逐渐式微。

戏剧是社会大众思维的方式,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琼剧不仅是海南文化的结晶,而且是海南社会历史发展凝结的精粹。海南人民的文化习俗、社会结构、经济形态、血缘人脉、工艺技术、语言系统和文娱生活等的综合,构成了琼剧的文化内涵,移民辐射、文化渗透、艺术影响则是其文化外延。琼剧集海南传统文化之大成,东南亚琼剧不仅是中华传统戏剧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饱受异域文化冲击,历经磨难,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的缩影。伴随着新时代国家实施21世纪“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进程,古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也将焕发出新的风采。

注释:

[1]闫伟《琼剧源流考》,载张军主编《琼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

[2](清)余治《得一录》,见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09页。

[3]唐海玲《琼剧在马来西亚的流传和发展》,载《戏曲研究》(第71辑),2009年。

[4]赖伯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180页。

[5]赵康太《琼剧文化论》,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8年,第321页。

[6]赖伯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180-181页。

[7]《海南史志网》:一.人物,(一)人物简介,2012年4月6日。

[8](明)唐冑编集《正德琼台志》卷七,载《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60册,上海古籍书店 1982年。

[9]《琼山县志》,卷三十,咸丰七年刻本。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蒂1112页。

[10]《中国戏曲志·海南卷》,中国ISBN中心 1998年,第73页。

[11]冯子平《琼侨春秋》,香港东西文化事业公司 2001年,第7页。

[12]《中国戏曲志·海南卷》,中国ISBN中心 1998年,第609-610页。

[13]赵康太《琼剧文化论》,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8年,第318-319页。

[14]《琼戏在泰国》,http://www.hainanese.com/cgi-bin/read. php?Id=172。

[15]冯子平《琼侨春秋》,香港东西文化事业公司 2001年,第74页。

[16]《中国戏曲志·海南卷》,中国ISBN中心 1998年,第73页。

J60

A

猜你喜欢
琼剧南洋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让“琼剧”走进音乐课堂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让“琼剧”走进音乐课堂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的传承与旅游开发探析
题蓝花楹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琼剧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