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繁写简”述评

2017-01-30 03:25杨天娅
山西青年 2017年2期
关键词:繁体字字形汉字

杨天娅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 眉山 620860

“识繁写简”述评

杨天娅*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 眉山 620860

“识繁写简”的提出不仅符合汉字发展规律,还可以弥补简化字的弊端,增加汉字教学趣味,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海峡两岸的交流。从长远看来,“识繁写简”是“势所必至”的。

识繁写简;汉字改革;简化字;繁体字;汉字优化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6年,《简化汉字方案》用行政力量建立了现代汉字体系,随后简化字以飞快的速度取代了繁体字在大陆的正体地位。即便这样,繁体字仍在某些领域和地域里通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两种字形并存带来的争论越来越激烈,统一汉字字形从而推动社会统一和进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1989年,袁晓园明确提出“识繁写简”,建议“把繁体字正字作为印刷体,把简化字作为手写体”。

本文认为,“识繁写简”迎合了语言发展规律,是逐步、有效地消除两种字形隔阂的有效方法。本文所论述的繁体字是指我国1986年颁布的《简化字总表》中与规定的简化字相对应的那些笔画较多的字。

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角度

有学者认为持推行繁体字观点的人混淆了文字与文化的关系。第一,文字和文化是简单的记录与被记录的关系,真正的文化是蕴藏在汉字形体下音义结合的部分;第二,“识繁写简”实为推行繁体字,是繁体字的“复辟”。

(一)汉字和中华文化并非简单的记录与被记录关系

张朋朋(2013)认为语言和文字分属听觉和视觉两套系统,“文字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而是书写文章的视觉符号”①。先民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汉字不仅记录着语言,保存着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更保留着古代先民的思维和观察方式。它用结构传递着文化,是先民视角的体现,是观察古代的“望远镜”。汉字的“形义统一是它的主要制符原则”②。繁体字虽字形复杂,但不可否认,它是记录我国语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汉字形义统一、以形表意的体现。

同时,繁体字还曾随着中华民族的强大而远传海外,由此形成了享誉全球的东亚“汉字文化圈”。汉字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日韩等国的关系,也深刻地影响了日韩本土文化。谚文、片假名、喃字的产生无不是受到汉字字形的影响。可见,繁体字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更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代表之一。

(二)“识繁写简”并非简单地“删简就繁”,而是规定繁简体的应用范围

有学者认为,“识繁写简”是“崇古”、“崇洋”。此外,郑林曦(1990)、戴昭铭(1992)和彭泽润(2009)认为“繁体风已成为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中最为严重的问题”,“识繁写简”会动摇简化字规范字的地位。陈一(1993)也针对性地提“‘繁简皆识’仍是为繁体字张目”,“认识繁体字不一定就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③。

然而,“识繁写简”并非代表繁体字回潮,动摇简化字“规范字”的地位。而是规定两种字形各自使用的领域,是在支持简化字为正体字的前提下,普及繁体字。如果说,恢复繁体字是旧社会“复辟”的象征,那么简化字就是“汉字亡国论”的成果了。显而易见,这种说法实属无稽之谈。因此,认为“识繁写简”就是“崇古”、“文明退步”的观点站不住脚。

二、文化普及角度

有学者认为简化字易写好认,易于文化普及,消除文盲。文盲的存在是一种社会问题,不是由文字决定的。在同样使用简化字的文革期间,文盲数量骤增。而在大陆,1956年以前入学的人繁简字都认得,而在1956年以后入学的人多数只认识简化字。这种“半文盲”的状态,不是繁体字造成的,而是文字改革的结果。在“汉字简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我国学者盲目推行西方语言学理论,认为只有汉字拉丁化才能发展国家。“我们一些盲目崇拜西方语文的人,没有认真研究,就把自己祖国的文字视为敝履”④。

还有学者认为,“识繁写简”需要规定一定的专业,没必要进行普及。

目前,在历史、文字等古代汉语相关专业领域已经实现了对繁体字的掌握,不过其余的领域对繁体字知之甚少。“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已有三代人不学经典古文了,有三代人不了解什么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哲学了,有三代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了。”⑤这一面,中国文化趋于断层;那一面,汉语国际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在汉语国际教育逐步兴起的今天,越来越多国际友人到我国学习汉语,而他们向往的更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不懂古书,如何解说?仅靠专业人士研究古籍,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何时才能发扬光大?

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取决于经济、军事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认同的民族凝聚力。“识繁”是了解中华古代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的途径。“真正的文化革命是文字改革和文字教育改革,因为这是从根基上革中国文化的命”,“一个民族自己革自己文化的命,绝无仅有”。⑥试问,不识繁体,如何阅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因此,“识繁写简”是在尊重汉字、认真研究汉字的前提下提出的,只有这样,才能看到汉字与拼音文字的不同之处,才能更好地使汉字延续下去,才能更好地利用汉字。

三、汉字发展规律角度

学术界认为简化是汉字发展趋势,推行“识繁写简”是文明倒退的表现,不符合汉字发展规律。

纵观历史,我们几乎可以从每一次汉字改革、每一次简化中看到“汉字落后论”的身影。“识繁写简”的提出正是本着放慢速度、尊重规律的态度,将繁简问题交给历史和人民,让两种字形在历史的自然发展中找到平衡。

王宁(1991)提出汉字简化或繁化趋势不能用个体符号笔画的减少或增多来衡量。在汉字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既有部分字符笔画减少,也有字符笔画增多的现象。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简化字可以提高书写速度,但无可避免地会因为笔画的减少导致信息的丢失。因此,王宁(1991)提出了汉字优化的五项标准:形成严密的文字系统、保持汉字的表意示源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笔画、字符有足够区别度、顾及字符的社会流通程度。同时还指出汉字要在最易于识读和别异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的简化,既要书写方便,又要具备可认读性。

显然,我们对汉字进行简化的方法并没有完全从优化原则出发,这造成了简化字类推范围不明确、同音替代引起识字混淆和用字混乱、形近字增多、汉字区别度减小、破坏了汉字的表意示源功能、“理据性”和“可识性”、汉字严密的系统性被破坏、多音字增加等问题。

由此看来,简化字并不完全符合汉字优化五项标准。因此,张善文(2009)和谢金良(2009)指出,面对繁简共存的局面,“恢复繁体字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当务之急”⑦。汉字的笔画并非越少越好,但我们还是应该站在更客观的角度看待两种字形。“简化字确实并非在短时间内被创造出来并强迫人们使用的”,“它的存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⑧。

“识繁写简”既提倡使用简化字,同时又提倡认识繁体字,是解决繁体字不易写、简化字少字理的合理方法。“识繁写简”违背汉字简化规律的观点脱离了文字“优化”的前提,将“简化”无条件地夸大了。

四、文字规范角度

林允富(1996)认为“繁体字回潮给社会用字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是一种严重的文化倒退现象”⑨,更提出政府需要加强行政手段推行简化字,废除繁体字。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指出“简化字是一个事实,恢复繁体字只能制造混乱”⑩。除此以外,还有学者认为推行“识繁写简”会使文字规范失去准绳。

一切文字都有手写体和印刷体,繁体印刷、简体书写并没有冲突。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繁体字和简化字和谐地相处着,没有因为使用两套字形造成用字混乱。反而在我国大陆一些地区,因为人们缺乏对繁体字的认识,常会出现误用繁体字的情况。

“识繁写简”虽然包含着两套形体不同的汉字,但限定了繁简体各自使用的范围,即印刷品以繁体字为主,书写以简化字为主,而这样的范围又有一定的弹性,例如,印刷品根据其性质,允许使用简化字。“识繁写简”用一个宽容的态度容纳着两套汉字,不独行一方,使两套汉字平等地为人们服务。

五、教学角度

学术界质疑:推行“识繁写简”会给学习者和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推行繁体字会增加学习者的阅读障碍和心理困惑。

针对这些质疑和我国的汉字使用现状,卯西丁(1999)指出要推行“识繁写简”可以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后附上几页繁简字对照表,使学生有弹性地学习繁体字。

第一,在简化字推行初期,当时经济、教育水平并不发达,人们尚且能够迅速习得和使用简化字。随着教育的普及、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教育质量的提高,我国已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师资力量,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可以同时学习许多门课程,自然具备了同时学习两套字形的能力,因此,无论从学习能力、师资力量或硬件设施方面来看,繁体字对于教学,难度不大。

第二,“识繁写简”目的是“不识繁者识繁,不识简者识简”。在教授繁体字时,可根据繁体字的理据性、可识性及图画性的特点进行讲解。繁体字教学可以丰富学习者学习生活,还可以增加汉字教学的趣味性。

第三,在实施“识繁写简”时,可以采用分级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繁体字学习方案,将3145个繁体字分段教学。

第四,在现代汉语国际教育中,由于简化字缺乏理据性和“可识性”,大量形近字、多音字、多义字的存在使外国学生不愿学习、不愿书写汉字,汉字教学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中老大难的问题。尽管简化字笔画少,但仍然没有减轻汉语学习者的负担。而“识繁写简”可以阻止简化字弊端的扩大,增加汉字教学、书写乐趣。

在推行“识繁写简”初期,一定会遇到困难,但“小麻烦,大方便”。基于以上三点,“识繁写简”不但不会增加教学的负担和困惑,反而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六、国家统一角度

学术界许多人也认为,“识繁写简”夸大了文字制度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彭泽润(2010)曾使用“正体字是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的人们共同选择的最有效的汉字字形”这一观点来反对繁体字,但实际上,繁体字或简化字都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成为历史。

因此,袁晓园(1989)在谈到大陆和台湾及海外华人汉字使用差异时,认为“书同文”对统一祖国的重大关系。她认为,文字不统一,对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不利的。如果中国没有统一的文字,就没有统一的文化;没有统一的文化,就没有统一的中国。海内外华人识繁写简、书同文字、共识互信,更有利于促进文化经济等各方面交流,以完成和平统一大业。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式上宣读了《共同建议》。他说:“两岸使用的汉字属于同一系统。客观认识汉字在两岸使用的历史和现状,求同存异,逐步缩小差异,达成更多共识,使两岸民众在学习和使用方面更为便利。”

2008年,郁钧剑、宋祖英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2009年,政协委员梅葆玖、潘庆林等人也提交了有关“恢复繁体字而取代简化字”的提案。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提出“识正书简”并建议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大辞典”。

“识繁写简”便利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迎合了改革开放之风,更有利于塑造“文化自信”。

七、结语

“识繁写简”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具有创新性及包容性的提议,推行“识繁写简”不仅可以解决简化字不科学的问题,增加汉字教学趣味,同时还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有利于沟通海峡两岸。因此,“识繁写简”是必要且可行的,从长远看来,“识繁写简”是“势所必至”的。

[ 注 释 ]

①张朋朋.论“识繁写简”的学术价值及其重大意义[J].汉字文化,2013(2).

②王宁.汉字的优化与简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1(1).

③陈一,詹人凤.评对“识繁写简”的新解释[J].语文建设,1993(1).

④袁晓园.汉字现代化研究会袁晓园会长致开幕词[J].汉字文化,1990(3).

⑤张朋朋.论“识繁写简”的学术价值及其重大意义[J].汉字文化,2013(2).

⑥张朋朋.论“识繁写简”的学术价值及其重大意义[J].汉字文化,2013(2).

⑦谢金良.关于繁体字与简化字的若干思考[J].闽江学院学报,2009(8).

⑧谭代龙.汉语通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⑨林允富.从秦“书同文”和唐“正字学”看繁体字回潮[J].西北大学学报,1996(1).

⑩冯骥才.不要再折腾文字了,简改繁只能制造混乱.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8960608.html.

杨天娅(1990-),女,四川攀枝花人,硕士,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对外汉语、古代汉语。

H

A

猜你喜欢
繁体字字形汉字
哈哈镜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添一笔变个字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不孕不育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