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性应用实践教学研究*

2017-01-31 20:56
山西青年 2017年16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基础

李 森

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性应用实践教学研究*

李 森**

南宁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国内外学者对学生德育模式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而在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大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体性应用实践教学改革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背景下,应该继续坚持应用技术改革方向,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特色,形成本课程可操作、可评价、有实效的应用实践教学新模式。

应用技术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性;实践教学

一、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性应用实践教学的背景

在国外,主体性道德教育起源于对传统的灌输性道德教育的批判。20世纪初,在美国,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新教育运动”开始对传统的宗教化的道德教育进行猛烈批判,抨击他们以说教、训诫、严惩等强制方法向学生灌输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做法,要求道德教育应面对生活,适应社会。

西方学者针对传统的宗教化的灌输式道德教育提出来了“无灌输德育”,在猛烈地批判传统道德教育中的死板、僵化和强制式的灌输行为的同时,提出了尊重个人的选择权利的道德教育方法。这一时期,美国先后出现了三个影响较大的道德教育流派:以劳伦斯·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班杜拉·米切尔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以路易斯·拉思斯和悉米·西蒙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他们都看到了在当今变化迅速和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里,道德教育不能给学生现成答案,而应该尊重个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让他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作出自己的道德选择,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展其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因而反对道德灌输,倡导主体性道德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质是,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强调发挥学生的独创性,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主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培养其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进,西方的主体道德教育理论开始进入中国,从而也使得道德主体性教育在近十多年来一直是热门的话题。

而中国也正值社会转型期,面临日益复杂、变化迅速而又价值观多元并行的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已越来越不能被人们所接受,改革德育教学的呼声日高,有人从此出发开始反对我国的灌输式道德教育,主张在德育中引入主体性教育,在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深化学生在接受德育过程的情感体验。为此一些高校学者开始对主体性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但目前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的较多,教学应用实践上在中、小学的探索较多,在高校基本是处于较零散的、自发的探索阶段,缺乏有突破性的应用实践探索,独立、系统的研究成果更是不多见。而本人认为,大学生的年龄段,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的条件更成熟,加强应用实践型尝试更具可能性,探索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用实践教学模式体系具有其特殊的价值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二、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性应用实践教学的意义

第一,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应用实践教学改革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迫切需要。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等单位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并在成立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应用技术型大学立足于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在学科教学应用实践型改革、管理应用型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实践教学改革中,各门课程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不断向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定位靠拢,利用各课程的应用实践教学创新与改革,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在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应继续坚持应用技术方向,不断提升各门课程的应用实践特色,从而不断丰富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其它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应用实践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可以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大方向直接对接,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它课程的应用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具体来说,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高低,不仅表现在他的“知”方面,而且更重要的表现于他的“行”方面。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体现和标志,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尚与否,更多的是看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言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靠“养成”而不是靠单纯的“理论教育”得到的。基于这样的事实和认定,对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应用实践教学,这是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直接表现形式。我们以应用为宗旨,从实践教学模式入手,探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正是符合这一需要。

第二,建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用实践教学模式体系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应用实践教学的改革,是近几年,尤其是在应用技术大学快速发展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热门话题,许多高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实践型探索。然而,各高校应用实践教学的改革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一般性实践性教学环节上,主要是配合课堂讲授而进行的一些需要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如进行课堂讨论、看录像、举行演讲比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等,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主要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等。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等的实践活动由于需要大量经费而只能试点性地进行,不可能惠及所有学生,也基本上走不出课堂,更难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相脱节的问题,从而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因此,研究和探索更切实际、更具实效的德育教学模式成为紧迫的任务。而高校道德的主体性教育或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提出和探索,是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一种新的应用技术型改革尝试。

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就是从新的教育理念出发,以道德的主体性教育理念为指导,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改革,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利用好传统的课堂讨论、演讲、播放音像资料等好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生的道德养成规律,提出了一整套学生直接参与的主体性应用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本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性应用实践教学的举措

第一,首先解决理论及实践上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南宁学院的调研及试验,我们发现,为了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性应用实践教学改革,需要探讨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应用实践的本质、基本目标、基本特点等;需要通过对高校道德教育应用实践的发展历史以及时代背景的考察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研究,阐明在高校实行主体性道德教育应用实践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还要认清主体性道德教育应用实践与传统的道德教育实践的关系,并对主体性道德教育应用实践优势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和提出应对策略。

通过在南宁学院的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摸清了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应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了大学生的道德接受心理和道德水平及应用实践状况。我们把理论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主题活动的形式,结合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把主体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使大学生把所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通过对南宁学院的调查和教学试验,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是观念转变问题。教师和学生的德育观念都必须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特别是要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对主体性道德教育有乐于接纳的心理,否则,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将难以开展。二是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理论研究成果要转变为教学应用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亦即要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方法论的探讨。三是主体性道德教育如何与主导性道德要求与价值观念相统一的问题。主体意识的增强不可避免地产生多元的道德价值观,如何引导学生观念既只有个性自由,又保持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观念相一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四是主体性道德教育应用实践的评价问题。德育的特点决定它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何评价主体性道德教育应用实践的成效,是个难题。

我们发现,改革的关键问题是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自觉自愿地积极参与课程应用实践并坚持下去。学生只要能怀着接纳的心理,认真地去实行,就一定会有所体会,有所收获,有所改变。

第二,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操作、可评价、有实效的应用实践教学新模式。

在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大背景下,结合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身特点,以应用技术发展为方向,形成一套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相配套的应用实践教学方案,探索出本课程可操作、可评价、有实效的应用实践教学新模式。

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把所学的思想道德的知识、思想、信念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使其具有系统性、全员性、应用性、实践性、生活化、长期性等特点,这是真正的德育应用实践。主体性道德教育应用实践教学模式本质上就是要调动所有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教育诉诸于他们实际行动中,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就是“积小善以成大德”。

以南宁学院调查和试验为例,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可以分六个主题,结合讲课进度和月份特点,每个学期实施3-4个主题,让学生亲自去开展各个主题,在主题活动中得到感悟,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主要培养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注重的是意志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二是体验友情,关心他人。除了培养学生一定的交往技巧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去关心和体谅别人,培养同情心和博爱之心。三是热爱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四是一封家书,感受亲情。感谢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表达对父母、亲人的深厚感情。五是尊敬老师,学会感激。感谢他们所付出的心血,报答他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各种关爱。学会感激是使学生培养一种回报心理,这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将是诚信与爱国心的培养。六是热爱祖国,为国效力。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并把爱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七是知法守法,维护正义。主要是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治观念和维护宪法权威的自觉性。

主题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调动同学的知情意,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主题形式把认知与行为相结合,融思想道德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在日常行为中培养爱心与真情,得到感悟和启发,并使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爱心和真情逐步升华为对国家、民族与社会的感情和责任。

总之,首先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然后通过具体的实施举措和方案,采取主题的形式进行本门课程的应用实践教学改革,在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大背景下,不仅可以解决理论上的困惑,还可以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应用消化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使大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及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形成每个高校普遍而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新模式。

[1]臧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20.

[2]夏家春.试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5.

[3]于莉丽.对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7-1-23.

*南宁学院2016校级教改项目,项目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性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XJJG35)。

G641;G

A

1006-0049-(2017)16-0014-02

**作者简介:李森(1989-),男,汉族,南宁学院思政部,专职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建。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式”基础巩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