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2017-01-30 22:02
山西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制约功能文化

付 晓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论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付 晓*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文化是人类自产生时就已经生成的东西,是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的产物;教育是文化的载体,能够培育社会所需的人才。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文化功能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从文化学角度来说,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的结论,对于正确掌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具有深远意义。

教育;文化;关系

社会这个物体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分子共同构成的,在这里教育和文化共同促进社会的成长和进步。文化作为政治和经济作用于教育的中介,能够折射出政治和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因此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制约教育的发展。“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教育又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文化起源于人类,教育和文化通过人联系起来,理清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对人类提高思想意识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这里,笔者将逐个分析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文化功能,研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文化的涵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从古代来说,“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出自《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从现代来说,纵观当今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的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包括哲学、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信仰和习俗等。综合以上说法,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是伴随着人类出现的能够增强人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二)文化的教育功能

1.文化制约教育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既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以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作为基础,在人类社会成长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无论在任何时期的教育都应顺应文化发展的趋势。例如在21世纪,国家提倡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美满,那么教育就应该顺应国家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将培养能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为自身使命的21世纪创新性人才为教育目标。美国提倡实用主义价值观即个人本位价值观,那么教育顺应文化的要求,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个人价值本位的年轻人。因此文化制约教育的发展体现在决定教育目的上,但是文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更新换代,因此教育目的也必须随着文化的成长而不断进行调整,使它更适合社会成长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能够为社会的前进提供必须的、合适的人才。

2.文化制约教育的质量

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代表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积淀越是深厚,文化软实力越强,中国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将“质量”这个词分开看,即“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从“质”来说,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丝绸之路至今在全球享有盛誉,孔子作为我国最为著名的教育家,为我国的文化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这些保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使教育的内容更加有质量。同时文化也有优劣之分,中国在以前的发展道路上也遇到过落后的或者错误的文化阻碍发展的现象,但是高品质的文化依然制约着教育的质量。从“量”来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留给了我们很多值得学习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里的传统文化多指民俗、节日、礼仪等外在的表现形式,文化传统多指精神、文化素养等内在的文化涵养,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为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内容,在量上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保证。因此,教育要遵从文化积累的要求,善于发现优秀文化,剔除落后的文化,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3.文化制约教育的形式

杜威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这说明无意识的文化影响对人有相当大的教育作用。文化起源于人类,而教育的对象也是人,二者的结合点在于人本身,而人的发展潜力和方向是不定向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出现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思维方式影响教育的形式。例如,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百废待兴,主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国家和民族,开展扫盲教育和推荐上大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动乱,教育多采取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形式,重新使人民掌握良好的思想等等。因此,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维方式,照搬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做任何的调整和更改,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人类的文化遗产,只有进行文化传承,才能够更好的保存下来,才能够被大家知道。文化传承,顾名思义就是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道德和行为规范有计划、有原则的传递给下一代,让下一代学会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践行它们。文化传承的手段主要依靠教育传播,包括直接的传播和间接的传播。其中直接传播就是将文化定位教育的内容,通过接受教育,直接的获得和感知文化的发展,学会继承优秀的文化,提高对文化的辨别力。间接传播是通过间接地教育影响,形成传承文化的氛围,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无论是直接传播还是间接传播,要坚定唯一的目标就是传承优秀文化,使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

众所周知,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功能,能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文化传承不是单纯地对所有文化进行传承而是有所考量的对文化进行选择性传承。21世纪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化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目不暇接,在本就很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加上更多的现代文化,让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负担,出现了教育内容多和人们受教育时间短的矛盾,因此,教育要对文化进行选择,选出其中优秀的部分,并且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能力,适当的进行文化选择。其次,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正确的,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要做到筛选出其中的错误功能,使选出来的文化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例如在洋务运动时期,西学东渐的趋势下,我国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并没有照抄照搬,而是对相应的技术进行了改造,使之符合中国的国情需要,虽然在最后获得了失败,但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因此出现了较大的提高。这就说明了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对于传承文化具有较大的作业,必须给予重视。

(三)教育具有文化创造功能

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功能、文化选择功能,也具有文化创造功能。英国雷蒙德·威廉姆斯曾指出,一个社会的文化系统总是多种文化因素并存,既存在着主导性的文化因素,又存在着过去社会文化的残留因素,同时还有正在不断被创造出来、但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新的意义、新的价值观、新的实践,新的人际关系等等。只有文化不断创新,教育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够持续发展。文化创造,顾名思义,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对文化进行选择后,对文化进行创造,主要体现文化内容的更新上。在“信息社会”的时代,信息更新换代的频率非常快,若是不及时对文化内容进行更新,中国的发展将落后于世界的步伐。教育要想实现文化创造功能,可以通过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这一途径。教育通过开展精品教育和强化教育,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创造性人才,才能在各个领域实现文化创造。

三、教育和文化的关系

在前文中,笔者已经对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文化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总结出文化决定教育的目的、制约教育的质量、制约教育的形式,同时教育具有文化传承、选择、创造功能,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发现和教育是一种文化的说法不同的是,笔者认为文化是教育的根,从文化学角度来讲,教育是文化的一种活动。首先,从教育的文化功能来看,教育能够传承文化、能够选择文化、能够创造文化,但是运用数学上的反证法的思维来说,假设教育是一种文化,那教育如何对自身进行传承、选择和创造?若想实现文化的传承、选择和创造,那么就需要一个合适的途径,即教育。由此证明,教育不是一种文化,而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选择出来对文化进行改造的工具,通过教育这种动态化的发展,文化才能够更好的在社会中传播,更好的适合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其次,文化决定教育的目的、制约教育的质量、制约教育的形式,只有两种相互关联的事物才能相互影响,两种完全一样的东西若是相互制约就说明其中一种必定是有错误的方面,所以才会通过制约来进行修改。因此推论得出,从文化角度来说,教育时文化的一种活动。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早已开始,众多学者众说纷纭,笔者仅从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文化功能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得出了结论,但是关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1]徐波.试论教育与文化的关系[J].上海高教研究,1996(1):25-29.

[2]杜威.我的教育信条[J].学校杂志,1897(3).

[3]冯青来.新时期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之论纲[J].湖北社会科学,2009(5):163-166.

付晓(1997-),女,汉族,河南汝南人,河南师范大学,2014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在读。

D

A

1006-0049-(2017)06-0242-02

猜你喜欢
制约功能文化
也谈诗的“功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谁远谁近?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基于PMC窗口功能实现设备同步刷刀功能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剪刀差”制约了农药制剂出口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