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猪周期”怪圈,供给侧改革是出路

2017-02-01 03:03
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 2017年1期
关键词:猪价猪肉生猪

(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山西晋城048100)

破解“猪周期”怪圈,供给侧改革是出路

刘国信

(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山西晋城048100)

入冬以来,随着气候开启冬季模式,受制于寒潮侵袭雨雪天气增多,生猪运输受到一定影响,生猪出栏有所减少,全国猪市呈现稳中小涨行情。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天气进一步转冷,“灌香肠、制腊肉”启动,加之元旦、春节因素的叠加效应,屠宰、加工与流通各环节备货量必然增加,将会推动猪价如期上行。从供需两端和饲料的变化形势分析,预计,2017年前半年生猪行情虽然不可避免会出现波动,但依然会维持在利好价位;而要使行业最终走出周期性波动的“怪圈”,必须加快生猪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近期猪价稳中伴涨,后市仍有上行空间

十一月中下旬以来,由于寒潮侵袭,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雨雪天气,导致生猪运输受到一定影响,生猪市场出现一波反弹行情。但由于大雪很快停止,气温有所回升,下游消费需求依然不力,屠宰企业有意压价,供需双方博弈加剧,短期内猪价呈现稳中盘整行情。

农业部定点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1月第4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7.03元/kg,比前一周上涨0.1%,与去年同期相比(一下简称同比)上涨3.7%。其中,西南地区猪价较高,为17.93元/kg;华南地区较低,为16.28元/kg。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7.91元/kg,比前一周下降0.1%,同比上涨5.1%。其中,西南地区猪肉平均价格较高,为29.05元/kg;东北地区较低,为26.41元/kg。全国仔猪平均价格38.76元/kg,比前一周下降0.5%,同比上涨32.0%。

调查显示,11月中旬全国大部分地区又遭遇寒流侵袭,出现降温和降雪,给生猪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加之,养殖户在猪价回升的基础上信心回升,惜售情绪增强,导致屠宰企业采购压力有所增加,供需博弈加剧,猪市迎来反弹行情;11月下旬以来,随着猪肉消费呈现季节性缓慢回升,猪价在震荡调整中前行,月末北方生猪均价突破17元/kg,南方局部地区涨至18元左右,总体行情保持稳中上扬态势。

进入12月后,虽然南方腊肉制作零星启动,但暂时需求量不大,短期内不足以支撑猪价持续大幅上涨。目前全国除东北外大部分地区天气转好,生猪出栏、运输无阻,收猪顺畅,屠企选择性压价,加之近期饲料提价,部分养殖户出猪意愿较强,而随着生猪出栏增加,猪市再度迎来短暂的滞涨行情,到12月2日全国生猪均价又回落至16.97元/kg。不过,随着天气进一步转冷,“灌香肠、制腊肉”逐渐启动,加之,今年春节较早,年前备货也将提早进行,预计进入年末消费旺季后,猪价不仅已无下行可能,而且还存在较大的上涨空间。

由于2016年下半年以来,能繁母猪存栏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大幅增长,目前生猪产能与正常水平尚存差距;加之,天气进入寒冷季,强冷空气袭击频率增加,导致生猪生长缓慢,发病率上升,出栏难度加大,收购运输成本增加,将会对春节前全国猪价发挥明显的拉动作用。

从消费方面看,“灌香肠、做腊肉、杀年猪”等传统消费仍然是带动冬季猪肉消费增加的既定因素,且涉及范围广、需求量大;此外,对于西南地区来说,其不仅是传统的制作腊肉的地区,而且当前政府部门正在对广西、云南边境越南走私猪开展强力打击(相关报道显示,西南边境越南走私猪日可达一万多头),今后一段时间,非法进入国内的走私猪数量必然会出现断崖式下降,无疑将进一步利好西南地区猪价,进而带动全国猪价的上升。

从供需两端的后期变化形势分析,2016年春节前猪价存在上涨概率,2017年前半年,虽然猪价会随着春节假期结束、消费需求下降而出现一定回落,但由于主要饲料原料玉米价格的下跌,猪粮比依然会维持在较稳定区间,将继续利好国内生猪养殖业,因此,预计此轮“超强猪周期”有可能不会马上结束。

2 产能恢复依然缓慢,周期拐点尚难到来

调查显示,2016年“五一、中秋、国庆”等几大节日市场猪肉销售情况都不理想,在中秋、国庆节前后全国各地出现抛售,更使猪价不涨反跌。当时,不少人预测猪价已经“掉头”,本轮猪周期拐点已经到来,大呼“狼来了”!但很快就被“打脸”,不出两月余猪价重回至每斤8元左右,此时有人说8元的价位并不高,事实上,在玉米价格大幅下跌之时,这个价位并不低,养殖户依然没有怨言,预期利润还是能够满足。

归根结底,生猪价格还是由“供应、需求、成本”三要素所决定的。目前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历史偏低水平后持续将近一年,且在超高利好形势刺激下,2016年中期至今能繁母猪仍未明显增加,根据“母猪-仔猪-生猪供应周期”理论,短期内产能难以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近年来,尽管有中粮、中棉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和双汇、温氏、牧原、金锣等上市公司及屠宰加工企业涉足养殖业,动辄就是数十万头的规模,对稳定生猪市场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对于国内庞大的生猪产销市场而言,仍然占比不高。

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4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散户所占的比例虽然逐年下跌,但依然占29.2%的比例;500头以下养殖占比仍然达到68%。温氏股份的研究显示,2015年前10大养猪企业的出栏量仅占全国的3%,因此,尚难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格局;加之,各地环保限养政策仍在推进,因此,国内生猪养殖依然处于“去散户”过程中,今后惨烈的市场洗牌仍会继续,而散户退出后必然出现产能空档期,未来一段时期猪价利好趋势仍能确立。

不过,业界专家表示,进口猪肉的冲击则在限制着国内猪价的上涨高度。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8个月,猪肉进口已达113.81万t,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56.55%,远超2015年全年进口量,相当于2014年进口量的两倍多。据了解,我国进口猪肉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西班牙、丹麦等国,其中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占24%。以2016年9月末数据计算,美国猪价约合人民币6.9元/kg,中美猪价差11元/kg,进口优势非常明显。虽然依照官方的数据推算,当前猪肉进口量只占中国猪肉消费总量不到1.5%,但随着进口政策的放开和大型肉业海外布局(如2013年双汇以71亿美元收购美国食品巨头史密斯菲尔德),低价进口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压力将越来越大。同时,由于正规渠道无法进口,很多猪肉通过走私渠道进入国内,尤其是来自周边国家的猪肉走私活动十分猖獗。另外,在玉米、大豆供给过剩的背景下,饲料成本也在下降,这令猪价涨跌之争又添变数。

综上所述,由于目前生猪存栏量仍处于历史偏低水平,能繁母猪产仔成活率呈现下降趋势,产能恢复非常缓慢,预计,2017年下半年之前生猪供应量不会出现大幅增加,猪价利好趋势仍能确立,真正下跌拐点尚难到来;但受制于下游消费能力持续低位和洋猪肉大规模入侵造成的冲击,利空影响时刻存在,不排除阶段性剧烈波动,养殖者应调整好心态,理性应对。

3 破解“猪周期”,供给侧改革是关键

长期以来,在国内生猪市场一直存在着“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周期性的恶性循环,一般三年有一个轮回,但本轮“猪周期”明显被拉长,其难以求解的背后,折射出国内养殖业在产能和效益提升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

“猪周期”表现在价格上,即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然而,近年来“旺季不旺”的尴尬和“淡季不淡”的逆反诡异走势一再上演,不仅打破了以往“逢节必涨”的市场走势,而且使“猪周期”中的涨跌分界难以预判,这种情形表面看确实有些反常,但进一步分析,其实有它的必然性。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自然灾害和猪病疫情带来的风险,使市场供应不确定性增加,是造成“旺季不旺”“淡季不淡”阶段性供求失衡现象增多的原因。而目前中国正从传统散户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不成熟的市场时常被炒作所裹挟;此外,由于消费观念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节日的拉动效应已不十分明显;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市场关联度增高,使国内国际价格走势愈来愈趋同,这样就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内市场“旺季必旺”“淡季必淡”的固有格局,使诡异反常现象频繁出现,难以应对。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新旧矛盾交织叠加,问题越发凸显。而国内生猪产能仍然是主导我国猪肉市场供求平衡的中坚力量,为最终使行业走出周期性波动的“怪圈”,必须加快生猪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不仅仅是对存栏数量简单的增减,更重要的是对生猪产业的产业结构、种猪选育、饲料营养、疫病防控、管理水平等环节的优化整合。

首先,应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提高产业化水平,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生猪养殖大国向强国的转变。生产成本高、养殖水平低直接决定了我国生猪养殖处于劣势地位,近年来,虽然规模化养殖比例有了明显提高,但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养殖水平整体落后,生产效率依然较低。这个差距在生猪养殖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均有表现。如丹麦等欧美发达国家,1头母猪每年可以提供肥猪26~27头,我国平均水平仅14~15头,情况好一点的场17~20头;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生猪养殖料肉比为2.6∶1,我国为在3∶1。小散户的饲养繁育成本远高于规模化猪场,如果料肉比能提高0.1个点,每头猪就可节省10 kg饲料,按照年出栏7亿头计算,可节省饲料700万t。

根据《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要从2014年的42%提升到52%,尽管如此,与美国50%的大型生猪养殖集中度和70%的下游屠宰加工行业集中度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第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推进联合育种,打造华系品牌,强化种业支撑,促进地方品种保护与开发,保障猪肉质量稳定,推进优质优价,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目前我国主流生猪品种都是国外引进品种,市场上本土品种占比很小。种业是生产发展的基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突出“杜、长、大”品种的本土化选育,着力提升生长发育性能和繁殖性能,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目前我国共有地方猪种资源80个,其中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有42个,要以国家级保护品种为重点,建立资源动态监测机制,促进地方品种资源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第三,加强饲养管理,强化疫病防控,推动绿色养殖,更新经营理念,注重融合发展,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当前,我国生猪疫病流行状况复杂,防控形势严峻,给生猪生产发展带来严重隐患。而中小养殖场户饲养管理水平差,抗击自然灾害、疫病风险和价格冲击的能力更弱,遭遇价格大跌或灾害、疫情后,资金链容易断裂,极易造成市场波动。

建议在推行生猪标准化、绿色化养殖的基础上,中小养殖户要建立养猪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抱团取暖,提升饲养管理与科学防控水平,增强议价空间,积极应对市场波动。规模养殖场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与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的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产销衔接,强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四,加强生猪市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推动生猪全面保险,探索建立生猪期货市场或远期现货市场,以降低养殖风险,稳定养殖收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生产和价格动态监测分析研判,及时发布生猪生产和市场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科学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心理预期。

同时,要全面推动生猪价格保险和期货市场。近年来,我国生猪因病因灾死亡率增长,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与生猪生产周期相对应的、能有效指导生产的价格机制。由于生猪生产具有周期较长的特性,只有现货市场,养殖户的生产决策主要依据现货价格,等到出栏时供给和需求形势可能已发生很大变化,价格也已大不相同。如此反复,是陷入“猪周期”怪圈的重要原因。期货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发现未来价格,而且该价格具有公开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未来供求关系及其变动趋势,养殖户综合参考现货和期货价格用于决策,可以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同时,期货市场还为养殖户提供了套期保值的机制,有利于他们锁定生产成本或销售价格,从而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专家表示,生猪期货是养殖户规避市场波动风险的有效工具,美国等发达国家生猪业的发展与其生猪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工具的应用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开展生猪期货,要立足于国内生猪生产和市场体系发育的特点,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国家宏观可控的原则下,设计生猪期货交易制度体系,并稳步推进实施,以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10.3969/j.issn.1008-4754.2017.1.001

猜你喜欢
猪价猪肉生猪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猪价见底了吗?
猪价再降下去 巨头也挺不住了?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猪肉价格要回归正常了?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七月猪价或开启阶段性快速上涨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