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的创作特征

2017-01-30 10:43葛芳辛蒋晨曦
北方音乐 2017年17期
关键词:波罗舞曲大调

葛芳辛 蒋晨曦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肖邦《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的创作特征

葛芳辛 蒋晨曦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肖邦创作的钢琴曲《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采用了严谨且多样的创作手法,旋律和节奏都独具波兰民族特色。笔者试图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音响效果和舞蹈性入手,探究该作品的创作特征,从而增进对该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肖邦;《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创作;特征

“波兰舞曲”又称为“波罗涅兹舞曲”,原是一种三拍子的波兰民间舞曲,肖邦把这种体裁形式加以运用和发挥,变成了一种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民族性格的钢琴作品,大大提升了原有体裁的艺术价值。然而大多数学生在弹奏该作品时,并没有很好的分析和深入该作品,导致在演奏时重技术而不传情。本论文旨在帮助更多的演奏者在弹奏该作品时理清思路、了解创作背景,在演奏的同时清晰地表达作品的深层内涵,正确理解肖邦在这篇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

一、创作背景

《A 大调波罗涅兹舞曲》创作于1838年,此时的肖邦旅居巴黎,面对各国侵略和人民起义的失败,远离祖国的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唯有把悲痛化作音符倾注到他的作品中。《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OP.40,No.1)是作品 40 号的两首波兰舞曲的第一首,又名“军队波兰舞曲”。李斯特曾说过:“肖邦的波罗涅兹舞曲中强有力的节奏,可以使最麻木不仁最懒散的人被震动起来。”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波兰舞曲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二、曲式结构

作品《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其结构为:A(a+b+a’)+B(c+c’+d+(c’)’)+A’。该作品为3/4拍, A部分是1—24小节,B部分是25—80小节,A’是81—104小节。第一部分为A大调,中段为D大调,再现部又回到A大调。

作品《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充满了“战斗音调”,肖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在该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该作品给患难时期的波兰人民莫大的精神鼓舞。

三、明亮磅礴的气势

肖邦的《A大调波罗涅兹(军队)舞曲》受其爱国主义思想和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悲剧性、英雄性、史诗性。肖邦创作的《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所表现出的情感大大超出了舞曲范畴,作品情绪激昂,气势宏伟,极富有戏剧性。肖邦的这首波罗涅兹主要凸显了波兰民族斗争的气质,被认为是肖邦音乐作品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酣畅淋漓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部严格遵守波罗涅兹特征带有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并且与古老的波罗涅兹舞曲在多方面有联系。

(一)A部分

A部分肖邦编织了一幅彩旗飘扬,欢歌笑语的场面,热烈欢腾的音响交织着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军号齐鸣,它象征着波兰民族的胜利和强盛,就好像是人们在欢送英雄们上战场,把其中(a+b+a’部分)人民兴奋的情绪用音符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一部分中分别描写了a、b两个主题,a段主题遒劲有力,气势磅礴,是全曲的焦点,其中的第二小节中后半拍的三连音像军人有节奏的敲击着小军鼓,精神振奋,使得乐曲的“军队”特征得到更大的彰显。

(二)B部分

B部分也是有c、d两个主题,战士们开始了英雄的战斗,即使在战斗的途中有过犹豫和动摇,但为了祖国的利益,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生存,这些战士选择了继续战斗。

第一主题:c段更具有叙事性,如号角一般的音乐旋律加上极有特征的波罗涅兹节奏,在这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描绘了一幅波兰军队行军潇洒英姿飒爽画面。

第二主题:d段,这一部分主题是一个富有特色的音型,由低音上的长颤音和上行级进的音型相结合组成,犹如轰鸣声和军队前进的情景。

A’部分则是第一部分的完整再现,再次强调主题,不仅体现波兰民族不屈不饶的反抗精神、延续了英雄性主题,同时也构成了乐曲总体的完整性,在令人激动的热烈情绪中结束全曲,波兰民族精神在听者心中久久回荡。

这部作品中肖邦所表现的不仅仅是想体现波兰民族精神的赞扬,更是对祖国沦陷的无限感慨与担忧,对民族被外来侵略者欺压,他却无能为力的失落,以及身在异乡对故乡人民的无限思念。这些复杂的情绪杂糅在一起都使得肖邦的这创作种情绪长久不衰,让作品风格更加大气磅礴。

四、作品中的舞蹈性

肖邦作品的旋律一向具有流畅、清晰的特征,肖邦的波罗涅兹除了具有他作品旋律一贯的风格之外,诚挚、热情、灵动富有歌唱性、舞蹈性也是这个作品旋律的特色。A部分旋律织体复杂,积极向上,且旋律以大和弦的级进进行,旋律宽广,体现了战士们上战场前的雄心壮志。《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的作品节拍是3/4,是典型的具有稳定舞蹈性的一种节拍。

(一)A段的旋律与节奏

旋律:A段a部分:a部分的开头就通过附点的音型表现了一个严肃的音乐形象——军队,此外不光作曲者通过附点音型来表现音乐主题,还通过其他音型来突出展现,比如第二小节中的三连音节奏,类似于军队中军鼓的敲打声。

A段b部分:旋律简洁干净,左手部分整体旋律向下低沉,新的乐思,新的主题,那些宽阔、美妙、富于歌唱性、舞蹈性的曲调是基于自然音阶和民间调式上进行的,这也正是斯拉夫民歌的特点。

(二)B段的旋律与节奏

旋律:B部分c段,该乐段在这里由D大调转到了E大调,而且乐曲的第九小节处,和弦从D大调的属七和弦到主功能和弦。在乐曲12小节的属七和弦上,由属七和弦转到#G调的属七和弦。作曲者在这里使用了波兰舞曲一贯的三拍子音型,如号角一般的音乐旋律加上极有特征的波罗涅兹的节奏,在这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描绘了一幅波兰军队行军潇洒英姿飒爽画面。

B部分d段:这一部分的主题最能体现肖邦作品的独特性,快速进行的低音上的长颤音和上行级进的音型相结合而构成,就像是在战争的炮鸣声中,军队向前行进的场景,经过肖邦在和声上的精心编配,具有波兰民族精神的波兰音乐特点得到了彰显。

节奏:B部分c’段:第二主题推动了是第一主题的发展,它没有第一主题勇往直前的气势,更多地体现了轻松的舞蹈氛围,仿佛是欢庆队伍胜利,凯旋的一个舞蹈场面。为了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不失波兰军队的气势,肖邦在节奏型稍加变化与a段形成对比,使军队气势高涨而庞大。在这整部作品中,最为突出波罗涅兹节奏,最能体现波兰民族精神的也是本作品的高潮部分B段c’部分,大量的不仅是节奏性强的体现,更加增强了这段乐段的紧迫感,强烈的具有舞蹈性的节奏,表现出波兰民族不屈不饶的反抗精神。

B部分d段:旋律变化很大,为了更旋律营造波澜起伏的音响效果,肖邦在运用了上行级进的小型音阶外,加以颤音的修饰,再经过一个下行级进,进入(c’)’段。

B部分(c’)’段:与c’段不同,肖邦不仅单纯的在主旋律开始运用四度和五度下行,并采用了模进的方式形成旋律的起伏,然后再经过小型的上行音阶,半音上行,下行。当主题反复时,旋律有此前的单音扩展为八度,音高达到全曲的最高点,将乐曲领向高潮。

之后再到A’部分,为了作品首尾呼应,肖邦运用了画龙点睛的方法,结束全曲。同时也保证了作品的完整性、统一性。

五、结语

肖邦的《A大调(军队)波罗涅兹舞曲》气势宏伟,和声丰富,善于运用离调与模进的手法,让该作品大放光彩,给人以听觉享受。作品曲式结构简单明了,运用了ABA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强化了作品的音响效果。在这部作品中使人深刻感受到肖邦对祖国的热爱,希望振兴祖国的强烈情感,正因为这些爱国情怀的结合,加上独特的波罗乃兹节奏和肖邦非凡的创作才能,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1]李斯特,张法民.李斯特论肖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索罗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贝尔纳.加沃蒂[法].肖邦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威拉德.阿.帕尔默[美].肖邦钢琴作品演奏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J624

A

猜你喜欢
波罗舞曲大调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冬的舞曲
G大调随想曲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二)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一)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2013年波罗车充电指示灯异常点亮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