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规模化繁育技术

2017-02-02 22:26张海龙张云龙
水产养殖 2017年5期
关键词:放养密度催产清塘

张海龙,张云龙

(1.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泥鳅规模化繁育技术

张海龙1,张云龙2

(1.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养殖品种,其不仅营养价值可观[1,2],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1,3-4],所以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养殖效益非常可观。我国传统养殖的泥鳅包括了泥鳅(俗称青鳅)和大鳞副泥鳅(俗称黄板鳅),分属花鳅亚科中的泥鳅属和副泥鳅属。

造成泥鳅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其本身品质较高外,还由于泥鳅养殖业产业链的不完善。尽管泥鳅的规模化人工繁殖已经取得了成功[5-7],但其产业链在苗种培育这一阶段出现了短板,泥鳅在苗种培育阶段的成活率很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连续、充满活力的产业链条,这成为了限制泥鳅养殖业发展的瓶颈[8]。

本文介绍了泥鳅从一体化繁殖、苗种培育到成鱼养殖整个产业链条的关键技术,剖析了泥鳅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泥鳅养殖业的发展,为其产业链的完善提供依据。

1 泥鳅的一体化繁殖技术

1.1 亲本的选育

亲鳅的好坏直接影响鳅苗质量,应选用体形端正、健壮,无病无伤,体色正常的泥鳅。雌泥鳅要腹部膨大,有弹性,将其肚皮向上,颜色微红,有透明感,用手抚摸,肋骨明显,要求体质量20 g以上,以40~60 g最佳。雄泥鳅选择标准为个体较大,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要求体长15~20 cm,体质量20 g以上。

经过一段时间人工培育的亲本繁殖效果较好,可避免繁殖季节亲本缺乏导致的产量减少,又可提高亲本的繁殖力。亲本培育池以1×667 m2~3×667 m2的小型方形池塘为宜,水深0.8~1.2 m。一般每667m2放养200~250 kg为宜。培育期间可投喂水蚯蚓、蚯蚓、蝇蛆、禽畜下脚料、鱼粉、豆粕和麦麸等,适当添加酵母粉和维生素,并适当配以亲本专用配合颗粒饲料、浮萍和切碎的菜叶等。较低的密度和全面的营养条件有利于泥鳅性腺的成熟。

1.2 雌雄鉴别

成鳅存在明显的两性异形,可据此鉴别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性别。雄性泥鳅的第一鳍条较其他鳍条长且粗,其胸鳍呈三角形;而雌性泥鳅胸鳍并不具备这一特征,其胸鳍呈现扇形。另一显著特征是雄性泥鳅背鳍末端两侧具有肉质突起,具有两个明显的肉棱,触感明显;而雌性泥鳅并不具备这一特征。

1.3 催产

泥鳅催产使用促黄体素释放素类似物(L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地欧酮(DOM)三种激素混合注射,一针注射,具体使用量应根据亲本成熟情况和水温条件灵活调整,在确保催产率的条件下尽可能节约催产剂成本。注射方式可选用胸腔注射和肌肉注射,以胸腔注射较好,肌肉注射会在注射部位形成明显的外伤,影响产后亲本的成活。由于泥鳅体表黏液多,不易于注射操作,注射之前可先用MS-222麻醉,实践表明麻醉并不影响催产率。

水温24~26℃时,注射催产剂之后大约4 h亲本开始发情,8 h时达到高峰,雄鳅开始追逐雌鳅,雌鳅生殖孔陆续排出气泡,雄鳅追逐后缠绕雌鳅并挤压其腹部,雌鳅排卵,雄鳅排精,完成受精,这一过程可持续8~10 h。水温较低时,效应时间及产卵时间会相应延长。

产卵后的雌鳅由于雄鳅的缠绕和挤压,其腹鳍上方两侧会出现两个圆形白色的产卵印记,未产卵个体没有印记,可依据印记大小判断产卵情况和统计催产率。

1.4 产卵、孵化一体化设备

注射催产剂之后将亲鳅放入自行设计的泥鳅产卵孵化一体化孵化桶中,让其自然产卵、自然受精和孵化。一体化是指泥鳅产卵、受精和孵化一体进行,避免了过多的操作和劳力,减少了过多操作造成的亲本和受精卵的损伤。一体化孵化桶采用流水循环方式,保证一定的水流和溶氧,确保较高的孵化率。先将孵化桶中注满水,挂上专用的产卵网箱,网箱要求大网目,保证泥鳅卵能漏出。将注射催产剂的泥鳅亲本按一定的雌雄比放入网箱中。放入亲本后可适当调大流速,保证水流刺激产卵。整个产卵过程可能持续8~12 h,待观察不到泥鳅追逐和缠绕时可视为产卵结束。产卵结束后将亲本连同网箱一同取出,注意将网箱上黏附的泥鳅卵冲洗下来。此时可将流速调至最大,因为泥鳅卵具有一定的黏性,会有部分卵粒黏在一起,调大水流可将其冲散,避免影响孵化,若黏结情况严重可配合人工搅水,直至卵粒完全散开,在孵化桶中均匀分布。之后将流速调小,因为流速过大可能导致受精卵分布不均匀,造成孵化不同步,引起后期规格差异。受精卵在孵化桶中孵化,流水孵化,水温24~26℃时需要24 h完成孵化。初孵仔鱼呈逗点状,全长3.5mm左右,卵黄紧贴腹部,呈线型。规范操作下,一体化孵化桶中催产率、受精率及孵化率均可达到90%以上,生产效率极高。

2 泥鳅苗种培育关键技术

2.1 育苗池的准备

泥鳅育苗池要求靠近水源,面积以1×667m2~2×667m2为宜,不宜过大,池底要求平整、无杂草。注水深度30~50 cm,可随着鱼苗规格增加而逐渐增加水深。进水口应架设60目或者更密的拦网以防止野杂鱼及其他有害生物或者卵进入育苗池中。放苗前一周应进行清塘,可选用漂白粉带水清塘,15 kg/667 m2化浆泼洒。尽管进行了清塘,放苗之前还应拉浮网,将可能幸存的野杂鱼及其他敌害生物清除。此外,鱼苗下塘前也应进行试水,确保水体中毒性已经消失。每个放苗池可根据需要架设增氧设备。

2.2 饵料生物的培育

泥鳅开口饵料以轮虫最佳,之后可逐渐接受小型枝角类。因此,充足的饵料生物是泥鳅苗种培育的关键。施肥是最主要的饵料生物培育措施,而合理的施肥方案能保证饵料生物的适口性和连续性,是苗种培育中非常关键的技术之一。我们的研究发现,发酵菜粕10 kg/667 m2和氨基酸生物肥5 kg/667m2配以磷酸一铵3 kg/667m2,是比较理想的施肥方案,饵料生物高峰期出现在施肥后第3~4天,生物量可达7 ind/mL以上,优势种以轮虫为主,适时追肥能保证饵料生物量的连续性。

2.3 放养密度

合理的放养密度对泥鳅苗种培育至关重要。密度过高会导致泥鳅苗种处于拥挤胁迫状态,体质较弱的个体因无法得到充足的饵料而更加弱小,一段时间后会形成巨大的生长离散,体质较弱的个体可能会因此死亡,影响成活率。相对的,过低的密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得到利益最大化。我们经过试验得出泥鳅水花的放养密度在30万~40万尾/667 m2之间比较适宜,在此放养密度下,泥鳅苗种生长快,生长离散小,相对成活率较高。

2.4 日常管理

泥鳅夏花培育期间,应坚持早晚巡塘,注意防止缺氧,泥鳅在孵化后半个月才开始用肠呼吸,所以早期泥鳅苗不耐低氧环境,往往在凌晨因缺氧而大批死亡。凌晨如发现泥鳅苗群集在水池侧壁的下部,并沿侧壁游到中上层,却很少游到水面,这是水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换水。

3 泥鳅成鱼养殖技术

池塘养殖是目前采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泥鳅养殖模式,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产量也高。泥鳅池的大小无具体要求,一般多在200~500 m2,池深多为80~120 cm,水深50~70 cm。池塘有土池和水泥池两种,土池塘埂要加固,可用砖石浆砌,具有防逃的作用,水泥池池底要铺设20 cm厚的泥土层供泥鳅钻泥栖息。池塘的进排水口都应设置防逃网,阻止泥鳅逃逸和野杂鱼进入。在池塘出水口应设置鱼溜,其作用主要是便于捕捞和高温季节泥鳅避暑。鱼溜深30~50 cm,周围可用水泥砌成或塑料板围住,面积可根据放养密度来决定,一般为池塘总面积的5%~20%。

放苗前一周要进行清塘,清塘药物可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清塘之后开始施肥,施足基肥,培肥水质,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腐熟的鸡、鸭、猪粪等有机肥,每667m2用量150~200 kg。施肥3~5 d后,池水变肥,水体透明度为20~25 cm,水体中饵料生物如轮虫、枝角类等开始大量出现,此时可以放养泥鳅苗种。

泥鳅苗的放养量主要受苗种规格、池塘条件、饵料及技术条件等影响。放养规格3~6 cm,放养密度为2.0万~3.5万尾/667m2,水源条件及技术力量好的可适当增加。在泥鳅池中可适当搭养中上层鱼类,如草、鲢、鳙等夏花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8—9个月。

泥鳅苗下塘之前要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杀死鱼体表面的细菌和寄生虫,增强抗病能力。通常的做法是用3%~5%的食盐水浸泡泥鳅苗10~15min,然后转入清水中再浸泡10min,具体时间根据泥鳅苗的反应而定,让泥鳅苗产生应激反应而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黏液来保护鱼体。放养时应及时捞出有病、有伤、死亡的个体,防止感染、传播,还应注意水温温差不超过2℃。

[1]You L,Zhao M,CuiC,etal.Effectof degree of hydrolysis on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loach(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protein hydrolysates [J].Innov Food Sci Emerg,2009(10):235-240.

[2]黄均,杨淞,覃志彪,等.云斑鮰、泥鳅和瓦氏黄颡鱼的含肉率及营养价值比较的研究 [J].水生生物学报,2010,34(5):990-997.

[3]Qin C,Huang K,Xu H.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olysaccharide from the mucus of the loach,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J].Carbohyd Polym,2002(49):367-371.

[4]Zhang C X,Huang K X.Mechanism of apoptosis induced by a polysaccharide,from the loach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MAP)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J].Toxicol Appl Pharm,2006(210):236-245.

[5]王卫民,张家波.泥鳅的大规模人工繁殖试验[J].水利渔业,1999,19(1):9-10.

[6]孔祥勇,王冬娜,郑建平.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J].淡水渔业,1999,29(4):42-43.

[7]宋学宏,凌去非,王永玲,等.泥鳅规模人工繁殖的试验[J].淡水渔业,2001,31(6):11-12.

[8]张云龙,樊启学,彭聪,等.泥鳅仔稚鱼发育期间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 [J].淡水渔业,2013,43(1): 19-23.

2016-10-12)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5.009

猜你喜欢
放养密度催产清塘
油茶粕制备复合茶皂素清塘剂产品对鱼和虾毒杀效能的研究
双针刺疗法联合米索前列醇在118例孕足月产妇催产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宫颈成熟的影响
放养密度对泥鳅育苗效果的影响
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
春山闲话
3种药物清塘效果对比试验
常见清塘渔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鱼类催产激素对齐口裂腹鱼繁殖的影响
放养小龙虾虾苗注意事项