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心理学常识

2017-01-30 10:3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潜意识意图心理学

□邵 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你是否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这类事件:新买回来的高端洗衣机虽然很好,但是上面的好多按钮却不知如何使用;家里的遥控器虽然用了很长时间,但有很多按钮还是不敢乱按;外出旅行却总是遇到怎么都看不懂的地图路标指示器;刚买回来的单反相机虽然看了很长时间的说明书,但依然不会操作,而这种种现象还会不时地影响你的心情,你的情绪会因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愈加烦躁,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也许你会认为,他人操作起来得心应手的产品自己却无从下手,肯定是自己没有静下心来仔细研究。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是不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尚未注意到?的确,看似简单的事件却包含了很多心理学知识,且它们对艺术设计有着广泛的影响。

一、自我实现预言

文章上述所提到的种种问题和人们对其产生的消极态度首先与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相关联。所谓的自我实现预言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潜意识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实现期望。而且自我实现预言不仅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反作用[1]。这其中最著名的正面影响的实验案例出自1968年conducted by Dr.Rosenthal and Dr.Jacobson,在实验中,他们给一个中学的所有学生做一个智商(IQ)测试,然后告诉老师一些学生的IQ非常高,并让老师相信这样的高智商足以让这些学生在来年的学习成绩中达到很好的飞跃。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高智商”学生并非为事实,他们其实是被随机抽取的,这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唯一的不同在于老师潜意识的认知中。随后的实验结果是惊人的: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事实上跟其余学生的智商一样)在来年的学习成绩上确实突飞猛进,学生的智商竟因为老师对他们的信念而改变,信念即自我实现预言,就像实验中的研究人员“欺骗”老师们去关注那些一直在眼前的东西,在这之前那些没有被注意到的学生却在之后被老师们突然看到了一直都具有的潜力,他们欣赏这种潜力,潜力就会得到升值,就像对种子给予水和阳光,种子就会发芽并茁壮成长。就像我们常常看不到别人甚至自己身上的优点和潜力,尽管它们就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却只是看到了我们认为的那微小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现实。

这在设计心理学中也有相同的行为效果。由于有些物品的设计比较复杂,就很容易使用户产生误解(觉得是自己不够聪明),如果用户的心理模型是消极的,再加上不正确的信息反馈,用户一旦不会使用某种产品,就可能会自责、内疚,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简单问题是其他人不会遇到的,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恶性循环,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事件,甚至不去尝试就已经“自我实现”了,觉得原因在于自身,别无他因[2]。

二、设计中的“选择性注意”心理效应

弗洛伊德曾指出:我们要努力跳出错误的心理框架,有时候这并不是我们自身的问题。仔细想来,这是因为有些产品的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只是我们会选择性忽略[3]。

为什么我们会忽略掉这些本不应该忽略的事情呢?因为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类似的事件,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固定的思维习惯。但是,用户为什么总是跳不出这个怪圈呢?这是“选择性注意”的心理效应。用户在进行有意识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若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对其他事情的注意力就会减弱,注意力过度集中就会导致视野狭隘。当用户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产品的难用性上时就会忽略其他本应注意到的问题,那就是产品自身的缺陷性,当初设计产品的人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研究和人机交互实验就将它们投入市场,导致用户面临很多困扰。这些忽略的问题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看到和思考的。

三、执行与评估中的“鸿沟”

人的行动分为两个方面:执行和评估。执行是指做某件事,评估是指把行动目标与外部世界的状态进行比较。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执行与评估。假设一天晚上某一用户在室内学习,忽然感到饥饿,那他的目标转化的意图就是需要下楼就餐。但是光想是不行的,该用户需要做出行动(穿上衣服,带上饭卡和钥匙,下楼去吃饭),这时意图就转化为行动。当然,用户不仅可以拥有单一意图,如果他发现他的朋友正在外面吃饭,此时意图就会发生改变,即让朋友带份晚餐回来,那么他的行动会再次改变(继续留在宿舍)。所以说行为是连接目标和意图的桥梁。不同的意图会带来不同的行为,也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执行与评估。把目标、执行和评估综合起来就会发现,所有行动都可以分为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提到的7个阶段:确定目标—确定意图—确定行动内容—执行—感知外部世界的状况—解释外部世界的状况—评估[4]。

再次思考文章开头提及的各种事件,刚买回来的单反相机不会使用,面对遥控器上密密麻麻的按键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用户对产品缺少足够的掌控感。用户不能在第一时间确定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结果,继而导致难以对产品做出最合适的评估。当用户一旦无法掌控自己的产品时,他们会极有可能放弃使用该产品或转而使用其他更加“顺手”的产品。

执行阶段与评估阶段的鸿沟是我们在设计中常见的两大问题。当用户对某些产品内心难以做出准确的“评估”时,他们会责备自己的执行力,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样的问题自己本应轻易解决,最后的结论则是不会操作这类产品,而这种错误的心理暗示又是普遍存在于用户之中的。

四、设计师并不是真正的用户——肤浅心理

由于社会阶级、文化元素和个人性格差异等各种原因的限制,设计师其实并不能代表广大用户群体。问题在于设计师常常会把自己当成真正的用户,尽管他们声称自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计产品,但是设计出的产品依然不能满足消费者,这是因为在每个人的脑中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心理学常识,而且是不完善和不全面的,设计师潜意识中则会按照他们自身的心理意图去设计产品。这种现象称之为“肤浅心理学”或“通俗心理学”[5]。简单地说,用户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很难了解他们的潜意识在做什么。事实是潜意识在无形中控制着人类的大脑,人类做出的各种判断其实都离不开潜意识的参与。就像设计师会想当然地认为使用手机的用户都是右撇子,认为遥控器上的每个键用户都会用到,认为电脑使用者都不是色盲,这样的肤浅心理到处都是,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而已。

五、心理学对设计的思考

设计师应该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首先要考虑到各种限制因素的存在。产品的设计怎样才可以显示出正确的操作手法,就要想到产品的各种限制因素。就像三孔插座限制了插头的选择。正确的限制因素会给设计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那些操作烦琐的产品就是因为当初设计师运用了错误的限制因素。常用的限制因素包括物理结构上的限制因素、文化上的限制因素、语意上的限制因素和逻辑上的限制因素。设计人员必须非常了解这些限制因素在产品上的出现,并把这些限制因素放进产品中,这会大大提高产品的体验功能,避免出现问题[6]。

其次要多与不同的客户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客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要努力获得他们对设计的看法,从肤浅心理学的空洞里跳出来看待自己和团体的设计作品,才会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维角度,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

结 语

综上可以看出,心理学领域的影响力在设计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在不断更新迭代的同时,用户的性格也在发生改变,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在设计产品时,必须时刻把握和理解心理学中的各种要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中的不完美。这样的设计才能使用户从内心去接受和使用,真正做到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使艺术设计的利益用途达到最大化收益。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奥]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

[4]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美]丹尼尔·吉尔伯特.哈佛幸福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6]Giles Colborne.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潜意识意图心理学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燕山秋意图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