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研究

2017-01-30 06:42谢鸿昆
山西青年 2017年17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学者观点

梁 宵 谢鸿昆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近十年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研究

梁 宵*谢鸿昆*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近十年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研究,呈现以“交集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交集关系)为主,包含论(人道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对立论为辅的局面;各种不同观点之间分歧较大。这与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定义不同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不同有关。总结评析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研究的各种观点,明确目前研究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可以探明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关系;交集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即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自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过分重视意识形态色彩走向了客观分析二者之间关系,2003年进入对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认识的成熟阶段即第三阶段,其标志是“以人为本”科学命题的提出。[1]总结2007年以来的十年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理论成果,有助于跟进第三阶段的最新进展和发展现状、明确其得失,从而有助于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及其关系的认识,因此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一、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是对立关系

这种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研究的第一阶段便已产生,其产生受到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中的观点的影响。这种观点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属性和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并且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吸收的部分也已经转化为科学形态,不能再称之为人道主义。

崔小伟在他的论文中,通过解析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指出人道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而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同过去思想决裂,走向成熟的产物,是一种科学。在马克思与哲学人道主义决裂后,马克思主义也就与哲学人道主义在理论上无关,而只是在实践中运用人道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发挥其中的科学性因素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至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运用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这一概念,只是为了自身表述方便,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交集的产物;在现实实践中,苏联使用这一概念,本想借此解决现实问题,反而引起了思想上的盲目与混乱。而在论述马克思主义或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时,错误使用人道主义会导致大众无法厘清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使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点从科学性、实践性上转移。[2]

二、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通过整体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然而这种观点对于这种真正的人道主义中的“人”的理解存在着包含范围大小的差别。

(一)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

人道主义包含不同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则是人道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才是使全人类走向解放,实现种种人道主义的最高理想的人道主义。持这种观点的周前程,首先论证了什么是人道主义,指出人道主义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人是终极目标,是一切价值的中心。过去的人道主义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宣扬的是抽象的“人”,对人的真正解放帮助甚微;并且这种理论从其实践效果来看也是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在这种理论中,“人”仅仅指的是资产阶级。与此相对应,马克思始终把人作为核心与价值目标,唯物史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并且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提出了达成人的终极目标的实践途径,可以在未来实现全体人类的真正解放。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是不同于以往虚假的人道主义的真正的人道主义。[3]

(二)马克思主义是绝大多数人的人道主义

这种观点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这种人道主义的适用范围,在笔者看来是有一定意识形态色彩的,毕竟人道主义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无阶级差别性的对人的深切关怀;而过去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之所以应当批判,不仅仅在于其缺少实现理想目标的现实途径,还因为其在实践过程中成为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失去了宝贵的无阶级差别性。郝贵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是正确的哲学命题,但是应该正确理解这里的“人”,对“人”做实践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应该是弘扬和高扬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绝大多数人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但是他的这种观点对人道主义的解读存在偏差,有着用马克思主义消融人道主义之嫌,使得人道主义失去了其独特性,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附庸。[4]

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交集关系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一种交集关系,然而在交集的内容和范围方面产生了分歧。

(一)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交集——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在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认知的第一阶段,胡乔木在1984年中共中央党校做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报告指出,人道主义有两种含义,第一,是一种世界观和历史观;第二,是一种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前者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而后者应该立足于社会主

义经济基础之上,与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冠以“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之名继续宣传实行。[1]

有部分学者以此为分析的出发点,深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局限于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层面。桑明旭通过严格界定人道主义的界线范围、准确把握人道主义的正确含义,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理论的方法,有力反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观点,并指出这种观点存在泛化人道主义、文本依据错位等错误,进而指出了其危害。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是在一定限度内肯定人道主义的伦理道德原则;至于现阶段看似“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概念,都有其阶级性,都只是在革命阶级、无产阶级、同类中实行“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的合理界线正在于不考虑阶级差别而仅仅把人当人看。所以以上概念都自相矛盾而成为错误的概念。[5]王晓丹提出,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包含了人道主义原则的,人道主义的某些原则应为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意。[6]

(二)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交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并不认为整个马克思主义都是人道主义的科学形态,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交集是科学形态的人道主义。

刘君认为,正如阿尔都塞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存在认识论上的断裂,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的思想实现了根本上的飞跃,对自己以往理论的前提,即人本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各种形式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人道主义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而马克思的思想自始至终都有人道主义倾向,在马克思思想断裂后开始形成马克思主义这种科学后,唯物主义使人道主义摆脱了抽象形态,成为了现实的科学的形态。[7]葛干英认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不同于之前的人道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它的出现使得西方人道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8]梁树发、彭冰冰在他们合写的论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超越了以往的人道主义,在批判与超越的过程中吸收了其合理成分,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他们提出应该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以往的人道主义这两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人道主义的界线。[1]刘梦指出,马克思主义辩证地扬弃了部分人道主义的思想,发展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人道主义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发展形态与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发展到现当代的一种科学的形态。[9]黄斌也持类似观点,并认为这种科学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将人道主义提升到了科学的层次。[10]秦翠红分析指出,人道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从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层面肯定了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可以借鉴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将取代现阶段的资本主义人道主义。[11]

四、总结与评析

自2007年至今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的认识,受到对这二者关系认识的前两个阶段的观点的影响,并结合了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和现实要求,呈现出以“交集论”为主、其它观点为辅的局面。首先,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是对立关系的观点使得人们警惕人道主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注意到马克思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的不同,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是,这种在分析马克思思想时的“断裂论”,容易使人否定马克思前期思想之于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对人道主义完全的意识形态性质的解释,容易遮蔽人道主义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使得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大大降低。其次,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观点的这部分学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来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看到了马克思对人的深切关怀,提升了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利于反驳认为马克思主义“见物不见人”的狭隘观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过这种观点过分抬高了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容易在传播过程中掺杂入带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观念,曲解马克思主义。最后,“交集论”在当前阶段是国内的流行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有助于吸纳人道主义中的优秀思想,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注重人的因素,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然而也应该看到近十年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欠缺。第一,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或者马克思主义本质就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化成的,在纯粹理论的层面上,这样的结论有合理性;然而这样的论断过度抬高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会在传播时容易使人忘记马克思主义的其它重要特性,并给人道主义的其他形态,如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理论渗入马克思主义之中以可趁之机。应该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定程度的独立性的基础之上,再来吸纳其它理论的合理因素。第二,部分学者的研究态度存在问题。有些学者在佐证自己观点的时候,对马克思的某些话语断章取义;或者是对研究对象不作正确的定义,不能正确划定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各自合理的界线。其中,不少学者错误地把马克思的所有思想都当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采用马克思前期思想中的部分不成熟思想佐证自己观点,这是尤其要批评的。因为这样不严谨的态度会使研究从一开始就偏离正确的轨道;并且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界定,带来的恶劣后果将会是超乎想象的。第三,现在距离“以人为本”科学理论的提出已经过去了15年,大部分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时,每当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还是只会联系到“以人为本”概念,且很多都是轻轻带过,并不深入探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研究理论的目的还是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注重结合现实,不注重现实实践形势,会出现不顾及现实影响的言论也就不奇怪了。

在今后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研究中,应正确界定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明确它们的界线和各自的性质;在比较二者同异时,应分析二者之所以同或异的原因,做到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这样才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正确的认识。

[1]梁树发,彭冰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认识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01):43-48+84.

[2]崔小伟.试析《保卫马克思》中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J].宿州学院学报,2014(09):18-21.

[3]周前程.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J].理论建设,2011(02):49-52.

[4]郝贵生.也谈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J].探索,2010(03):169-174.

[5]桑明旭.人道主义若干命题评析——兼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5(01):14-19.

[6]王晓丹.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的探讨及其当代启示[J].传承,2015(06):74-75.

[7]刘君.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倾向[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08):288+285.

[8]葛干英.“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进程分析[J].湘潮(下半月),2010(12):9-10.

[9]刘梦.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J].才智,2016(23):221.

[10]黄斌.论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几个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2(02):39-42.

[11]秦翠红.浅议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198-199.

梁宵(1994-),女,汉族,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谢鸿昆(1967-),男,汉族,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

A

A

1006-0049-(2017)17-0059-02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学者观点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观点
学者介绍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